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329)----夏县余庆禅院

标签:
旅游佛学文化 |
分类: 旅游随笔 |
神州佛音(329)----夏县余庆禅院
余庆禅院位于山西运城市夏县水头镇小晁村鸣条岗上的司马光祠景区内,寺院建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为司马光祖坟的香火院,初名余庆寺。据殿前元丰八年(1085年)八月二十八日所立《敕赐余庆禅院》尚书省牒文刻石记载,元丰八年宋神宗敕赐“余庆禅院”额,余庆禅院,取意“积善之家庆有余”。碑文载“先世坟墓并在陕州夏县,欲乞于侧近创置一僧院,以余庆禅院为额。”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聪敏过人,以“砸缸救人”为世代妇孺口碑。宝元间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卒于相位,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元祐三年正月,宋室以国葬大礼安归祖茔。遗著有《资治通鉴》、《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涑水纪闻》、《家范》等。
四面造像碑
禅院内右侧有两块北朝佛教造像碑。一通立于廊下,高一米多,四面刻佛像,无刻字,为“十二人造像碑”。另一通立于院内,通高4.91米,原在夏县城关镇秦寺后村,移至于此。碑呈长方形,四面铭刻佛像,5-9龛不等,共计佛像八十多尊,刻有佛祖说法图、涅槃图等。造像记已不存,背面下部残存4行邑子题名,估计是供养人名。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宋代遗构,殿前立有四通石碑,其中一为清乾隆十一年 (1746年)《重修余庆禅院碑记》,一通为宋元丰八年(1085年)八月二十八日所立《敕赐余庆禅院》。山墙上还有两块铭刻,分别为民国十一年和十四年的游记。
(宋元丰八年(1085年)八月二十八日所立《敕赐余庆禅院》)
根据碑记记载,清乾隆五年(1740年)金妆大雄宝殿内造像,十一年(1746)重修大雄宝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梁架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柱头施四辅作单昂斗拱,无补间辅作,用八瓣海棠栌枓。前檐当心间辟双扇门,次间辟直棂窗。正中匾额“别有天地”,为清乾隆二十九年所制。
殿内明间及左右山墙下设佛坛,造像皆为宋代原物。现存彩塑三世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木雕护法金刚一尊及十六尊罗汉造像。明间佛坛上彩塑三世佛,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药师佛,右为弥勒佛。释迦牟尼佛佛坛扇面墙上彩绘迦叶、阿难两弟子,佛坛两侧塑有文殊和普贤菩萨。左右山墙佛坛上的十六罗汉造像头全被盗,追缴回五尊,但无法修复。
司马光祠景区占地面积150余亩,十万平方米,由“神道碑楼”、“司马祖茔”、“余庆禅院”、“涑水书院”、“温公祠堂”五大部分组成。茔祠内保存有众多的北宋彩塑像和石雕,以及宋、金、元、明、清名家碑刻。如司马沂碑、敕建余庆禅院碑、司马光神道碑(杏花碑)和苏轼撰文的忠清粹德之碑等。
涑水书院
嘉祐八年,仁宗病逝,英宗即位,赏赐群臣,时任谏官的司马光将所得赏赐捐给家乡兴办教育,为贫穷孩子们提供免费教育,后命名为涑水书院。书院内现有四个展馆,分别为家范家训馆、资治通鉴馆、司马光大讲堂、司马光轶事馆。
温公祠堂
创建于金,增建于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县令李遵堂扩建,内奉温公四代五人彩塑坐像。
祠堂迎面为杏花碑厅,内藏苏东坡撰文并书丹、金代摹刻的司马温公神道碑(杏花碑),后为祠堂,祠堂面阔五间,东西厢房十间,古朴典雅。
“杏花碑”,即司马温公墓神道碑。司马光逝世后的第二年(公元1088年),为彰显其功德,哲宗皇帝篆额“忠精粹德之碑”六字,钦令大学士苏轼撰文并书丹碑文,玉册官臣王蟠奉旨摹刻。司马光逝世8年后(1094年),因遭章、蔡等人诬陷,哲宗皇帝命令将神道碑碎为四段,碑文上字也被凿毁,深埋地下。金皇统八年(1148年),夏县县令王庭直拜谒司马温公祠,见废墟处长一杏花树,高丈余,且树旁有碑座龟趺,命人掘挖,得断碑于泥土中。之后在司马光族人的帮助下,将残碑横断做五截,四块上刻苏轼原文,第五块上刻王庭直亲书立碑过程,拼合后摹刻嵌于壁间。后僧人圆珍出资建立神道碑堂加以保护。因碑得于杏树之下,故名杏花碑。
现立于司马温公祠广场右侧的“忠精粹德之碑”,系明嘉靖二年(1523年)巡按山西监察御史朱实昌仿原碑复立的。碑文刻于碑上,与原碑额、龟趺、螭首组合成新碑。碑身高5.1米,宽1.76米,厚0.44米;文29行,行64-98字不等。全碑总高8.36米,哲宗篆额,苏轼撰文,朱实昌书丹,摹刻王强。初建碑楼为木结构三层,1872年改建为砖结构。
司马祖茔
穿过“司马光墓”的木牌坊,就是祖茔所在了。在墓园的正中间,有三座高大且呈“品”字形排列的,为司马光及其父兄的墓。中间为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之墓,左侧为司马光的大哥司马旦之墓,右侧为司马光之墓。周围其他的墓冢,为司马光的曾祖、祖父和族人的墓葬。墓前两侧侍立翁仲、石羊、石猪、石马、石虎等27件。
茔内保存有4通宋碑,其中以司马炫墓碑最为珍贵,称为“鱼子化石碑”。该碑为司马炫墓碑,司马炫为司马光的祖父,举进士。碑通高2.2米,宽0.81米,厚约0.23-0.27米。碑额篆题“大宋故司马府君墓碑”,侧边雕刻花纹。碑文23行,行64字。张唐卿为著墓表,南公佑篆额,碑文行书。碑石质地极其罕见,表面颗粒细点密布,实为内含海洋生物化石特殊石材,属鱼卵化石。
此外,还立有司马谘墓碑,司马光的伯父兄,28岁卒,其子司马京赠官尚书比部郎中,司马光为著墓表;司马沂墓碑,司马光伯父,因其子司马里赠尚书都官郎中,追赠光禄卿,王安石为著墓表,书丹人雷简夫,一生“纯用柳法”,为当时书法名家;司马浩墓碑,为司马光伯父,以子司马宣赠衙尉卿,司马光撰文,范正民书丹。

司马浩墓碑

司马沂墓碑

司马谘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