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310)------太原多福寺(泥塑和壁画)

标签:
佛学旅游文化 |
分类: 旅游随笔 |
神州佛音(310)------太原多福寺
多福寺,位于太原市西北20公里柴村镇呼延村西侧崛围山巅的小峪之中,海拔1280米。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呼延村崛围寺,在崛围山下,唐贞元二年(786)建。”“山上有多福寺,即古崛围教寺。明宏(弘)治(1488-1505)年间改多福,而山下寺道传崛围名也”。寺内遗存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晋省崛涠山多福寺碑》记载:“┈僧云寺古刹也,人传栋宇远迈汉唐。山环水绕,红叶盈山,名花织锦,粧点青林,称为崛围红叶,载在省志,为晋阳八景中之一景。”清道光《阳曲县志》载:“晋王李克用与子存勖焚香刻石题名于此,即山上寺也。”可见,唐代已有此寺。
根据寺内《崛围安禅重修记》(明嘉靖十九年立)、《崛围重修多福寺记》(大清康熙十五年)、《重修多福寺诸处碑记》(清光绪十三年)等碑记,以及大雄宝殿内脊上遗存的一条墨迹“今大明景泰七年岁次丙子四月……重修谨志”,多福寺在宋末毁于战火,明洪武年间重建,明嘉靖、崇祯年间、清康熙、光绪年间屡次修葺。
寺庙坐北朝南,南北长66米,东西宽
48米,占地3154平方米,建筑面积1867平方米,分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天王殿(山门)、大雄宝殿、藏经阁、千佛殿(原基复建),两侧有钟鼓楼、黑龙殿、文殊阁、禅房和厢房等。寺庙东南山顶遗存有七级舍利宝塔。
(来自网络)
舍利宝塔
从山下珍珠坡沿礼佛古道而上,经过340多级石阶,先到舍利塔,然后再从山顶到寺庙。登山途中可见路边建有一座傅山先生的神位龛。山顶平台,可以俯瞰太原城全景,相传两位僧人担水遇到文殊菩萨处就在古道之上。
舍利塔,建在砖石平台之上,平台东西宽约17米,南北长21米。塔高25米,共7层,六面六角砖塔。塔内埋藏有佛陀的舍利子,故名舍利宝塔。该塔构造简洁,由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第一层微高,以上各层逐渐减低。塔檐叠涩六层,无柱额、斗拱及瓦,亦无门窗、勾栏等装饰,沿袭了唐代砖塔的简朴风格。
根据明隆庆元年(公元1568年)《崛围山多福寺重修宝塔碑志》记载:“崛帼山去晋三十里,古胜迹也。其上有多福寺焉。大定庚寅文惠太君建舍利宝塔于其山,高四丈,千云口而直上者也。”可见塔为宋金遗构。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交城县一带发生地震,塔刹及其顶层也遭损坏。“嘉靖戊午岁潜龙时,自塔中于是口裂,口重修焉。故呼延村乡耆王昶华等与本寺僧惠义、顺道等,遂捐金命新其旧制。接顶二丈许、其内仍铸有古佛、菩萨、法华宝经,口胡宽献着,以镇其塔,以消一方灾殄。”因此,明代重修,但保持了金代塔体的基本造型。
塔身二层东侧面嵌有“舍利宝塔”石匾一方,旁侧上款为“大清乾隆贰拾肆年(公元1759年)闰六月初五日立”,下款为“建塔经理人呼延村周祚等,杨家村刘宗哲等”。
山门(天王殿)
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两侧为钟鼓楼。山门外塑哼哈二将,内塑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
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四周设围廊,斗拱五铺作。大殿两头与檐部斗栱交咬结构及檐柱间设大小额枋且由额垫板隔封之作法,是考证山西明代木结构建筑与官式建筑源流关系的实例之一。
《重修多福寺诸处碑记》(清光绪十三年)
《崛围山多福寺施田立钟极常住记》
《崛围安禅重修记》(明嘉靖十九年立)
《崛围重修多福寺记》(大清康熙十五年)
殿内保存了彩塑12尊,壁塑2尊,均为明代原物。佛坛上正中供奉横三世佛,从东往西依次为药师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佛坛外东西两侧塑有两位护法神将,一黑一白,刚健有力。和其他寺庙三佛、两菩萨、胁侍、力士、护法的布局不同,佛坛上三世佛之前并列分置了四尊胁侍菩萨,尤其是中间两位胁侍菩萨的塑造水平最为高超。两位侍女比例相当,身姿相近,衣饰一致,长身玉立,端庄秀美,脸部雕刻清新脱俗,神态之美令人神往。全身衣褶近百条而迂回逆折,竟无一重复。身前背后,贴体围腰,均能圆转自如,多而不觉其烦,细而不觉其碎。
释迦牟尼佛前放置骑鳌观音一尊,后壁则塑有倒坐观音一尊,为明代杰作。
殿内三壁绘有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壁画84幅,总面积90.93平方米。画题为释迦牟尼本行经变,即释迦如来应化示迹图,也称传记图。以连环画的形式组成,从东壁南端上部开始,逆时针绕壁绘制,最后至西壁南端下部结束。其中东壁22幅,北壁东段20幅,北壁西端20幅,西壁22幅。上下分两排排列,每幅壁画上预设长方形红底黑框一方,内书榜题。以云气、树木等自然景观连之,形成连续的画面故事。
在壁画上留有“大明天顺二年三月十三日主持……心明”的墨迹,可以推断壁画完成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
藏经楼
为上阁下洞阁楼式建筑,东侧是文殊阁,西侧是黑龙殿。上阁藏经楼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檐下悬横匾“福海慈航”。下为乘息洞,设有三洞两殿,弥勒殿和观音殿。
东侧文殊阁面阔三间,为上阁下洞阁楼式建筑,上阁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设三大士殿,供奉观音菩萨、文殊和普贤菩萨;下为红叶洞,内有傅山塑像,为傅山先生晚年隐居时住过的地方,医学著作《霜红龛全集》就完成于此。
西侧龙王殿内有龙王塑像,殿前水井即为文殊菩萨所赐“龙池”。寺内遗存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晋省崛涠山多福寺碑》记载:“焉古有闍黎二僧,乃文殊大士弟子,严戒栖山。苦渴无水,谒文殊得木匣,命之曰持匣到处。匣响开视,金鳞跃出,龙泉涛涌,一镜清流,至今称为圣水。”大明万历《重修文殊阁黎殿阁碑记》记载:“从五台迨此山时,修真之际枯涸无水,向汾担夯,泪滴如珠,故今祢迹珍珠坡存焉。仍复径造师,祈告泛水,师肯许赐水,随龙奋发,北台黑龙神所而为护,后随行至此,获二龙池,日饮万人其水不竭。”这就是文殊菩萨示现赐予龙池的记载。
(西侧山墙)
千佛殿
寺内最高的建筑,建在4米高的月台上,月台前有石阶。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顶式建筑。两侧配有厢房,殿内供奉三佛四菩萨,分别是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和卢舍那佛,以及四大菩萨。殿壁四周满布千佛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