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287)----阳曲不二寺

标签:
佛学旅游文化 |
分类: 旅游随笔 |
神州佛音(287)----阳曲不二寺
不二寺,位于太原阳曲县黄寨镇首邑路社区首邑西路74号,始创于五代北汉乾佑九年(956年),又名不二禅院,是保存较为完整的金代建筑,比晋祠圣母殿还早67年。寺庙原座落于黄寨镇小直峪村南,1987年由原址搬迁到县城西南大运公路东侧,1989年修复竣工。
据寺内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碑文记载,寺“创自金明昌六年(1195年),重修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1987年搬迁中,从大殿明间脊榑发现墨笔题记三条:其一为“大汉乾佑九年丙辰岁建造都维那宋会徐德”,其二为“宋咸平六年庚子岁重建”,其三为“大金明昌六年岁次乙卯八月十七日重建法堂记”。
此外,结合寺内大明洪武三年石塔和大元至元三十年所立石碑记载,不二寺自大汉乾佑九年创建以来,在宋咸平六年(1003年)重建,金明昌六年(1195年)重建,元朝时达到鼎峰。元至元三年 (1266年)皇帝钦授圣旨,钦授塑像、壁画,新增僧房五十余间、占地三十余顷,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敕赐不二禅院碑一通,元至大三年(1310年)建八角五层僧人墓砖塔一座,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重修,明洪武三年(1370年)立石雕三层十一节石塔一座,明万历三年(1585年)重修,清康煕十年(1672年)建乐厅,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清乾隆六年(1741年)重建乐厅、钟楼、新建鼓楼,1948年东西垛殿、东西配殿、山门等毁于战火。1987年进行搬迁保护,1989年12月修复竣工。
寺庙座北朝南,占地十亩,迁建的三圣殿是保存下来的历史见证,其建筑、壁画、泥塑、砖雕等都是艺术瑰宝。2005年,在三圣殿殿前14米处复建大雄宝殿,大殿面阔七间,进深11架檩,单檐歇山屋顶,为明清代建筑风格,殿内供奉三世佛。2016年,于三圣殿东西两边复建东西耳房,东西配殿,东配殿为观音殿,西配殿为地藏殿。
三圣殿
殿前有明代经幢和金代经幢各一通,左侧金代经幢为“廊公灵塔”,落款有“峕明昌六年(1195)八月”字样。右侧明代佛像线刻经幢“大明洪武三年”字样,为当年所立三层十一节石塔一座。殿前廊下保存有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敕赐不二禅院净公戒师之铭》、清康熙十年(1671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乾隆岁次辛酉(1741年)石碑。
建筑
三圣殿为金代遗作,大殿下承青石台基,上建悬山式殿顶。台基长13.1米,宽14.06米,高0.76米,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主体长11.33米,宽12.46米,高10.65米。
建筑平面略呈方形,建筑面积147.6平方米。前檐出廊,檐下施五铺作斗栱七朵,每一层挑出455毫米。斗拱层层升起,挑出深达2.31米的出檐。大殿的横拱全为单材,泥道慢拱上层柱头,隐刻横拱两层,并有散斗置于拱头上,俗称“隐刻斗拱”,虚实结合,是早期史籍上记载“扶壁拱”的实物例证。檐出2.31米。其栱枋用材为高21厘米,宽13厘米,栔高9厘米,合《营造法式》规定之五等材。
建筑结构施用传统的柱网抬梁式框架,梁架采用《营造法式》中的六架椽屋前后搭牵四柱,从梁架整体结构来看,梁枋各交接点均用驼峰,上、下平槫均与托脚相接,形成“托脚抱槫”。梁、柱、斗栱及构件用材规格等均依《营造法式》之规定,大木构架高度为8.66米,加上屋脊高度通高10米,使得殿宇更显气势巍峨、淳朴大方。
大殿屋面为悬山式,较为平缓,举折比1:3.7,近于《营造法式》建筑规定的比例(即1:4)。屋顶为素瓦覆盖,各脊均为瓦条脊。
塑像
大殿现存塑像9尊,应为金代遗存,保留了隋唐遗风。殿内供奉释迦三尊,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佛的背光上方塑有法身毗卢遮那佛,也称华严三圣,和东西两壁壁画的西方三圣、东方三圣构成了有机的一体。
主尊释迦牟尼佛,高4.5米,结迦跌坐在莲台之上,手施无畏印,背光通高4.7米,宽2.6米,呈尖拱形。背光边缘为火焰造型,下方两侧靠近莲台由下往上依次对称塑有一对白象、一对狮子和一对吉祥鹿。背光中上部塑毗卢遮那佛法身像,两侧为二十四诸天神像,像高29厘米,形态各异,左右对称,栩栩如生。毗卢遮那佛像向下依序为金翅鸟、日月飞天和两条龙,整个背光造型精美、构图人物众多,实为罕见。主尊两侧左为迦叶尊者,右为阿弥陀佛。
西次间塑像四尊,文殊骑狮、狮奴撩蛮牵绳、胁侍菩萨一尊和护法神将一尊。东次间塑像仅存两尊,普贤骑象和护法神将,胁持菩萨无存。两位菩萨身体微侧,头戴花冠,脸颊丰满,披罗巾,佩璎珞,半结迦趺坐在莲花座上,冠带自然下垂飘逸,墙上绘有两菩萨火焰纹背光。侍女像高1.9米,体态婀娜,雍容自如地立于莲台之上,左肩斜披红色胸带至右腰部,右肩绿色飘带经腰间搭在左小臂上,再自然垂向足下。造型优美,静中有动,颇有盛唐侍女的风韵。
壁画
殿内东西山墙上绘有壁画,东山墙绘有东方三圣、十二药叉神像和舞狮图,西山墙绘有西方三圣、十六罗汉和礼佛图,廊墙、檐墙绘力士、侍女等内容壁画,共计137平方米,为明代作品。
每壁壁画画面均分上、中、下三层,每层之间以云层相分隔,又相衔接,主尊之间也绘有众多彩色祥云,显示佛国一派祥和之气。主尊背光之上为华盖和彩云间的“飞天”,丝带飘舞,摇曳多姿,分布在阿弥陀佛和药师佛的华盖两侧,是为上层。
东壁中层,绘有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左右为日光、月光菩萨,上有华盖、头光,合称“东方三圣”。下层,为“十二药叉大将”,代表八万四千药叉,表示除八万四千烦恼,成八万四千菩提。构图上分左右两组,每组六尊,中间绘制了一组舞狮图以娱神。
(来自网上,舞狮图)
砖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