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2020-09-12 16:06:03)
标签:

杂谈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晋祠,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从市中心往西25公里,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第一代晋王)而建。《史记•晋世家第九》记载有“剪桐封弟”的故事,唐叔虞为周武王第二个儿子,成王年幼时曾与叔虞戏耍,削桐叶为珪,交给叔虞,说道:“以此封若”,史官听到后,请成王择日立叔虞。成王说:“吾与之戏耳”。史官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就把叔虞封到了唐。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因唐地有晋水,叔虞的儿子燮后改国号为晋。南北朝时期大诗人庾信有诗云:“叔虞百里,居之河汾,帝刻桐叶,天书掌文。礼以成德,乐以歌熏。天子无戏,唐有其君。”

最早关于晋祠的史料,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契集,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可见,晋祠在北魏时期已经颇具规模,始建年代更在北魏以前。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晋祠建于悬瓮山和晋水交汇处,经历代修葺,始成今日规模。晋祠博物馆由馆区和悬瓮山景区构成,总占地面积1696亩,其中馆区178亩,悬瓮山景区1518亩,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存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为儒释道共处一祠。

晋祠的建筑布局大多采用了中轴线对称布局方式,总体分为北、中、南三条轴线。中部以圣母殿为中心的中轴布局格局,坐西朝东,依次有山门、水境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到圣母殿,左右两侧钟鼓楼、台骀庙、苗裔堂和周柏。圣母殿后山上还建有朝阳洞、云陶洞、读书亭、顾亭和吕祖阁,这条线是精华所在。北部中轴线上依次有文昌宫、东岳祠、关帝庙、三清洞和唐叔祠,南部中轴线上依次是胜瀛楼、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其南侧为晋溪书院、子乔祠和王琼祠。一条智伯渠由南斜插至北,将三部分连为一体。晋祠西南侧还有十方奉圣禅寺和舍利生生塔。

 

晋祠牌楼

四柱三门重檐式仿庑殿顶木牌楼,五踩斗拱,上铺绿色琉璃瓦,殿脊铺黄色琉璃瓦,正脊两端塑盘龙鸱吻一对。正面匾额题“晋祠胜境”,背面有篆书题“唐晋思原”四字。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景区大门

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中间开三扇大门,屋顶黄琉璃瓦,脊上并无装饰。正中门楣上悬横匾,上题“晋祠”两字,两边有小字:御制、御书和贞观二十年正月二十六日等字,为唐代御匾的复制品。门前廊柱上悬一对楹联: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棲神。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从大门,进入晋祠公园。经过十字桥、唐园、砖雕照壁、飞龙阁(凌云阁)、龙兴晋阳雕像,来到晋祠博物馆。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山门(晋祠博物馆大门)

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下辟三个红色券门,红墙灰瓦,简洁古朴。正中檐下挂横匾,题“晋祠”二字,为陈毅元帅1959年题写。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水境台

为前殿后戏台布局,建立在高1.3米的台基上。前殿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两檐正中悬一匾,“三晋名泉”。四周围廊,每面有六根明柱,门前两柱上题对联: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华咲有声有色文章。前台为清代补建。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后台为戏台,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横匾,为晋阳人杨二酋书写。杨二酋,太原人,曾做过乾隆帝的书法教师,此为晋祠三名匾之一。“水镜”之名取自《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戏台为明代建造,檐下飞龙祥瑞,木雕精美异常。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金人台

过了会仙桥,便是金人台。金人台又称莲花台,台四角各有一尊铁人,台中设一琉璃小阁,因铁有五金之属,故称金人台。东北隅铁人,为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其余三尊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以西南隅的铸造水平最高,代表北宋时期冶炼和铸造的高超技术。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对越坊

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对越”二字取自《诗经》:“秉文之德,对越在天”。 “对”是报答,“越”是显扬,意思是为报答显扬圣母德功德。对越坊为四柱三门重檐式木结构琉璃顶牌楼,“对越”二字,为高应元手书,为三名匾之一。此坊为明万历年间邑贡生高应元因母病祈福、病愈还愿所建。对越坊左右两侧是钟楼和鼓楼。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献殿

