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323)------类乌齐查杰玛大殿

标签:
旅游佛学文化 |
分类: 旅游随笔 |
神州佛音(323)------类乌齐查杰玛大殿
查杰玛大殿位于昌都类乌齐县30公里处的类乌齐镇,是藏区最大的拉康之一,其建筑集藏、汉、印度和尼泊尔风格为一体,也是最具特色的殿堂,历史上是类乌齐寺的一部分。类乌齐寺,本名“扬贡寺”,藏语称为“查杰玛”或“格培林”。类乌齐寺由第一代法台高僧桑吉温始建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系达隆噶举派在康区的主寺。
类乌齐寺的修建,与藏传佛教达隆噶举派的发展密切相关。达隆噶举,为藏传佛教噶举派帕竹噶举支系之一。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达隆塘巴·扎西贝偕门徒受邀至拉萨附近的达隆地方传法,并于1185年建成达隆寺,创立达隆噶举派。1273年达隆寺第四任法台桑吉温(1251—1294年)退位后,于1276年在昌都类乌齐色曲河的上游之地“纳依塘”坝上,德庆颇章神山之地,建“扬贡寺”,为该派在康区的主寺,与达隆寺并称“上塘”、“下塘”。
达隆寺第九任座主扎希贝则(1357—1424)曾被明成祖封为国师,并授所赐银印诰命。扬贡寺从桑吉温开始,经过历代法台逐步扩建,规模宏大。历史上主要建筑有萨玛扎仓、宁玛扎仓、达隆扎仓、阳贡拉章、夏仲拉章、将达经堂、查杰玛大殿、僧舍、佛塔等,曾经拥有属寺58座,影响从昌都到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常住僧侣达到过四千多人,今天仅存查杰玛大殿,僧众300多人。
类乌齐寺在第十三世法台时开始形成活佛转世系统,共有“吉仲”、“庞球”和“夏仲”三大活佛系统,由明代嘉靖皇帝赐呼图克图封号,统领类乌齐。
噶举派形成于公元十一二世纪西藏佛教的“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经米拉日巴继承,最后至塔波拉杰大师时,才正式建立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大宗派。噶举派的两大流派为塔波噶举和香巴噶举,塔波拉杰(1079-1153)是塔波噶举的创始人,琼波南觉(1002—1096年)是香巴噶举的创立者。

(来自网络)
唐卡中,达隆塘巴·扎西贝端坐正中,帕竹噶举的创始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位于达隆塘巴·扎西贝正上方的小画框中。在帕木竹巴的右侧,依次为本初佛金刚总持,帝洛巴、那若巴(噶举派的两位印度创始人)。帕木竹巴的左侧,则依次为玛尔巴、米拉日巴和冈波巴。帝洛巴、那若巴、玛尔巴、米拉日巴、冈波巴在噶举传承中被尊为“五祖”。噶举传承的“四大派”是由冈波巴的四大弟子所创立,包括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戎噶举、帕竹噶举。噶举传承的“八小派”是由帕莫竹巴(1100-1170年)的主要弟子所创立,包括直贡噶举、达隆噶举、竹巴噶举、雅桑噶举、措普噶举、修赛噶举、叶巴噶举和玛仓噶举。其中直贡、达隆、竹巴三支系流传至今。
查杰玛大殿由桑吉温于1276年始建,第二世法台乌金贡布按照桑吉翁遗嘱,邀请了尼泊尔艺术家杂雅、拉萨人贡唐巴•旺措贝、多康•索朗本等人参与修建查杰玛大殿,于1326年建成主体大殿,1328年落成金顶。
