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312)------交城玄中寺

标签:
佛学旅游文化 |
分类: 旅游随笔 |
神州佛音(312)------交城玄中寺
玄中寺,又名石壁寺、永宁寺,位于山西省交城县西北十公里的石壁山上,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472年),是净土宗的发源地之一。据《山西通志》卷五十七《古迹考》记载:“在交城县西北二十里石壁山,地最幽胜,延兴二年建,名石壁玄中寺。”寺内遗存唐穆宗长庆三年所立《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碑记载:“时大魏第六主孝文帝延兴二年,石壁峪昙鸾祖师初建寺,至承明元年,寺方就。”由此可知寺庙创于延兴二年,落成于承明元年,即公元476年。
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玄中寺举行了“崇修大会”道场,大会期间,石壁山中出现了“甘露”瑞应。翌年,朝廷又赐玄中寺的寺庄为“夜饭庄子”。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宗李世民亲临瞻礼,施舍“众宝名珍”,礼谒高僧,并为长孙皇后祈愿除病,御书寺名“石壁永宁寺”。唐贞元十二年(796年)九月二十五日降甘露于玄中寺,同月唐德宗李适赐名“甘露无碍义坛”,从此,“甘露义坛”与东都洛阳的“会善坛”以及西都长安的“灵感坛”合称为全国三大戒坛。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李白在玄中寺题“壮观”二字于千佛阁后石壁。唐代,日本高僧圆仁来中国学习佛教,同时也学习净土宗教义,日本的净土宗及净土真宗都称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等为祖师,把玄中寺视为祖庭。宋时日本高僧法然上人以善导大师《观无量寿经疏》为理论基础,在日本大力弘扬净土宗,并尊昙鸾、道绰、善导为祖师,把玄中寺作为净土宗祖庭参拜至今。
元始祖忽必烈曾颁圣旨对玄中寺进行保护,现存寺中八思巴文碑有明确记载,此碑是全国现存的唯一八思巴文圣旨碑。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元太宗赐玄中寺为“龙山护国永宁十方大玄中禅寺”,此后便统称“玄中寺”。住持惠信在蒙古统治者的支持下,重兴寺院,玄中寺达到了极盛。寺内不仅拥有大片土地、山林,而且所属下院多达40处。
明清两代玄中寺高僧辈出,民国时期由于历经战火,玄中寺基本沦为废墟。新中国建立之初,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尊重日本友人意愿,1955年先后六次拨款对玄中寺进行大规模修建,此间陆续兴建了万佛殿、念佛堂、三祖师殿、观音殿和地藏殿等殿堂,为玄中寺的今日规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上,玄中寺三祖师对净土宗的弘扬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也奠定了寺庙的禅林地位。昙鸾大师生于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476年),在洛阳时遇到印度僧人菩提流支,受赠《观无量寿经》,开始研修和推广“称名念佛”的简便修炼方法。昙鸾先住“并州大寺”,晚年移住玄中寺。魏孝静帝称他“神鸾”,梁武帝称他“肉身菩萨”,他为净土宗的开宗立教奠定了基础,世人推其为净土宗“始祖”。
道绰大师十四岁出家,对《大涅槃经》有深入研究,所著《安乐集》二卷,上承龙树、世亲,下续慧远、昙鸾,成为净土宗一部重要教典。隋大业五年(609年),道绰到玄中寺,因睹《昙鸾和尚碑》,被碑文中记述的昙鸾法师念佛往生所感动,此后他即以玄中寺为中心传播净土教义,提倡掐珠念佛。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善导大师莅临玄中寺,拜道绰大师为师,潜修四年,后西入长安苦修三十年,将净土宗发扬光大,以其众多著述树立了净土一宗之教说,且形成了“家家观世音,户户弥勒佛”的空前局面,被时人尊为“肉身菩萨”、“弥陀化身”。
玄中寺,依山而建,坐北向南,左傍东柏沟,右临北柏沟,前有千尺壁横亘为屏障,背依石壁山主峰,群山环抱,绿树成荫。寺庙外建有牌坊,分为东、中、西三院,中院为主体建筑。沿中轴线院落逐级升高,依次为天王殿(山门)、碑亭、大雄宝殿、碑亭、七佛殿、千佛阁,两侧有伽蓝殿、功德堂、方丈室、客堂、僧舍,七佛殿院落还有地藏殿、祖师殿、观音殿、碑廊等,寺院东、西还各有院落,东院有塔院,峰上有秋容塔,西院有斋堂、念佛堂、万佛楼等。整个寺院规模较大,有殿堂楼阁近200间,建筑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
