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282)------天龙山石窟

标签:
佛学旅游文化 |
分类: 旅游随笔 |
神州佛音(282)------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位于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处,晋祠西11公里,也称方山,海拔1370米。据《晋祠志》记载:天龙山“太原一邑之名胜,除晋祠而外,厥惟天龙”。明万历《天龙石洞记》记载:“晋省之西四十里古太原也,距邑三十里有寺曰天龙。”
天龙山之名,源于《易经》。据汉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上柱国李恽撰的《天龙山千佛楼碑》云:“夫龙者,潜即勿用,飞即在天”,故名天龙山。清嘉庆《太原县志》云:山上“松柏青翠,林木葱茂,既具天然之生成,复有人工之修饰。胜境之佳,在省诸山中实属罕见。且峰秀美,泉声淙淙。气候清爽,幽雅绝俗。游者于此,辄有不忍即返者”。
天龙山山势险峻,松柏葱郁,除天龙寺和天龙山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景致,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景,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
天龙寺
天龙寺创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由北齐孝昭帝高演创建。北汉皇帝刘继元在位期间(968-980年)增建了千佛楼。金天会年间(1123-1134年),天龙寺毁于兵火,金皇统八年(1148年)开始复建,建千佛大殿、六师堂。金正隆三年(1158年)重修山门、钟楼。曾改名为“寿圣天龙寺”,“圣寿寺”,元、明期间多次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古潭法师主持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奠定了寺院的总体布局。原寺毁于解放战争时期阎锡山军队炮火,上世纪80年代依据明代风格重建,近年来又不断修葺和增建,始成现在规模。寺内保存有北齐石质碑亭、晚唐泥塑、明初木构建筑、北汉至清代碑刻、墓塔等遗迹。
寺院座北向南,三进院落次第升高,沿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药师殿、大雄宝殿和千佛楼,两侧建有文殊殿、普贤殿、钟鼓楼。寺庙东侧为禅堂院、九连洞、藏经阁。
山门
山门外东侧有蟠龙松,为天龙八景之一“虬柏蟠空”。树龄逾千年,主干高约两米,身如蟠龙盘绕,枝似绿云蔽日,低矮四伸,斑驳嶙峋,故名“蟠龙松”。形似蟠龙,状如华盖,冠盖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堪称“中华第一奇松”。明万历年间驻守太原的晋藩靖安王朱胤龙题写“老干孤标香叶浓,阴森盘踞绿蒙茸。天功蜿蜒多神异,云雨空山丛化龙”。明人张冕《天龙寺》诗云:“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
山门东西两侧照壁各浮雕一龙,遥相呼应。山门内两侧残存晚唐时期泥塑哼哈二将。
药师殿
从天王殿进入二进院,正面大殿为药师殿。正中供奉药师佛,胁持日月光菩萨,大殿两侧塑十二药叉像,墙上有中央美院绘制的药师七佛及眷属,药师说佛图。殿后塑有水月观音及善财、龙女。整体造像神韵自然,为现代雕塑之精品。药师殿西院立有正定慧公大和尚寿塔。
钟楼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原建筑已毁,钟楼是近年仿照明代建筑重建,钟楼内的大铁钟是明代原物。
东西配殿
西配殿,为普贤殿,前廊南端供奉护法神关羽塑像;东配殿,为文殊殿,前廊南端供奉护法神韦驮将军塑像。
大雄宝殿
为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崇福殿迁至此处,大殿始建于北齐,现存为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修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出廊,单檐悬山顶。殿内供奉报身、法身、应身三佛彩塑,分别是卢舍那佛、毗卢遮那佛和释迦牟尼佛,均为明代彩塑。两侧胁持弟子、殿内十八罗汉等则为新塑。
殿前有两通明代古碑,西侧明万历年间《重修天龙山寿圣寺殿阁记》,东侧明万历年间《天龙石洞记》。
九连洞
九连洞大殿是九间窑洞式殿堂,互相连通。每个洞内均供奉一座道教神仙塑像,上额“光明洞彻”,上有楼阁,横匾“乐天知命”。
天龙山石窟
石窟开凿于东魏、北齐隋唐和五代时期,主要石窟25座,由东峰石窟群十二窟和西峰石窟群十三窟组成。石窟属灰白色砂岩,易雕凿,也易风化。此外,北坡史家峪福慧寺还存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
