神州佛音(387)------衢州孔氏南宗家庙
孔氏南宗家庙位于衢州市柯城区府山街道新桥街,为中国仅有的两座孔氏家庙之一,素称“南宗”,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90平方米。孔庙有三,家庙、国庙和学庙。孔氏南宗家庙历经南宋、元、明、清,至于民国,既是国家或官府祭祀及“州县文臣初至官”时“祇谒先圣”的官庙,又是南渡孔氏宗子率祖祭奠圣祖和历代祖先的庙宇。
自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诏州县立孔庙始,国内凡建制县皆设文庙,然由宗子奉祀的家庙仅有二处:一在曲阜;二在衢州。据家庙内明正德十六年孔氏南宗家庙管理委员会敬立,定阳王阳君书丹、信安周敬林刻石《正德孔氏家庙五百周年碑记》载:“自宣圣四十八世宗子宋衍圣公端友扈跸南来,孔氏大宗世居三衢,迄今已历八百九十二年矣。南宋一朝六代袭封,鼎建家庙,衍圣弘道蔚为圣裔之南宗哉。缘让爵战乱等因,致其中衰二百余载。然族众传道授业屡见于史。明正德元年,宣圣五十九世宗子彦在绳再袭封爵,汲宣圣之智重振。南宋之家庙者初借州学后于菱湖新建,元初复迁城南。明正德十五年宣圣六十世宗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承美请于有司,诏令辟县学旧址重建家庙,次年落成。孔氏之庙遍天下,家庙唯曲阜与衢州耳。”
孔氏南宗家庙缘于宋廷南迁。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率王室渡长江南下。衍圣公孔端友、族长孔传,率二十八位孔族精英,奉孔子与亓官夫人楷木像跟随高宗南下。因“扈跸南渡”有功,功敕赐庙,宅于衢州。“宗子去国,以庙从焉,亦礼也。”近九百年来,在孔氏大宗世袭公爵、让爵曲阜、复爵五经博士的历程中,家庙曾三易其址,俗称“州学”、“菱湖”、“城南家庙”和“新桥街”今庙及府、园。
宋绍兴六年(1136年),高宗以“冀鲁疆之复,曲阜之庙可修”为理由“诏权以州学为家庙”,暂以衢州州学为孔氏家庙,并以孔氏族人人口计量赐田五顷,免租税,供祠祀和赡养族中幼单孤寡。衢州州学和衢州孔氏家庙合一维持了一百多年。此后,孔氏子孙在衢绵延,先后有六人被錫爵赐封,史称“六代公爵”。
宋宝祐元年(1253年),衢州知州孙子秀奏请朝廷新建孔氏家庙。理宗拨款36万缗,诏建孔氏家庙于郡东北菱湖芙蓉堤。宝祐二年(1254年),衢州首座孔氏家庙建成,龙图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赵汝腾为之碑记《南渡家庙碑记》。据碑记载:此前未建新庙主要在于“:“前此因循,冀鲁疆之复,曲阜之庙可修,岁月滋久,遂成缺典。”而此前祭祀亦简陋“:“朝命权以家庙寓学宫,春秋舍奠。袭封奉祠者,率族拜跪踧踖,献不与焉。退修鱼菽之祭,喧嚣湫隘,甚非所以崇素王也。”碑记中也记载了菱湖家庙的规制,菱湖家庙的建造仿照曲阜家庙的规制,“枕平湖,以象洙泗;面龟峰,以想东山。”“为屋二百二十有五楹”、“栋宇巍然,丹碧一新”。除庙门外,内有庙祠亭堂八座,中为玄圣殿即大成殿,祭祀孔子,东西两庑祭祀孔子的儿子孔鲤与孙子孔伋。玄圣殿西侧,作齐国公鲁国夫人庙,祭祀孔子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徵在。玄圣殿之后,作郓国夫人殿,祭祀孔子夫人亓官氏。此外,作专祠祭祀袭封者,“别为室,以祠袭封之得祠者”。此外还建有思鲁堂,为孔氏族人讲学之地,其东侧有咏春亭,为拜谒家庙的士人休息之所。
宋景炎元年(1276年),即元至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兰溪人章焴为首的农民军攻破衢城,烧毁菱湖、府山一带建筑,孔氏家庙同时被毁,只存在了22年。