从外部看,大殿坐西朝东,主体为三层建筑。建筑主体呈四方形,边长53米,高47.1米。殿内柱子林立,共180根柱子支撑,其中64根柱子高约15米。下层每面长度53米,中层每面长度为 40.3米,上层每面长度为12米。
大殿从上往下色彩对比强烈,上白中红下花,极富层次和立体感。上白为尼泊尔风格,中红为汉式风格,下花为萨迦派(花教)风格。
花殿
类乌齐寺虽为达隆噶举派,但是寺内宗教仪式与学经内容与萨迦派有关联,属两种教派、教理并存的混合型寺院。因此,底层的花殿风格就不难理解了。
底层为花殿,殿外绕殿一周设有转经筒,墙厚1.6米,高13.5米,外墙用红、白、黑三色颜料涂抹竖型纹饰,每道竖条有一米多宽。其中白色意为观音菩萨代表慈悲,红色意为文殊菩萨代表智慧,黑色则为金刚菩萨代表力量。
底层大门前厅两侧分别伫立着巨大的转经筒,墙壁上绘有二臂大黑天护法神壁画。从大门进入大殿,可见殿内有巨型大柱64根,高达15米。殿内满布精美的壁画和佛像,南北两侧众多小佛龛直达殿顶,龛内供奉莲花生大师像。龛前则满布各类大小不等的坐佛、立佛,供奉有莲花生大师、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观音像、噶举派祖师、吉祥天母、普明宏光佛、阿閦佛、胜乐金刚坛城等;西侧满布精美的壁画,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坐像,两侧有活佛的灵塔、银墓吉祥放光塔、胜乐金刚像等。一层大殿四周还设有长廊,长廊靠外墙一侧摆满了经书,直达殿顶,形成了巨大的“经墙”。
查杰玛大殿珍藏经书和佛像数目众多,其中经书有8万余册,大都用黄金、紫金、白银、朱砂等作为原料书写,供奉有金、银、乌铜、檀香木等材料制作的4万多件藏传佛教造像。从底层大门前厅南侧小门而入,登梯可以到达一层(内二层)的唐卡长廊,长廊一侧陈设有众多的佛、菩萨造像,另一侧则悬挂了历代保存下来的精美唐卡。
红殿
第二层为红殿,外墙涂抹红色,层高9米。红殿内主供释迦牟尼曲色玛佛像,“曲色玛”就是看着湖边的意思,佛陀在世时不能塑像,就通过佛在湖边的倒影进行塑像,这尊佛像为桑吉温在建寺时从上部达隆带来的释迦牟尼紫金佛像,据说佛像内有佛陀的舍利和一节指骨。佛像背屏和底座都为后造,底座上有一根白色哈达,信徒许愿时,要将头触碰白色的哈达,默念自己的愿望。这尊佛像是一尊释迦摩尼的等身像,和拉萨的等身像是一个年代,由佛陀亲自开的光,因此也有“朝拜过大昭寺,再朝拜查杰玛大殿”的说法。
殿内还遗存有大清雍正六年的木匾“法震西陲”,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木刻经文、残存的银、黄金书写的经书等等。此外,还供奉有千手千眼观音像、白度母、莲花生大师像等。
白殿
白殿位于大殿平台之上,登上平台,可以俯瞰德庆颇章神山。白殿为尼泊尔风格的小殿,墙体涂白色,高5米,顶部为四角攒尖顶,有汉式亭阁风格,各角出昂首金龙,中为金顶。殿内主要存有历代珍贵的文物,如格萨尔王的九龙镀金铁质马鞍具、格萨尔王三十六将中江蓬、朝通的两把宝刀以及副将新巴、大将德玛、囊俄的马鞍具,五世达赖赠送的金银镶花茶壶、瓷器、大象牙,桑吉温的银质佛像、八瓣莲花的时乐金刚像、雍正皇帝赐赠的缎子座后屏、象牙碗、象牙狮等。
殿内主供金刚总持佛,佛像上方悬挂一幅米勒日巴的老唐卡。
在修建查杰玛大殿的过程中,形成了类乌齐一带一个传统的节日“确仲节”。始于1326年大殿竣工时,每年藏历六月十五日举行,当初是为了酬谢修建大殿的僧众和工匠们,后来逐步成为藏东最重要的宗教仪式与物资交易的综合性节日。如今的“确仲节”由政府主办为主,除物资交流之外,还会举行赛马、跳卓舞、羌姆舞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