石窟最早开凿于东魏,东魏(534-550年)、北齐(550-577年),太原为高氏的别都,高欢曾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并在这里开始了大规模的石窟寺营造工程,开凿了东峰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了东峰1号窟、西峰第10、16号三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代杨广为晋王,开凿了东峰第8号窟,唐代李渊父子起家于晋阳,建造石窟达到了高峰,主要25个石窟中其余18个都开凿于唐代。整个石窟造像大小500余尊,画像、浮雕、藻井1144尊(幅)。
东魏(2、3窟)
窟形为双窟,方形,天井覆斗顶,三壁三龛。窟门圆拱形,门侧雕有八角形门柱,柱头上雕有风鸟。龛为圆拱龛,壁面及窟顶刻浅浮雕。造像多为坐姿,面相清瘦,身材修长,衣纹自然,端庄安祥。
北齐(1、10、16窟)
窟形为前廊式,前廊三间,仿木结构,廊下雕有两根八角柱,柱下有覆莲柱础,柱头上置大额枋,枋上是一斗三升和人字形斗栱,窟门两侧各有一力士。造像均面相浑圆,身体硕壮。佛像发髻低平,面相浑圆,着褒衣博带式或袒右式袈裟,腿部出现双阴线衣纹。
隋(8窟)
东峰第8窟最具代表性,是窟中央有方形塔柱的支提窟,窟壁和塔柱四周凿龛造像。洞外的左壁上,保存着有名的“开皇石室铭”,雕有下带龟趺的碑形,上面刻有文字。曰:“有周统壹,天上道消。”……“□隋抚运,冠冕前□,绍隆正法,弘宣方等”。前句是指周武灭法,后句是指文帝复兴佛法,末尾署“岁次甲辰年”,当是完成于隋开皇四年(584)。
第15窟窟外东侧碑形龛内原有唐景龙元年(707年)《大唐勿部将军功德记》,碑文记载:神龙二年(706年)三月,大唐勿部将军与内子乐浪郡夫人黑齿氏,在天龙山“敬造三世佛像,并诸贤圣,刻雕众相,百福庄严。冀籍胜因,圆资居住。暨三年八月,功斯毕焉……大唐景龙元年,岁在鹑首十月乙丑朔十八日□午建”。
4窟
方形石窟,窟内后壁上有三个火焰形的佛龛,内置三尊结跏趺坐的佛像,并有比丘相伴。左右壁上,里面为菩萨坐像,外面为菩萨立像,高度与真人相当。
9窟
是唐窟的代表。开凿于永徽年间(650-655年),窟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倚坐弥勒像,高7.55米,下层主像为三大士,中间为十一面观音,左雕文殊骑狮,右雕普贤坐象。观音菩萨像为站姿,通高11米,神态高雅,身姿成“S”形态,呈现出优美的动感,丰满圆润,婀娜多姿,尽显盛唐气象,是唐代石雕中的典范。窟外建有漫山阁,始建于明代,是庇护第9窟石佛的大阁,原称重檐阁,毁于兵火,现阁为20世纪80年代仿明结构格式重建。从老照片看,菩萨一侧还有牵绳童子。这里也是天龙八景之一“层阁停云”,有诗云:“高阁凌虚拥碧云,烟林万壑望中分。乘风直上三千界,长啸犹夷帝阙闻。”
1917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考古学教授关野贞远赴华北勘探,无意中发现天龙山石窟,次年,日本《国华》杂志对天龙山石窟进行了细致报道,这使得原本造像技艺精湛、佛教文化浓厚的天龙山石窟一时之间声名大燥,随即引发学者们研究及盗凿热潮。石窟佛像遭盗凿身首异处,残损缺失,无一幸存,耗时四百余年开凿的天龙山石窟,最终成为无头的石窟,是中国境内摧残破坏最为严重的石窟。开盗卖之风的始作俑者,是日本人山中定次郎,他经营主持的山中商会,据称是继卢芹齐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海外规模最大的中国古董文物店。1924年6月和1926年,山中定次郎两次亲临考察天龙山石窟。其后勾结我国古董奸商和寿圣寺和尚静亮,对石窟进行了大规模盗凿。从1923年至1924年,仅仅一年间,就将从东魏至晚唐近200处造像盗凿,包括了几乎所有洞窟的所有佛头、菩萨头,所有浮雕和藻井,破坏之惨重让人难以置信。
(老照片)
石窟群中唯一一座现存完整的佛像是第9窟的弥勒大佛坐像,建成伊始的弥勒佛坐像眼睛处和额头处曾嵌有宝石,后期也被牟利分子摘去。据初步统计,总数约160余件的天龙山石雕造像,散佚海外各处,去向明确的有130余件。如捐出藏品的哈佛大学辖下福格美术学院的集藏24件天龙山造像(包括飞天浮雕),其中的19件为第二窟和第三窟作品,日本东京的根津美术馆,为全世界集藏唐代天龙山石窟名品最多的收藏单位(计28件唐代头像和浮雕残件)。以下来自网上
国家博物馆后来征集的流失日本的天龙山石窟第二十一窟北壁西侧菩萨坐像(唐),头部还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征集的第十八窟西壁北侧菩萨头像(唐),可以一看盛唐的雕刻风采,为典型的“天龙山样式”,神态高雅、姿态优美、体态丰盈。
白龙洞
又名白龙庙,创建于北齐(550-577),是祈求风调雨顺的场所。现存正殿三间,为巨石砌成的明代窑洞式建筑。殿前檐的抹八角石柱,形制古朴,为北齐遗物。殿内供有明代木雕龙王及侍者像,为木雕精品。
白龙洞西侧有巨石凿成的池沼,历经1400多年,下有清泉,水质纯净、甘冽,泉水不竭,被视为神泉。传说池内隐蛰一白龙,故称白龙洞,誉为“龙潭灵泽”,天龙八景之一。白龙洞后山上建有高欢的避暑宫,洞侧的摩崖石刻留有阎锡山、冯玉祥的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