菱湖家庙毁于兵火后,衍圣公孔洙后迁建于城南(今道贯巷南端崇文坊)。元朝建立后,元世祖欲统一孔氏二宗,让南宗回归山东。南宗五十三代孙孔洙申奏朝廷,因已有五代祖先在衢,舍之不忍,愿将世袭之“衍圣公”封号让于北宗孔氏族弟承袭。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衍圣公孔洙让爵于曲阜族弟孔治。元世祖闻之赞曰:“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之后也”,遂准其奏。自此,南宗失其爵位,社会地位日衰,后曾一度沦为平民。据明初学者胡翰《孔氏家庙记》载,菱湖家庙“后毁于寇,乃徙城南。宋亡,元氏改物,至元间,曲阜之宗子斩其后,以端友之孙洙当袭爵,降旨徵之,洙入朝,固让,特授国子祭酒,归守江南庙祀。庙故书楼,其制非宝祐之旧,会兵革,益圮坏不治”。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率军攻取衢州等地,命知衢州军民事王恺修葺家庙;永乐初,礼部尚书胡濙过衢,命有司修葺孔庙;明弘治初,吏部郎中周木出使蜀地,路经衢州,指示衢州同知萧显增益孔庙。
明初城南家庙规模较小,有前殿(即正殿)、寝殿(即郓国夫人殿)及东西厢房,并“建大成之门与殿相称”,两侧厢房“东以待谒庙之宾,西设教读以训孔氏子孙”。建筑仅六座,具有祭祀、教育两重功能,是一种浓缩的文庙建筑。明弘治年间,罗璟所撰《重修家庙记》载:“绍兴年间,诏立庙赐田于衢,家庙之所由始,迄今三百余年矣。庙始建城北菱塘,规模弘阔,比拟曲阜。元季毁于兵燹,荡无遗宇,永乐初,礼部尚书胡公过衢见之,始命有司迁庙于郡城崇文坊,即今地也。岁久风雨震凌,不无朽弊。迩者,吏部郎中周君近仁出使蜀藩经衢谒庙,慨然顾谓二守萧君文明,此非有司之责乎?萧君诺,愿尽力。遂抽己俸为倡,措置增益。太守张君世英适至,益相与协力。庙有前殿,有寝殿,视柱石之坚固者仍其旧,其朽损者悉撤易之。榱题仰板,焕然一新。覆以筒瓦,翚飞翼翼。”
《明正德唐凤仪等呈部咨文碑》
明弘治末年,衢州知府沈杰缘于“南渡”、“让爵”等史实,疏请援例复爵。明廷遂于正德元年(1506年),武宗诰授孔子五十九世宗子孔彦绳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享受衍圣公次子之待遇。从此,南宗复爵,至民国废除世爵,自五十九代到七十三代,孔彦绳到孔庆仪,先后袭封了十五位五经博士。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颁发《崇圣条例》,将南宗五经博士改称“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时任五经博士的孔庆仪改任奉祀官,孔府也被称为“奉祀官府”。孔庆仪为南宗首任奉祀官,世袭。此后,孔繁豪、孔祥楷曾任此职,历三代。
《明正德衢州孔氏家庙碑》,刑部湖广清吏司主事方豪
据《明正德唐凤仪等呈部咨文碑》(明正德十五年)记述,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因城南家庙朽坏不堪,应孔子五十四世孙、第二代五经博士孔承美请求,巡按御史唐凤仪、布政使何天衢奏请朝廷,拨款将家庙移建于先义坊西安县学宫旧址(今新桥街),翌年落成,保留宋敕建家庙形貌,并建有孔府,占地约七千平方米。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刑部主事方豪、广东副使徐文溥作家庙记。新桥街家庙“地位崇广,规制壮严,遐瞻阙里,实相辉映”(《明正德衢州孔氏家庙碑》,方豪),“展奠有地,博士有居,斋宿牲庖,燕集弦诵之所,无弗备者。”
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衢州重建孔氏家庙碑》中载:“我皇明太宗文皇帝时,有司请徙郡城南隅崇文坊,即今旧庙也。岁久就圮且隘。今博士承美,恒念弗称厥祀。分守左参议胡君镇,分巡副使丁君沂,为白于巡按监察御史唐君凤仪。唐君慨然图新之,时左布政使何君天衢,洎藩臬诸君曰:信宜新之,爰具疏得请。唐君躬诣经画,财取公羡,役以隙氓,委衢州府推官杨文升董其事。即西安县学旧址,界为二区,缭以高垣,立庙于东,作廨于西,外建二门,以别庙廨。地位崇峻,规制宏敞。经始于正德庚辰冬十一月丙子,讫工于明年夏四月辛亥。于是妥灵有地,收族有方,凡诸庖湢燕集之所,无弗焕然者,而庙始备矣!”
