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385)------北京北海白塔

标签:
佛学旅游 |
分类: 旅游随笔 |
北海公园以碧华岛为中心,也名“琼岛”、“蓬莱山”,仿传说中的“仙山琼阁”建造。岛面积六万六千多平方米。十一世纪中叶,北海是辽都燕京城郊的“瑶屿行宫”。金代改建成离宫。据《金史》记载:“京城北离宫有大宁宫,大定十九年建”。北海从金代建成宫苑算起,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昌二年(1191年)更名为“万宁宫”,已然是皇家宫苑。十三世纪,元世祖忽必烈焚毁金中都,改碧华岛海子为中心,建成一座封建帝都禁苑。北海中心的山称“万寿山”(亦名“万岁山”),水域称“太液池”,山顶和山腰兴建广寒、仁智等宫殿。明时在太液池北岸修筑五龙亭,清顺治八年在广寒殿旧址建造白塔,并将岛南部的宫殿改建为“永安寺”。乾隆时除在琼华岛四面建亭榭楼台外,又在北岸修建了先蚕坛、阐福寺、西天梵境、万佛楼、小西天、澄观堂、静心斋等,在东岸修建濠濮间、画舫斋等,具备了今天北海的规模。
碧华岛南面以永安寺为主体,有法轮殿、正觉殿、普安殿、善因殿、白塔及配殿廊庑、钟鼓楼等。西面为悦心殿、庆霄楼、琳光殿及存放乾隆时摹刻珍品《三希堂法帖》的阅古楼。
白塔是北海的标志性建筑,塔高35.9 米,上圆下方,为须弥山座式。全部为砖木石混合结构,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五部分组成,是一座覆钵式塔。塔身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又名“时轮金刚门”,内刻“十相自在图”,由章嘉国师亲手写成。塔座边长17米,塔基为砖石须弥座,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压面石和挑檐石。座上为三层圆台,中部塔肚为圆形,最大直径14米。
塔的通身有306个方形青砖透雕通风孔,这是为塔木构架通风之用,以防塔内木料潮湿糟朽。通风孔的纹饰雕刻比较讲究,图案形式多种多样,有蝴蝶、芭蕉扇叶、喇叭花、菊花、荷花、宝相花、西番莲花等画像。白塔内部有根立木,柏木制,高约30米,从塔基处直通刹顶。刹座是一个小型须弥座,其上置由十三重相轮组成的细长“十三天”刹身。十三天之上覆以两层铜制华盖,下层周边悬14个铜铃。塔的顶端是仰月和鎏金火焰宝珠组成的刹顶。
溥杰曾作《北海》,中有“白塔耸云悬曲径,画廊环月枕漪流。桥分柳岸浓秋色,人棹荷风浥晚凉。最动客情看不足,九龙蟠壁萃琳琅。”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