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也称献亭。与紧接其后的鱼沼飞梁、主殿圣母殿并列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梁架很有特点,只在四椽袱上架一层平粱,简单省料,轻巧坚固。四周槛墙,上置棂栅,雄壮敞亮。东西正中辟门,其余各间仅设栅栏,殿内悬竖匾“献殿”。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鱼沼飞梁

最早记载于《水经注》,现存实物为北宋所建,呈十字形。池中立石柱34根,柱头普柏枋相联,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古人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其上立架十字形桥,“架虚为桥,若飞也。”故曰:“飞梁”。桥面东西平坦,南北两面下折,视之如鸟之双翼。梁思成先生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来自网上)


圣母殿

晋祠主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大殿前临鱼沼,后依悬瓮主峰,左傍善利泉,右邻难老泉,实为龙穴之位。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殿高19米,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色泽均衡精致。殿身四周设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大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所以殿内无柱,十分宽敞,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也是晋祠内现存最早的建筑。梁思成在上世纪30年代考察晋祠后,曾写有《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晋祠圣母庙大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几成方形,在布置上,至为奇特。殿身五间,副阶周匝。但是前廊之深为两间,内槽深三间,故前廊异常空敞,在我们尚属初见。”

殿前前廊两侧各塑有力士立像一尊,高约4米,皆为宋代原物。手执斧钺者据说是《封神演义》中周武王姬发的得力卫士方弼,手执金钩者据说是卫士方相。廊前立有明隆庆《重修晋祠庙碑记》,四周围廊存有历代碑记二十余块。前廊廊柱上,雕有八条木质盘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雕龙遗物,居中两条叫应龙,次两柱上的为蟠龙,再次两柱上的为蛟龙,最边上的两柱上的谓之缡龙,为宋元祐二年(1087)太原府吕吉等人集资施造。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圣母殿是晋祠楹联匾额最集中的地方,共有楹联10副、匾额16快。其中殿前中檐上高挂“显灵昭济圣母”立匾,衬底蓝色,为宋崇宁元年(1102年)孙路奉敕重修圣母殿时的原物。正中横匾“三晋遗封”,衬底红色,是慈禧御笔。另有“永锡难老”一匾,为光绪十五年( 1889)祁县渠本翘所书,原本是弧形贴金大阴字,由于雕工高超,看起来却是时凸时凹,人称活字匾。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宋太宗时期,晋祠圣母殿还是祭祀唐叔虞的主要场所。重修晋祠告竣后,赵昌言奉敕撰《新修晋祠铭并序》并立碑于晋祠,后该碑被刻成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的《晋祠之铭并序》。据原碑文记载:“晋祠者,唐叔虞之神也……乃眷灵祠,旧制仍陋,宜命有司,俾新大之”。宋真宗时,唐叔虞祠因地震摧毁。《宋会要》载:“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四月诏,平晋县唐叔虞祠,庙宇摧圮,池沼湮塞,彼方之人,春秋尝所飨祭。宜令本州完葺。”此番重修后,唐叔虞祠被改造成为圣母殿,熙宁十年(1077年),朝廷敕封晋水源神为“昭济圣母”,圣母殿供奉的就是晋水源神了。圣母殿中圣母塑像的座椅背后存有题记:“元祐二年四月十日献上圣母,太原府人在府金龙社人吕吉等,今月赛晋祠昭济圣母殿,缴柱龙六条,今再赛给圣母坐物椅。”

圣母殿历史上也称女郎祠,据1953年维修鱼沼飞梁时发现的底座石碑残片(金泰和八年1208年)记载“旧制唐叔祠于其南向,至宋天圣中改封汾东王”,“又复建女郎祠于其西,至熙宁中,加召济圣母,今圣母殿是也”。可见,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唐叔祠已经建造在圣母殿的南面,主持复建圣母殿的则受天圣年间宋仁宗的母亲刘太后影响,圣母殿也就有了宋代宫廷生活的场景了。