据明正德十六年《衢州重建孔氏家庙碑》载:“界为二区,缭以高垣,立庙于东,作廨于西,外建二门,以别庙、廨”。家庙三条轴线井然有序,家庙之西为博士公署(南宗孔府),孔府之后为花园。东为家庙西为孔府的格局奠定了今天孔氏家庙的基础。中轴线上依次有照壁、先圣庙门、大成门仪门、大成殿及寝殿,寝殿为楼阁建筑,上称思鲁阁,下称“燕居”,大成殿前两侧为东、西庑;中轴线东侧、东庑的南端为恩官祠,后称报功祠,前后两进,其前有方形水池,其后偏东为启圣祠;中轴线西侧、西庑的南端依次为袭封祠、六代公爵祠,与恩官祠相对称,再西为贯通南北的围墙,作为庙和庑的分界。孔庙的西侧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廨署,俗称孔府,为南宗历代五经博士办公与生活之所,依次建有孔圣先宗门、翰林公署(大堂)、尼山嫡派、圣泽楼(书楼,存放御赐诏书、赏赐之物的地方)四进建筑,楼后围墙外有咏春亭。
明正德十六年《衢州重建孔氏家庙碑》
《清顺治重建祖庙并设祭田碑》(1649年立,孔贞锐撰)
《清康熙衢州重修孔氏家庙碑》(1682年立,浙江总督李之芳撰)
《清同治重修孔氏家庙并赎濠田续置家塾义田记碑》(1867年立)
《清同治续置家塾宾兴田产碑》(1871年立)
《清咸丰孔氏承启家塾捐田碑》(1855年立)
此后,据《清顺治重建祖庙并设祭田碑》(1649年立,孔贞锐撰)记载北宗六十三世孙孔贞锐少时梦遇孔子教诲,后为官衢州,念南北一脉而重修祖庙并捐俸置祭田等事宜;《清康熙衢州重修孔氏家庙碑》(1682年立,浙江总督李之芳撰),追忆孔裔旧事,南宗家庙变迁,并叙康熙年三藩平乱后,重修家庙经过,胜赞此举为大功德;《清同治重修孔氏家庙并赎濠田续置家塾义田记碑》(1867年立)、《清同治续置家塾宾兴田产碑》(1871年立)、《清咸丰孔氏承启家塾捐田碑》(1855年立)等碑记都记载了清朝历代修葺捐建孔氏家庙的经历。
据《道光重修衢郡至圣家庙碑记》(1821年,谭瑞东撰),记述道光元年谭瑞东任衢州知府,重修思鲁阁,并移建于原址西北。为突显大成殿之巍峨,殿基增高五尺许。“崇圣祠以下,亦皆踵而新之,视旧制进深高广增十之二焉”。据兵部侍郎、浙江巡抚帅承瀛《清道光重修衢州孔氏家庙记》载:“衢之庙为博士子孙所世守,家法常存,式凭如在,与阙里之堂南北并峙,四方观礼而至止者,不啻溯洙泗而跻凫嶧也。”此次修建,奠定了现存孔氏南宗家庙的基本格局。
民国以来,衢州孔庙之损毁,主要在抗战时期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42年和1944年,日寇先后两次侵犯衢州,孔庙焚毁严重。圣泽楼与孔府内宅付之灰烬,祭器、乐器丧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孔庙再次遭受破坏。石碑被砸碎,五支祠、六代公爵祠、孔府等被拆除改建。
1998年,衢州市人民政府修葺家庙并复建了家庙西轴线上的五支祠、袭封祠、六代公爵祠,以及孔府、花园,于2000年5月竣工。2008年,东轴线的建筑物全部修复,依次是家塾、恩官祠、启圣祠、圣泽楼。
2004年,孔子第七十五世嫡长孙孔祥楷恢复了一度中断的孔氏南宗祭孔大典。2011年,定位“当代人祭祀孔子”的“南孔祭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孔氏南宗家庙座北朝南,平面呈纵长形,分中、西、东三条轴线,由家庙、孔府和后花园组成。家庙沿东轴线依次为孔氏私塾(问文、问己)、恩官祠、五王祠(崇圣祠)、圣泽楼;中轴线依次为正门、大成门、东西两庑、大成殿;西轴线依次为正门(孔氏先宗)、贵宾室、六代公爵祠(扈跸厅)、袭封祠(荣道堂)和思鲁阁。孔府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正门(东南阙里)、大堂、花厅、内宅,西侧为圣迹图碑长廊。后花园则有有朋堂、雁鱼台、园林和长廊,其间有亭、台、阁、榭、假山、回廊和池塘。
家庙
中轴线上,正大门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上书沙孟海题“孔氏南宗家庙”匾额。门内院中四株数百年银杏树,两侧为碑廊。西侧立有《明正德衢州重建孔氏家庙碑》(正德十六年立)和《正德孔氏家庙五百周年碑记》两通石碑,东侧墙壁上嵌有与孔氏家庙历史变迁相关的明碑两块、清顺治一块、康熙一块、同治(两块)、咸丰一块共七块碑。
正大门
大成门
大成门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
