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299)------苏州北塔报恩寺

标签:
佛学旅游文化 |
分类: 旅游随笔 |
神州佛音(299)------苏州北塔报恩寺
报恩寺,俗称北寺,位于苏州姑苏区人民路1918号,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寺院,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238年-251年)。寺院初名通玄寺,据史志记载,“通玄寺”系三国时期吴主孙权为乳母陈氏建造。南朝梁中大通四年(532),吴郡僧正慧法师在通玄寺内造十一级“飞行之宝塔”,萧纲作《浮海石像铭》。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下诏,天下各大郡置寺,以开元年号作为寺名。苏州地方官绅应诏,将通玄寺易名为“开元寺”,并在寺中铸造唐玄宗镀金铜像。此时的开元寺,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据《吴郡图经续记》记载:“莲房藻井,悉皆宝玩,光明相辉,若辰象罗列也。”苏州长史张楚推荐高僧昙一为首任开元寺住持。
北宋崇宁三年端阳节,报恩寺迎请佛牙舍利,徽宗作《佛牙舍利赞》,并赐号“万岁”,寺院易名为“报恩万岁寺”。南宋淳祐七年七月,平江府判府魏侍郎上奏将寺院改为十方,即奉旨以“报恩万岁贤首教寺”为额,并延请高僧佛日崧来寺住持,讲述《华严疏钞》。佛日崧字鉴义,报恩寺后世僧人尊之为“开山崧法师”,报恩寺从此成为华严宗道场。宋代的报恩寺十分兴盛,由于先后两次受到朝廷的赐号,使该寺获得了极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在宋代平江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座苏州最大的寺庙,寺内分六个院:文殊院、普贤院、法华院、史洲院、水陆院、普门院,是当时苏州城内第二大建筑群。
元、明两代,报恩寺已确立了“吴中第一古刹”的地位,宝塔为“一郡浮图之冠”。元初兴修山门,山门外有“鸟不宿”木牌楼。山门外有二口井,俗称“龙眼井”,井上建亭。天王殿东侧有张士诚时期建设的造像石堪。殿后东西两侧钟楼、鼓楼相对,高百三十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月二十七日,清高宗弘历第三次南巡至苏州,游报恩寺,赐匾额、楹联。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攻占苏州及李鸿章部下进攻苏城,两次战祸,仅宝塔和寥寥数殿残存于废墟之中。光绪二十四年(1895年)天台宗敏曦住持寺院时,将报恩寺立为报恩讲寺。民国十年(1921年),在盛宣怀夫人庄氏和李朴诚的资助下,重建大雄宝殿,1928年又修复了楠木观音殿等。
寺庙座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牌楼、山门殿、宝塔、报恩讲堂、七佛宝殿和藏经阁。东侧有《姑苏繁华图》漆雕长廊、不染尘观音殿、张士诚记功碑、华藏世界和后花园梅圃。
山门外耸立一座面阔三间的牌楼,为明代牌坊,1978年移建于此地。山门和天王殿合二为一,进入山门,迎面就是高耸的报恩万岁宝塔。
报恩万岁宝塔
始建于南朝梁(502-556年),为僧人正慧所创建,最初为11级宝塔。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重建后,大文学家苏东坡还捐献盛放舍利的铜龟,供奉塔中。至南宋初,北寺塔又遭毁坏,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僧人大圆再建,改筑为9层8面,高76米。该塔各层平座与塔檐等木构于1860年损毁,1900年再度重修。
近年新发现了南宋塔砖,砖身正面以向上凸起的阳文记载“平江府长洲县乐安下乡花桥西居住右迪功郎、前靖州军事推官张庭杰并妻胡氏十三娘,男国学学谕、进士圣任•报恩寺重建宝塔六层未毕,谨发诚心,每层舍砖柒阡片•绍兴乙亥正月初三日”。证明了该塔在南宋绍兴年间进行了大修,而且在1155年尚未竣工。
宝塔为九级八面砖木楼阁式结构,塔身由外壁、回廊、内壁、塔心室组成,是楼阁式宝塔中“上累金盘,下为重楼”的典型之作。