圣母殿内共有43尊彩塑,正中圣母凤冠霞帔端坐于中央凤椅之上,高2.28米。两侧42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布于圣母的两侧,形态各不相同,面部表情和神态也各自不同,体现了不同的司职、年龄和地位。两侧有宦官像5尊、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其中两尊为明代补塑。圣母殿的塑像形神兼备,突破了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佛为主的旧有格局,是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下来自网上)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周柏

在圣母殿右侧,苗裔堂前。周初所植,树身向南倾斜,形似卧龙,俗称“卧龙柏”,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被称为“晋祠三绝”之首。欧阳修有诗云“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苗裔堂

俗称奶奶庙或子孙殿。始建年代不详,元至和元年(1328)重建,明正德六年重修,殿内供奉送子娘娘等。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善利泉

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为晋水第三源泉。善利,取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台骀庙

位于圣母殿左侧,创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1956年重建。殿中供明代木刻台骀像,左供土地神,右奉五道神。相传台骀为张氏始祖,后因治水有功,被尊为汾水之神,水神。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朝阳洞

从苗裔堂一侧沿台阶而上,就是悬瓮山。一侧山墙上刻有“晋源之柏第一章”,为傅山先生墨宝。台阶上方正中为朝阳洞,天然石窟开凿修缮而成,取自《诗经》“凤鸣朝阳”之义,作为施展才华得场所。从上俯瞰晋祠,胸襟开阔,故有“欲界仙都”之称。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云陶洞

朝阳洞之上,还建有读书亭、顾亭、云陶洞和吕祖阁。云陶洞曾为傅山隐居之处,常煮茶款待宾客,又名茶烟洞。“云陶”取自“三晋云山皆北向,陶然共醉菊花杯”,石洞茶烟为晋祠内八景之一。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南部

胜瀛楼

建于明末清初,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楼高17米,上下两层,西南悬“栖云”匾额。东西挂“胜瀛”,夏至之时,四面受光,誉称胜瀛四照。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唐槐和胜瀛楼)

难老泉亭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位于水母楼前,是晋水的主要源头,长流不竭,被誉为“晋阳第一泉”。泉上筑井,井上建一八角攒尖泉亭,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559年),明嘉靖年间重建。斗拱昂嘴突显明代特点,间粱结构仍保持北齐风格,与善利泉亭南北对峙。难老泉取自《诗经》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亭内梁间悬一竖匾,上题“难老”两字,为清初傅山所题,被称为晋祠三名匾之首。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网上)

水母楼

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俗名梳妆楼,二层五开间,楼下石洞三窟,中央神龛有水母坐像,上有横匾“沧浪之水”,窟壁上绘有神龙数条,时隐时现,栩栩如生。楼上供水母神像和八尊风格别致的侍女像。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公输子祠

又称鲁班庙,供奉鲁班,后世尊称为中国建筑业得祖师爷。祠院居高临下,景致优雅。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北部

钧天乐台

位于祠内北侧关帝庙门前,建于清乾隆年间。前部为三面开敞得元宝箍头顶建筑,后部为单檐歇山顶,结构简练,雕绘精细,为清代建筑代表作。“钧天”取自《列子周穆王传》“钧天广乐,帝之所居。”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唐碑

全称“晋祠之铭并序御制御书”碑。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为贞观廿年(646年)正月廿六日李世民东征返回时途径晋祠亲撰碑文,为现存最早的行书碑。整篇序文1003字,为骈俪体,铭文200字,为四言体,共计1203字。28行,每行44-50字不等。

此碑开创了我国行书上碑的先河,清人齐翀曾评价“其书气象函盖,骨骼雄奇,盖俨然开创规模也。”碑额飞白(汉字的一种书体),相传东汉蔡邕所制。“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9字,笔力遒劲,神气浑伦,文中有39个“之”字书写风格无一雷同,展示了唐太宗的书法造诣。李世民在铭文中赞美唐叔虞的美德,提出了兴邦建国以政为德等“贞观之治”的政治思想。亭内还有诗人杜甫概括“晋祠铭”的碑刻:“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该碑在清初开始剥落,许多字迹模糊不清。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太原知县周宽与晋祠绅士杨二酉花重金购得早期完整拓片,请长于书法的杨堉摹钩旧拓上石,刻成新碑,一起保存在贞观宝翰亭内。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来自网上)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唐叔虞祠