从大成门而入,迎面就是家庙最主要的建筑大成殿。高23米,长和宽各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明间挂有两块牌匾,上方为“大成殿”横匾,下方为“生民未有”牌匾,“生民未有”出于《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由雍正皇帝御笔题写。殿内正中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坐像,上方为“万世师表”横匾,由康熙皇帝御题。两侧楹联:“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右边为泗水侯,孔子儿子孔鲤,字伯鱼;左边为沂水侯,孔子孙子孔伋,字子思。
东庑为孔氏和孔氏南宗代表人物造像6尊,分别是孔端友(48世嫡长孙,南宗始祖)、孔洙(53世嫡长孙,元初让爵,南宗由此失爵)、孔彦绳(59世嫡长孙,明正德年间封“五经博士”,南宗由此复爵)、孔庆仪(73世嫡长孙,南宗首任奉祀官)、孔传(47世孙,孔端友的叔叔,北宋末年孔庭族长,兵部尚书,辅佐孔端友扈跸南渡,博览群书,有《东家杂记》、《后六帖》等传世之作,后世称为“圣裔哲人“)、孔仁玉(43世嫡长孙、五代“孔末之乱”后的中兴祖)。西庑是介绍孔氏南宗历史的碑刻,共有11方精致浮雕,分别是扬州陪祀、大宗南渡、赐家衢州、六代公爵、柯山讲学、孔洙让爵、论道东南、彥绳复爵、典礼有加、护卫圣像、泗淛同源。
西轴线正门由孔祥楷先生亲题“孔氏先宗”匾额,依次有贵宾堂(五支祠),祭祀孔氏历代先祖;六代公爵祠(扈跸厅),祀自孔端友至孔洙六代衍圣公;袭封祠(荣道堂)祀孔彦绳至孔庆仪十五代翰林院五经博士。
思鲁阁
思鲁阁位于西轴线最后一座建筑,为二层楼阁式,现辟为孔氏家庙陈列室。一层存有先圣遗像碑,高2.07米,宽0.851米,“先圣遗像“四字下还刻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16个字。据说是孔子48代孙孔端友随驾南渡时从曲阜带来,并由孔端友按照唐吴道子的画作刻为石碑。碑的背面是“诏建衢州孔氏家庙”图。
来自网页
来自网页
殿内神龛内还安放着孔府最珍贵的国宝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复制品)。相传是孔子得意弟子端木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期间思念老师所刻,被公认是世界上最早的孔子像。1959年,楷木像被曲阜孔氏家庙借走,此后一直未归。1934年,郁达夫先生参观孔氏南宗家庙时,描摹过它们:“楷木像藏在孔庙西首的一间楼上,像各高尺余,孔子是朝服执圭的一个坐像,亓官夫人的也是一样的一个,但手中无圭。两像颜色苍黑,刻划遒劲,决不是近代人的刀势。据孔先生(孔子73世裔孙孔熊瑞)告诉我们的话,则这两像,素来就说是出于端木子贡之手刻,宋南渡时由衍圣公孔端友抱负来衢,供在家庙的思鲁阁上,即以来衢州后的年限来说,也已经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了。孔子像的面貌,同一般的画像并不相同,两眼及鼻子很大,颧骨不十分高,须分三挂,下垂及拱起的手际,耳朵也比平常人大一点儿。孔子的一个圭,一掛须,及一只耳朵,已经损坏了,现在的系后人补刻嵌入的,刀法和刻纹,与原刻的一比,显得后人的笔势来得软弱。”
东轴线依次为孔氏家塾(问文、问己)、恩官祠、五王祠(崇圣祠)和圣泽楼。恩官祠祭祀对孔氏南宗有恩的诸多官员中的代表,为左宗棠(清)、孙子秀(宋)、徐郁(明)、彭贯(明)、沈杰(明),李之芳(清)等;五王祠(崇圣祠)祭祀孔子五世祖,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祖父伯夏、曾祖父防叔、高祖父祈父、太祖父木金父。雍正元年六月十二日,雍正皇帝连下五道圣旨,木金父被追封为“肇圣王”;祈父被追封为“裕圣王”;防叔被追封为“诒圣王”;伯夏被追封为“昌圣王”;叔梁纥被追封为“启圣王”;圣泽楼则存放朝廷所赐文墨和赠品。
孔府
由于历代孔氏宗子任职名称不同,孔府先后称为
“衍圣公府”、“博士府”和“奉祀官府”。孔府由大门、二门、大堂、世恩堂(花厅)和内宅组成,西侧还有孔子圣迹图碑长廊,由70方镶嵌在粉墙上的青石碑组成,雕刻全套的《孔子圣迹图》。
孔府大门前的照壁上,雕刻有《礼记·礼运》大同篇。二门两侧是纪晓岚书写的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头上少一点,寓意“富贵无顶”;“章”字中间直通,寓意“文章通天”。