秋容塔
沿山路而行,未到山门,远远就能看到山门外东边龙首峰上的白塔,塔为宋塔,名秋容塔。塔高12米,平面八角形,为叠涩出檐亭阁式二层砖塔,塔心中空,塔无基座,边长1.97米。据寺内遗存《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记载:“石壁寺者,晋之西山,旧号石壁谷。隋隶西寿阳县,唐改寿阳为文水,先朝分置交城而立寺焉。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辇过兰若,礼谒禅师绰公,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玉衣旋复,金榜遂开,因诏天下名山形胜,皆表刹焉,所以报护力,广真谛也。特起绀台之制,颇馀紫禁之恩。禅师寻终,官寺初创,分身建塔,遗迹岿然。┈”推断此塔最早有可能为道绰禅师舍利塔,但并无明确记载。
牌楼
四柱三门木结构,五踩斗栱,绿琉璃瓦覆面,两侧连八字形影壁,影壁正中黄色琉璃团龙装饰。牌楼正面上方横匾“净土古刹”,由赵朴初书写;背面上方横匾“石壁胜境”。
天王殿(山门)
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由交城知县殷润重建,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为寺内现存的古老建筑之一,飞檐四突,格调古朴。门额横匾原为“敕建永宁寺”,现为“净土古刹玄中寺”,两边楹联“北国佛门圣地,神州净土祖庭”。
殿内弥勒佛为明代木雕,两侧四大天王为明代泥塑,背后立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塑韦驮彩塑。殿前和东侧山墙上有碑偈六块,前有《中书省奏过》、《公主懿旨驸马钧旨》、《崇宁二年六月十有一日躬曝御书》、康熙十九年《重修南殿东护法寺碑》。东侧元至元四年(1267)十月《和郝公游石壁寺诗碣》、元至正丁酉丙午月《游石壁寺诗》(释广庭)。
天王殿两侧为巍峨耸立的钟鼓二楼,东为钟楼,西为鼓楼,故有“晨钟暮鼓”之说,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所建。钟鼓二楼为卷棚顶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方形,高三层,中下层一砖到底,高达10米,上端砖砌垛口,楼上悬挂钟鼓。
唐代碑亭
大雄宝殿和天王殿之间有两座碑亭,东边一座为《甘露义坛》碑,西边一座为《高氏碑》。“高氏碑亭”又称“铁弥勒佛像颂碑”,是太原府参军房璘妻、渤海高氏所书,原刻于唐开元二十九年,后毁于火,现存碑刻属金代玄中寺住持元钊法师重刻。这是玄中寺现存石碑中精华之一,对研究中国净土教史和玄中寺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高氏碑同时作为一件书法塾衍品,极为珍贵。早在宋代,大文学家、金石收藏家欧阳修慕名前来观赏,并傅拓此碑。他在《金石记》中记载:“余入晋中拓得高氏碑二通,宛然二王书法”,对此碑推崇备至。渤海高氏是中国历史上为数极少的女书法家之一,高氏碑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碑中记载:“倬开元廿六年十月十五日,铸铁弥勒像一座。┈佛则无愧,谨偈铭云:世尊传,兜率天,弥勒宴坐对诸仙。晋山记,石壁寺,佛影下来留此地。新殿开,望昭回,白毫放兮照云隈。危楼敞,临悬象,翠微浓兮洗烟上。张公作,神鬼诺,五十六亿龙华乐。灵匠罢,真僧楷,八万四千师子骇。镇帝乡,归梵场,法轮转兮众福证,铢衣拂兮圣劫长。”
“甘露无碍义坛”是唐贞元十二年玄中寺修建的戒坛,九月二十五日天降甘露于寺,为纪念这次祥瑞事件,由河东节度使、太原尹李说进《甘露表》于朝廷,唐德宗李适赐名“甘露无碍义坛”。从此,“甘露无碍义坛”与长安的“灵感坛”以及东都洛阳的“会善坛”并称为“唐代三大戒坛”。碑初刻于唐宪宗元和八年,由礼部尚书李逢吉撰写碑文。元代至顺三年因“岁久石破,文字将泯”而重刻,它对研究唐代佛教及本寺的教义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大雄宝殿
又称善法殿,因有元郝天挺(1247~1313年)纂书“善法”二字横匾而得名,是玄中寺的主体建筑,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原大殿毁于火灾,1955年重建。面阔五间,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剪边,前有廊柱,晚清式样。