又称晋王祠,是奉祀晋国开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姬虞,为周成王之弟,始封为唐侯,亦称唐叔虞。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扩建,主殿仍为元代建筑,为二进院落。

过殿两侧有14尊元代塑像,其中乐伎像12尊,手持笛子、琵琶、三弦、钹等乐器,歌颂唐叔虞的功德,也是研究元代服饰、礼乐制度和音乐发展的实物资料。配殿内陈列有发掘的佛像残躯和头像等。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下来自网络)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大殿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元至元四年(1267年)重建,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建筑,正中唐叔虞坐像,左右各有一侍童,龛前左右各塑一大臣拱手侍立。殿前楹联: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奉圣寺

全称十方奉圣禅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相传为唐将尉迟敬德的别墅,金贞佑年间,除舍利塔外,全毁于战火。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高僧洪智重建后,历经十一代禅师。元至正十八年(1358)遭火灾,明洪武二十四年、永乐十年由圆觉禅师二次重建,20世纪50年代被拆毁。

现主要由景清门、华严经碑廊、二郎庙(过殿)、芳林寺(大雄宝殿)和配殿组成。

景清门(山门)

山门两侧塑有哼哈二将,上有横匾“十方奉圣禅寺”。景清门,是晋祠早期的山门,原称惠远门,始建于元代,明嘉靖年间重修。“景清”出自窦庠《太原送穆质南游》诗中:“今朝天景清,秋入晋阳城。”另据民国《晋祠志》载:“一名惠远门,因惠远祠而得名。”传说惠远门原在智伯渠南岸,与圣母殿东西相对,后因火灾被毁,始将南面的社仓改为门,称“景清门”。此门为明代建筑遗存,1981年移至此处,门内的雕塑1996年重塑。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过殿

原名二郎庙,创建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1982年由汾阳县迁建此处。殿内塑弥勒佛、侍僧、韦陀等12尊,殿周绘有壁画,都为上世纪90年代作品。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华严经碑廊

武则天于唐圣历二年(699年)亲令镌刻此经,唐译八十卷《华严经》石刻祖本,保存了武周新造字和大量风格迥异的初唐小楷,是隋唐时期的佛教文物遗珍和石刻文物。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大雄宝殿

来自太原东山马庄芳林寺,1981年奉圣寺复建时,将此殿迁建于此。芳林寺创建于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当时此寺被称作太原城南“第一胜景”。元末时遭受很大破坏,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七月,僧悟宁加以重修。清顺治年间又增建洞阁。1948年被阎锡山的军队拆毁了一部分。芳林寺是太原市著名的绿琉璃瓦建筑群,大雄宝殿的“狮象宝屏”、山门抱叉墙上的“团龙”,都是明代的琉璃艺术杰作。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舍利生生塔

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9604年),宋代重修,到清初已毁塌严重。奉圣寺和尚善修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重建。据说此塔最早有佛祖舍利一颗,重建此塔时,发现有许多舍利子,于是将此塔称为“舍利生生塔”。

塔高38米,八角七级,楼阁式砖塔。每层设四门八窗,并绕以琉璃勾栏,可供凭倚,登塔远眺。塔内设螺旋蹬道可登塔顶。每层塔檐为蓝色琉璃铺设,翘角悬挂六瓣铃铛,随风梵音阵阵。一级塔门上有杨二酉题匾“形明动化”四字,二级以上每级均有砖匾四块,共二十块嵌于塔壁上,这些匾额均系杨二酉之作。二层为“遥迎生气”、“慧日藤光”、“平对灵山”、“宝池映彩”,三层为“法幢高树”、“人天瞻仰”、“福地重隆”、“隐迹舒光”,四层为“熙连绕砌”、“超越三有”、“檀特支轩”、“等视一切”,五层为“皇图巩固”、“佛慈广布”、“帝道遐昌”、“法轮常转”,六层为“崇桂籍”、“振云路”、“耸文峰”、“焕桐封”、七层为“观澜”、“指南”、“望翠”、“射斗”。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神州佛音(285)------太原晋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