二门内是大堂,是孔府主人会见各级官员和众议家族重大事宜的地方。大堂内悬挂横匾“泗淛同源”。“淛”是“浙”的古体字,即浙江。“泗”即泗水。古洙水在今泗水县地与泗水会流至曲阜北,分为二水,洙在北,泗在南。(东汉郑玄注:“洙、泗,鲁水名。”)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泗淛同源,就是山东曲阜的孔氏与浙江衢州的孔氏同源同宗。大堂后面为世恩堂,相隔一个天井,世恩是最后一任五经博士孔庆仪的本支堂名,是世代享受皇恩之意,是孔府宴客和家人逢年过节团聚之处。世恩堂之后是内宅,为嫡长孙家眷的居住处。孔府之北则是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花园,园中有朋堂、雁鱼台、亭台楼榭、池塘游鱼,竹林花草,还饲养有孔雀。
神州佛音(387)------衢州孔氏南宗家庙
神州佛音(387)------衢州孔氏南宗家庙
孔氏南宗家庙位于衢州市柯城区府山街道新桥街,为中国仅有的两座孔氏家庙之一,素称“南宗”,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90平方米。孔庙有三,家庙、国庙和学庙。孔氏南宗家庙历经南宋、元、明、清,至于民国,既是国家或官府祭祀及“州县文臣初至官”时“祇谒先圣”的官庙,又是南渡孔氏宗子率祖祭奠圣祖和历代祖先的庙宇。
自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诏州县立孔庙始,国内凡建制县皆设文庙,然由宗子奉祀的家庙仅有二处:一在曲阜;二在衢州。据家庙内明正德十六年孔氏南宗家庙管理委员会敬立,定阳王阳君书丹、信安周敬林刻石《正德孔氏家庙五百周年碑记》载:“自宣圣四十八世宗子宋衍圣公端友扈跸南来,孔氏大宗世居三衢,迄今已历八百九十二年矣。南宋一朝六代袭封,鼎建家庙,衍圣弘道蔚为圣裔之南宗哉。缘让爵战乱等因,致其中衰二百余载。然族众传道授业屡见于史。明正德元年,宣圣五十九世宗子彦在绳再袭封爵,汲宣圣之智重振。南宋之家庙者初借州学后于菱湖新建,元初复迁城南。明正德十五年宣圣六十世宗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承美请于有司,诏令辟县学旧址重建家庙,次年落成。孔氏之庙遍天下,家庙唯曲阜与衢州耳。”
孔氏南宗家庙缘于宋廷南迁。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率王室渡长江南下。衍圣公孔端友、族长孔传,率二十八位孔族精英,奉孔子与亓官夫人楷木像跟随高宗南下。因“扈跸南渡”有功,功敕赐庙,宅于衢州。“宗子去国,以庙从焉,亦礼也。”近九百年来,在孔氏大宗世袭公爵、让爵曲阜、复爵五经博士的历程中,家庙曾三易其址,俗称“州学”、“菱湖”、“城南家庙”和“新桥街”今庙及府、园。
宋绍兴六年(1136年),高宗以“冀鲁疆之复,曲阜之庙可修”为理由“诏权以州学为家庙”,暂以衢州州学为孔氏家庙,并以孔氏族人人口计量赐田五顷,免租税,供祠祀和赡养族中幼单孤寡。衢州州学和衢州孔氏家庙合一维持了一百多年。此后,孔氏子孙在衢绵延,先后有六人被錫爵赐封,史称“六代公爵”。
宋宝祐元年(1253年),衢州知州孙子秀奏请朝廷新建孔氏家庙。理宗拨款36万缗,诏建孔氏家庙于郡东北菱湖芙蓉堤。宝祐二年(1254年),衢州首座孔氏家庙建成,龙图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赵汝腾为之碑记《南渡家庙碑记》。据碑记载:此前未建新庙主要在于“:“前此因循,冀鲁疆之复,曲阜之庙可修,岁月滋久,遂成缺典。”而此前祭祀亦简陋“:“朝命权以家庙寓学宫,春秋舍奠。袭封奉祠者,率族拜跪踧踖,献不与焉。退修鱼菽之祭,喧嚣湫隘,甚非所以崇素王也。”碑记中也记载了菱湖家庙的规制,菱湖家庙的建造仿照曲阜家庙的规制,“枕平湖,以象洙泗;面龟峰,以想东山。”“为屋二百二十有五楹”、“栋宇巍然,丹碧一新”。除庙门外,内有庙祠亭堂八座,中为玄圣殿即大成殿,祭祀孔子,东西两庑祭祀孔子的儿子孔鲤与孙子孔伋。玄圣殿西侧,作齐国公鲁国夫人庙,祭祀孔子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徵在。玄圣殿之后,作郓国夫人殿,祭祀孔子夫人亓官氏。此外,作专祠祭祀袭封者,“别为室,以祠袭封之得祠者”。此外还建有思鲁堂,为孔氏族人讲学之地,其东侧有咏春亭,为拜谒家庙的士人休息之所。