每层挑出平座、腰檐,底层对边18.8米,周匝设有副阶(外廊),基台对边34.3米,塔顶与刹约占塔身的五分之一,刹柱穿贯八、九两层,安装牢固。每层各面外壁以砖砌八角形柱分为三间,于当心间辟门。外壁、八角形回廊两壁及塔心方室壁上,均有砖制柱、额、斗拱隐出,自栌斗挑出木制华拱与昂。回廊转角处施木构横枋和月梁联结两壁,再以叠涩砖相对挑出,中央铺楼板,墁地砖。廊内置木制梯级。
塔基分基台与基座两部分,均为八角形石雕须弥座式。基台高1.34米,下枋满雕卷云纹。台外散水海墁较现地面低0.73米,基座高1.42米,边沿距底层塔壁0.78米,束腰处每面雕金甲护法力士坐像三尊,转角处雕卷草、如意纹饰。
塔内砖砌梁额、斗拱、斗八藻井,顶层塔心刹杆,内檐五铺作双抄或单抄上昂斗拱,柱头铺作用圆栌斗,补间用讹角斗,内转角用凹斗,以及塔基须弥座石刻等,都是研究宋代木作形制的珍贵资料。佛教建筑的珍贵实例,也是我国佛教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七佛殿
为报恩寺的主要大殿,原名“古铜佛殿”,清康熙十年住持一源募建,并铸铜质三世佛供奉于内。咸丰庚申之变后坍圮,光绪三十三年住持昭三复建。面阔七间,清康熙十年(1671年),住持一源募建,咸丰年间坍圯,光绪三十三年住持昭三复建。
大殿面阔七间,屋脊高耸,正嵌“佛日增辉”,背镶“法轮常转”。殿内供奉七佛,自左至右分别是: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迦叶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拥壁背后有五大菩萨像面北而坐,两侧有韦驮和伽蓝菩萨立像。
藏经阁
为歇山双层楼阁,底层面阔九间进深六间,楼层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屋脊正面“风调雨顺”,背向“国泰民安”。2016年8月从西园寺迎请乾隆古版大藏经一部7000余册供奉于藏经楼上。
七佛殿东侧为华藏世界,原为方丈院落。其后院有一水池,名为“八功德池”,水池在北墙下与梅圃内花溪相通。梅圃就是报恩寺东北隅的后花园,原有北斗山、大同塔、昭三墓、水池、花木、菜畦等。
(来自网上)
张士诚记功碑
张士诚纪功碑,原称隆午造像石刻,是极为罕见的元代纪事石雕作品。原在报恩寺山门东侧,苏州人称为“石家堂”。光绪末,敏曦师徒等来苏州兴修报恩寺,为防止文物流失,昭三法师把石碑移入寺中。1924年建碑亭,1985年改建为石柱木梁攒尖顶方亭。碑高3.06米,宽1.46米,厚0.4米,青石质。据《吴门表隐》,此碑为元末江南富豪沈万三为歌颂张士诚“政绩”所置。碑刻画面自上而下可分四层,内容为至正十九年张士诚迎接元使伯颜的礼仪场景。全图共有王者、大臣、胡客、甲士、侍卫、胡服侍从等118人。
此外,报恩寺东隅还有一座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所建的不染尘观音殿。山墙中砌石柱,内柱皆用楠木,俗称“楠木观音殿”。观音殿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僧人大圆在完成建塔之后又募建此殿,殿内塑观音像,高数丈,采用脱沙法。先用布袋缝成人形,中实以沙,再在外面塑成像后,将沙取出,塑成佛像虽高大,但中空质轻,便于搬运。明杨循吉在《重创不染尘观音殿记》中云:“旧菩萨像以七宝末和泥而成,端颜妙丽,飞尘不集其上,故称不染尘观音。”
山门内东侧长廊有一漆雕画廊,长三十二米,陈列漆雕立屏十二块,根据《盛世滋生图》放大而作。《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画家徐扬,苏州吴县人,乾隆十六年,高宗首次南巡,赏识其画作,诏为内廷供奉,长期在京内任宫廷画师,曾主持绘制《乾隆南巡盛典图》。《盛世滋生图》作于乾隆二十四年,图长12.25米,宽35.8厘米,涉及人物1.2万人,有中国最美丽的园林、建筑2000多栋,各种船只400余艘,描绘了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古城区的西半部和城西、城西北的苏州百姓日常生活的画面,现为辽宁省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