殿内供奉明代木刻立像阿弥陀佛,立佛正前方供一尊1994年从缅甸迎请的释迦牟尼白玉坐像。大殿三面墙上悬挂着明代的十六幅尊者画像,三面墙的木柜上同时供奉着十八尊石雕罗汉像,神态各异,形象生动。
大殿山墙上嵌刻了多通碑铭,有《泰和七年(1207)九月十五日章宗皇帝游仰山御制碑》、崇宁丙戊季秋《张世长嗣永题》、《石壁寺》等。
碑亭
大雄宝殿至七佛殿之间,分布碑亭两座。碑亭为四角攒尖绿瓦黄琉璃剪边顶,西侧为大谷莹润显彰之碑,碑阳为赵朴初题记,碑阴为日本佛教界著名长老大谷莹润介绍。大谷莹润(1890-1973年)是日本佛教界著名人士,生前曾任日本净土真宗大谷派宗务总长、日中友好协会顾问等要职。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促使两国关系的改善,大谷莹润长老在日本佛教界发起日中两国永不战运动,受到日本佛教界的积极响应。1953年至1965年,大谷莹润长老顶着压力先后九次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日本死难的中国劳工遗骨送还中国。大谷莹润长老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2000年在玄中寺树立此碑。
东侧碑亭为清嘉庆十一年(1806)“交城县僧会司常乐上人修建石壁等寺功德记”碑,由胡钓璜撰文,田如芬书丹。无虑(1737-1814),号常乐,俗姓白,清交城县洪安都人,乾隆、嘉庆间玄中寺东院住持,曾在寺院东北隅创办书院,交城知县杨寿昌赠他“净涤襟尘”横匾,今存。
七佛殿和祖师殿
为二层楼阁式建筑,上层横匾“西方圣境”,下层横匾“光耀东西”。上层为七佛殿,供奉七尊金身佛像,由东而西依次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捨婆佛、拘搂孙佛、拘那舍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左右两侧藏经柜珍藏有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南藏《大藏经》,现存541函,5048卷。
一层为祖师殿,正面佛龛端坐着昙鸾、道绰和善道三位祖师铜像。后面三幅祖师画像为1957年9月18日日本菅原惠庆长老与高阶珑山为首的佛教访问团参观玄中寺所赠,是由日本净土宗大本山知恩院、增上寺和净土真宗本愿寺、大谷派分别绘制供奉的。殿外院内有大清乾隆五十四年所立《新建接引菩萨佛殿碑记》、1957年重建佛殿等数通碑记。一株“观音柏”树干光滑如镜,枝繁叶茂,如同千手千臂,向四周伸展。
七佛殿一层两侧为碑廊,廊内有北魏、北齐、唐、宋、元、明、清历代石碑三十余通,加上寺内遗存的碑偈,共计48通,记载着玄中寺的历史沧桑。最为著名者当数元代“八思巴文圣旨碑”,碑文分别用八思巴文与汉文两种文字镌刻“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3年)忽必烈颁发保护玄中寺圣旨”,为研究元代佛教及八思巴文字的珍稀文物。北魏延昌四年(515年)造像残碑和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四面千佛造像,是寺中最古老的两件文物,其中北魏造像残碑上刻佛像、供养人与铭文。铭文为:“大代延昌四年岁次乙未十月庚午朔七日丙子却波村邑师比丘法欢合邑七十人上为皇帝陛下造石佛两区愿天下太平人民和顺愿从心。”而唐长庆三年(823年)的《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碑,则记载了玄中寺创建始末和特赐田庄的情况。
千佛阁
是寺内最高建筑,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木构楼。阁内供奉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金色莲花之上,佛像高1.7米,檀木雕造。后壁及两侧佛龛内有千尊黄杨木雕立佛。站在阁前,玄中古刹,尽收眼底。远眺秋容古塔,在雾霭烟云中若隐若现,正如赵朴初先生在《礼玄中寺归途有作-调寄云淡秋容》所言:“千古玄中,一天凉月,四壁苍松。透破禅关,云峰石锁,楼阁重重。回头白塔高峰,心会处风来一钟,挥别名山,几生忘得,如此秋容。”
塔院
玄中寺内有僧墓塔26座,东院塔院内有四座。分别为周叔迦居士灰身塔、根通长老舍利塔、象离大和尚之塔和日本国菅原惠庆长老之塔。1957年10月,菅原长老应邀参加玄中寺开光法会,受到中国佛教界热烈欢迎,这是战后日本佛教界的第一个友好访华使团。菅原长老一生曾八次到玄中寺拜谒祖庭,并取“玄中寺”三字分别为其三个孙女命名。1982年菅原长老圆寂,第二年,其弟子遵照他生前的遗愿,将其部分骨灰送至玄中寺安葬。由此可见,玄中寺在当代中日佛教关系史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