宋景炎元年(1276年),即元至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兰溪人章焴为首的农民军攻破衢城,烧毁菱湖、府山一带建筑,孔氏家庙同时被毁,只存在了22年。
菱湖家庙毁于兵火后,衍圣公孔洙后迁建于城南(今道贯巷南端崇文坊)。元朝建立后,元世祖欲统一孔氏二宗,让南宗回归山东。南宗五十三代孙孔洙申奏朝廷,因已有五代祖先在衢,舍之不忍,愿将世袭之“衍圣公”封号让于北宗孔氏族弟承袭。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衍圣公孔洙让爵于曲阜族弟孔治。元世祖闻之赞曰:“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之后也”,遂准其奏。自此,南宗失其爵位,社会地位日衰,后曾一度沦为平民。据明初学者胡翰《孔氏家庙记》载,菱湖家庙“后毁于寇,乃徙城南。宋亡,元氏改物,至元间,曲阜之宗子斩其后,以端友之孙洙当袭爵,降旨徵之,洙入朝,固让,特授国子祭酒,归守江南庙祀。庙故书楼,其制非宝祐之旧,会兵革,益圮坏不治”。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率军攻取衢州等地,命知衢州军民事王恺修葺家庙;永乐初,礼部尚书胡濙过衢,命有司修葺孔庙;明弘治初,吏部郎中周木出使蜀地,路经衢州,指示衢州同知萧显增益孔庙。
明初城南家庙规模较小,有前殿(即正殿)、寝殿(即郓国夫人殿)及东西厢房,并“建大成之门与殿相称”,两侧厢房“东以待谒庙之宾,西设教读以训孔氏子孙”。建筑仅六座,具有祭祀、教育两重功能,是一种浓缩的文庙建筑。明弘治年间,罗璟所撰《重修家庙记》载:“绍兴年间,诏立庙赐田于衢,家庙之所由始,迄今三百余年矣。庙始建城北菱塘,规模弘阔,比拟曲阜。元季毁于兵燹,荡无遗宇,永乐初,礼部尚书胡公过衢见之,始命有司迁庙于郡城崇文坊,即今地也。岁久风雨震凌,不无朽弊。迩者,吏部郎中周君近仁出使蜀藩经衢谒庙,慨然顾谓二守萧君文明,此非有司之责乎?萧君诺,愿尽力。遂抽己俸为倡,措置增益。太守张君世英适至,益相与协力。庙有前殿,有寝殿,视柱石之坚固者仍其旧,其朽损者悉撤易之。榱题仰板,焕然一新。覆以筒瓦,翚飞翼翼。”
明弘治末年,衢州知府沈杰缘于“南渡”、“让爵”等史实,疏请援例复爵。明廷遂于正德元年(1506年),武宗诰授孔子五十九世宗子孔彦绳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享受衍圣公次子之待遇。从此,南宗复爵,至民国废除世爵,自五十九代到七十三代,孔彦绳到孔庆仪,先后袭封了十五位五经博士。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颁发《崇圣条例》,将南宗五经博士改称“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时任五经博士的孔庆仪改任奉祀官,孔府也被称为“奉祀官府”。孔庆仪为南宗首任奉祀官,世袭。此后,孔繁豪、孔祥楷曾任此职,历三代。
据《明正德唐凤仪等呈部咨文碑》(明正德十五年)记述,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因城南家庙朽坏不堪,应孔子五十四世孙、第二代五经博士孔承美请求,巡按御史唐凤仪、布政使何天衢奏请朝廷,拨款将家庙移建于先义坊西安县学宫旧址(今新桥街),翌年落成,保留宋敕建家庙形貌,并建有孔府,占地约七千平方米。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刑部主事方豪、广东副使徐文溥作家庙记。新桥街家庙“地位崇广,规制壮严,遐瞻阙里,实相辉映”(《明正德衢州孔氏家庙碑》,方豪),“展奠有地,博士有居,斋宿牲庖,燕集弦诵之所,无弗备者。”
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衢州重建孔氏家庙碑》中载:“我皇明太宗文皇帝时,有司请徙郡城南隅崇文坊,即今旧庙也。岁久就圮且隘。今博士承美,恒念弗称厥祀。分守左参议胡君镇,分巡副使丁君沂,为白于巡按监察御史唐君凤仪。唐君慨然图新之,时左布政使何君天衢,洎藩臬诸君曰:信宜新之,爰具疏得请。唐君躬诣经画,财取公羡,役以隙氓,委衢州府推官杨文升董其事。即西安县学旧址,界为二区,缭以高垣,立庙于东,作廨于西,外建二门,以别庙廨。地位崇峻,规制宏敞。经始于正德庚辰冬十一月丙子,讫工于明年夏四月辛亥。于是妥灵有地,收族有方,凡诸庖湢燕集之所,无弗焕然者,而庙始备矣!”
据明正德十六年《衢州重建孔氏家庙碑》载:“界为二区,缭以高垣,立庙于东,作廨于西,外建二门,以别庙、廨”。家庙三条轴线井然有序,家庙之西为博士公署(南宗孔府),孔府之后为花园。东为家庙西为孔府的格局奠定了今天孔氏家庙的基础。中轴线上依次有照壁、先圣庙门、大成门仪门、大成殿及寝殿,寝殿为楼阁建筑,上称思鲁阁,下称“燕居”,大成殿前两侧为东、西庑;中轴线东侧、东庑的南端为恩官祠,后称报功祠,前后两进,其前有方形水池,其后偏东为启圣祠;中轴线西侧、西庑的南端依次为袭封祠、六代公爵祠,与恩官祠相对称,再西为贯通南北的围墙,作为庙和庑的分界。孔庙的西侧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廨署,俗称孔府,为南宗历代五经博士办公与生活之所,依次建有孔圣先宗门、翰林公署(大堂)、尼山嫡派、圣泽楼(书楼,存放御赐诏书、赏赐之物的地方)四进建筑,楼后围墙外有咏春亭。
此后,据《清顺治重建祖庙并设祭田碑》(1649年立,孔贞锐撰)记载北宗六十三世孙孔贞锐少时梦遇孔子教诲,后为官衢州,念南北一脉而重修祖庙并捐俸置祭田等事宜;《清康熙衢州重修孔氏家庙碑》(1682年立,浙江总督李之芳撰),追忆孔裔旧事,南宗家庙变迁,并叙康熙年三藩平乱后,重修家庙经过,胜赞此举为大功德;《清同治重修孔氏家庙并赎濠田续置家塾义田记碑》(1867年立)、《清同治续置家塾宾兴田产碑》(1871年立)、《清咸丰孔氏承启家塾捐田碑》(1855年立)等碑记都记载了清朝历代修葺捐建孔氏家庙的经历。
据《道光重修衢郡至圣家庙碑记》(1821年,谭瑞东撰),记述道光元年谭瑞东任衢州知府,重修思鲁阁,并移建于原址西北。为突显大成殿之巍峨,殿基增高五尺许。“崇圣祠以下,亦皆踵而新之,视旧制进深高广增十之二焉”。据兵部侍郎、浙江巡抚帅承瀛《清道光重修衢州孔氏家庙记》载:“衢之庙为博士子孙所世守,家法常存,式凭如在,与阙里之堂南北并峙,四方观礼而至止者,不啻溯洙泗而跻凫嶧也。”此次修建,奠定了现存孔氏南宗家庙的基本格局。
民国以来,衢州孔庙之损毁,主要在抗战时期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42年和1944年,日寇先后两次侵犯衢州,孔庙焚毁严重。圣泽楼与孔府内宅付之灰烬,祭器、乐器丧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孔庙再次遭受破坏。石碑被砸碎,五支祠、六代公爵祠、孔府等被拆除改建。
1998年,衢州市人民政府修葺家庙并复建了家庙西轴线上的五支祠、袭封祠、六代公爵祠,以及孔府、花园,于2000年5月竣工。2008年,东轴线的建筑物全部修复,依次是家塾、恩官祠、启圣祠、圣泽楼。
2004年,孔子第七十五世嫡长孙孔祥楷恢复了一度中断的孔氏南宗祭孔大典。2011年,定位“当代人祭祀孔子”的“南孔祭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孔氏南宗家庙座北朝南,平面呈纵长形,分中、西、东三条轴线,由家庙、孔府和后花园组成。家庙沿东轴线依次为孔氏私塾(问文、问己)、恩官祠、五王祠(崇圣祠)、圣泽楼;中轴线依次为正门、大成门、东西两庑、大成殿;西轴线依次为正门(孔氏先宗)、贵宾室、六代公爵祠(扈跸厅)、袭封祠(荣道堂)和思鲁阁。孔府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正门(东南阙里)、大堂、花厅、内宅,西侧为圣迹图碑长廊。后花园则有有朋堂、雁鱼台、园林和长廊,其间有亭、台、阁、榭、假山、回廊和池塘。
家庙
中轴线上,正大门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上书沙孟海题“孔氏南宗家庙”匾额。门内院中四株数百年银杏树,两侧为碑廊。西侧立有《明正德衢州重建孔氏家庙碑》(正德十六年立)和《正德孔氏家庙五百周年碑记》两通石碑,东侧墙壁上嵌有与孔氏家庙历史变迁相关的明碑两块、清顺治一块、康熙一块、同治(两块)、咸丰一块共七块碑。
大成门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 从大成门而入,迎面就是家庙最主要的建筑大成殿。高23米,长和宽各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明间挂有两块牌匾,上方为“大成殿”横匾,下方为“生民未有”牌匾,“生民未有”出于《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由雍正皇帝御笔题写。殿内正中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坐像,上方为“万世师表”横匾,由康熙皇帝御题。两侧楹联:“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右边为泗水侯,孔子儿子孔鲤,字伯鱼;左边为沂水侯,孔子孙子孔伋,字子思。
东庑为孔氏和孔氏南宗代表人物造像6尊,分别是孔端友(48世嫡长孙,南宗始祖)、孔洙(53世嫡长孙,元初让爵,南宗由此失爵)、孔彦绳(59世嫡长孙,明正德年间封“五经博士”,南宗由此复爵)、孔庆仪(73世嫡长孙,南宗首任奉祀官)、孔传(47世孙,孔端友的叔叔,北宋末年孔庭族长,兵部尚书,辅佐孔端友扈跸南渡,博览群书,有《东家杂记》、《后六帖》等传世之作,后世称为“圣裔哲人“)、孔仁玉(43世嫡长孙、五代“孔末之乱”后的中兴祖)。西庑是介绍孔氏南宗历史的碑刻,共有11方精致浮雕,分别是扬州陪祀、大宗南渡、赐家衢州、六代公爵、柯山讲学、孔洙让爵、论道东南、彥绳复爵、典礼有加、护卫圣像、泗淛同源。
西轴线正门由孔祥楷先生亲题“孔氏先宗”匾额,依次有贵宾堂(五支祠),祭祀孔氏历代先祖;六代公爵祠(扈跸厅),祀自孔端友至孔洙六代衍圣公;袭封祠(荣道堂)祀孔彦绳至孔庆仪十五代翰林院五经博士。
思鲁阁位于西轴线最后一座建筑,为二层楼阁式,现辟为孔氏家庙陈列室。一层存有先圣遗像碑,高2.07米,宽0.851米,“先圣遗像“四字下还刻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16个字。据说是孔子48代孙孔端友随驾南渡时从曲阜带来,并由孔端友按照唐吴道子的画作刻为石碑。碑的背面是“诏建衢州孔氏家庙”图。
殿内神龛内还安放着孔府最珍贵的国宝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复制品)。相传是孔子得意弟子端木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期间思念老师所刻,被公认是世界上最早的孔子像。1959年,楷木像被曲阜孔氏家庙借走,此后一直未归。1934年,郁达夫先生参观孔氏南宗家庙时,描摹过它们:“楷木像藏在孔庙西首的一间楼上,像各高尺余,孔子是朝服执圭的一个坐像,亓官夫人的也是一样的一个,但手中无圭。两像颜色苍黑,刻划遒劲,决不是近代人的刀势。据孔先生(孔子73世裔孙孔熊瑞)告诉我们的话,则这两像,素来就说是出于端木子贡之手刻,宋南渡时由衍圣公孔端友抱负来衢,供在家庙的思鲁阁上,即以来衢州后的年限来说,也已经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了。孔子像的面貌,同一般的画像并不相同,两眼及鼻子很大,颧骨不十分高,须分三挂,下垂及拱起的手际,耳朵也比平常人大一点儿。孔子的一个圭,一掛须,及一只耳朵,已经损坏了,现在的系后人补刻嵌入的,刀法和刻纹,与原刻的一比,显得后人的笔势来得软弱。”
东轴线依次为孔氏家塾(问文、问己)、恩官祠、五王祠(崇圣祠)和圣泽楼。恩官祠祭祀对孔氏南宗有恩的诸多官员中的代表,为左宗棠(清)、孙子秀(宋)、徐郁(明)、彭贯(明)、沈杰(明),李之芳(清)等;五王祠(崇圣祠)祭祀孔子五世祖,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祖父伯夏、曾祖父防叔、高祖父祈父、太祖父木金父。雍正元年六月十二日,雍正皇帝连下五道圣旨,木金父被追封为“肇圣王”;祈父被追封为“裕圣王”;防叔被追封为“诒圣王”;伯夏被追封为“昌圣王”;叔梁纥被追封为“启圣王”;圣泽楼则存放朝廷所赐文墨和赠品。
孔府
由于历代孔氏宗子任职名称不同,孔府先后称为 “衍圣公府”、“博士府”和“奉祀官府”。孔府由大门、二门、大堂、世恩堂(花厅)和内宅组成,西侧还有孔子圣迹图碑长廊,由70方镶嵌在粉墙上的青石碑组成,雕刻全套的《孔子圣迹图》。
孔府大门前的照壁上,雕刻有《礼记·礼运》大同篇。二门两侧是纪晓岚书写的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头上少一点,寓意“富贵无顶”;“章”字中间直通,寓意“文章通天”。
二门内是大堂,是孔府主人会见各级官员和众议家族重大事宜的地方。大堂内悬挂横匾“泗淛同源”。“淛”是“浙”的古体字,即浙江。“泗”即泗水。古洙水在今泗水县地与泗水会流至曲阜北,分为二水,洙在北,泗在南。(东汉郑玄注:“洙、泗,鲁水名。”)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泗淛同源,就是山东曲阜的孔氏与浙江衢州的孔氏同源同宗。大堂后面为世恩堂,相隔一个天井,世恩是最后一任五经博士孔庆仪的本支堂名,是世代享受皇恩之意,是孔府宴客和家人逢年过节团聚之处。世恩堂之后是内宅,为嫡长孙家眷的居住处。孔府之北则是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花园,园中有朋堂、雁鱼台、亭台楼榭、池塘游鱼,竹林花草,还饲养有孔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