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255)------山西蒲县东岳庙
标签:
佛学旅游文化 |
分类: 旅游随笔 |
神州佛音(255)------山西蒲县东岳庙
东岳庙,位于蒲县城东五华里的柏山之巅,系东岳大帝之行宫,也称柏山寺,岱岳祠。据《山西通志》载:“东神山,在县东五里,盘迤数十里,山多松柏,遥山麓而上里许,盘旋至山颠,有岱岳行宫,故名。”《蒲县志》记载:“东岳庙在县东五里东神山巅,唐贞观间重建,三月二十八日邑人祀之。”庙内献亭柱础铭文有金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的字样,《重修东岳庙碑记》(元至正辛丑年1361年)记载:原有建筑“殿旧制壮丽”。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损毁后重建,未完工,又于延佑三年(1316年)地震再毁,延佑五年(1318年)重修,行宫大殿、献亭、乐楼、东西庑、十王府、寝宫、禅院、凌霄殿、山门等主要建筑先期竣工,至正二十年(1360年)七月全部修葺完毕。后经明清两代陆续修葺,拾成今天规模。

照壁
将军祠
供奉东岳大帝的属神五道将军,掌管世人的生死与荣禄。前廊两山有清代所绘青龙、白虎壁画。
与将军祠对称布局,供奉土地神,前廊两山有清代所绘赏善罚恶、善恶分明两使者。
御马厅
分东西两厅,硬山顶式建筑,厅内各塑御马一匹,新式2尊。该厅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四年(1799)、同治七年(1868)先后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重修,厅内过道上悬“心灵圣境”匾额。
华池宫
也称华佗庙,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行宫外迁建于此,是一座独立于东岳庙之外的建筑,供奉神医华佗。
山门
创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由时任蒲县知县王候主持修建,庙内存有《新建东岳行宫大门记》碑。山门上下两层建筑,一层为砖券过街门洞,门洞上方悬挂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易水谷希贤手书“岱领横雲”木匾。前建三间前廊。二层为天堂楼,檐下悬挂清嘉庆七年“东岳庙”木匾,左右两侧建有钟鼓楼,均为单檐十字歇山顶。门前有清嘉庆六年铁铸狮子一对、左右山墙嵌有龙凤影壁。
天王殿和凌霄殿
二进为天王殿和凌霄殿,整体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砖砌方形台基,当心间砖券过街门洞,门洞内东西两侧砖券窑洞,内彩塑四大天王造像。二层凌霄殿,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前上方建登仙桥飞架于天堂楼和凌霄殿之间。殿左右各一阁,左为染香斋,右为会文轩,中为圣公圣母尊祠,供奉东岳大帝黄飞虎父母。 




凌霄殿后山墙外两次间设窗,窗两侧砖雕楹联,一为“飞泉”,一为“叠献”。当心间砖雕“翠微亭”“青云平步”。天王殿东西两侧建有云峰寺、白衣庵。
乐楼
三进门前外接门楼,柱上有对联:“伐吾山林吾无语,伤汝性命汝难逃”。穿过三进砖券过街门洞,便是行宫大院。行宫大院共有南、西、东三座乐楼,均为慰神戏台。正面乐楼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修,庙内有重修碑记,较为宽敞。两侧乐楼为嘉庆时所建。 

正面乐楼为砖砌台基,当心间为过街通道,上铺木板,通道南口建抱厦一间。台基上承三间单檐硬山顶戏楼,戏楼前檐下施立柱两根,柱头施阑额,柱间阑额下施精美镂空木雕雀替。中间镂空木雕“八仙庆寿”,东西两次间镂空木雕“渔樵”、“耕读”。
台内设隔扇门将戏台分成前后台,当心间施六抹隔扇,上有木雕和彩绘图案,上悬清乾隆五十二年由康熙十七年邑武生曹補天敬书“神人以和”木匾。东西两次间设门,门额及两山分别彩书“月中来”“蜃中楼”“天上有”“海上市”。两山墙面及其隔板板壁上彩绘清乾隆时期至民国二百年间在此演出过的戏班题记和戏曲图案,是研究蒲剧的珍贵资料。 






看亭
看亭,亦称议事亭,是专供官员、乡绅们看戏或议事场所。创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单檐悬山顶,平面呈方形。前檐下拱眼泥塑两裸体孩童,亭前有东西两棵距今1300多年的唐楸,为寺庙现存最早的古树,唐贞观年间重建东岳庙时所种。亭后砖砌三孔金水桥连接献亭,桥面两侧设有石雕栏板,上雕精美花卉人物图案。



献亭
献亭,又名香亭,为祭祀活动场所。单檐九脊悬山顶建筑,四角四根蟠龙石柱,为元明两代石雕。重建于元延祐五年(1318年),明清均有重修。西南柱础石上有金“泰和六年五月重五日完毕”题记,是东岳庙现存年代最早的石雕文物,可见献亭在金泰和六年(1206)始建。石雕立柱前后雕刻风格有所不同,前两根被认为是元代作品,后两根是明代补作。 

东岳行宫
东岳行宫,亦名正殿。重建于元延佑五年(1318年),明清均有重修。殿内彩塑造像元延佑五年(1318年)塑,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重妆。正殿面阔、进深均为五间,平面方形,重檐歇山顶。
大殿为砖砌殿基,石条压沿,一层四周设环绕围廊,共有40根檐柱支撑,其中后檐明间两根檐柱为圆形木质,其余都为石质八面抹棱檐柱。四面围廊下立有元、明、清、民国时期碑刻。大殿正面和献亭台基相接,东西两侧砖砌坡道,后沿和寝宫月台相接。
前檐下围廊明间两根檐柱上刻有《木兰花慢》词五首,有元至正廿一年县尹刑叔亨年款。前檐廊下左右各彩塑文官塑像一尊,檐柱柱间椽飞上置望板,上塑猴子、孩童、小鬼,明间檐下塑雷公造像。前檐下明间设格扇门,门额悬“东岳天齐”木匾。 




殿内设有木制暖阁,阁壁悬塑流云、飞龙、人物、骑乘,绚丽精巧。阁内塑像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东西两柱悬塑两条腾龙。看额悬清乾隆五十年“东岳行宫”木匾,神龛东西两侧分别彩塑两身文臣造像。 


寝宫
也称后宫。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重建于元延佑五年(1318年),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殿内彩塑造像均为明代补塑。神龛内彩塑东岳大帝圣妃贾氏及其侍者造像,身后悬塑金飞龙和花卉。 

昌衍宫
也称子孙圣母祠,娘娘庙。建筑形制,重建及其重修时间和寝宫相同。殿内上设神龛三间,塑主像三尊,分别为云霄、琼霄、碧霄三位娘娘。东西两侧各塑一尊侍者造像,造像均为明代补塑。 



七十二司
东岳大帝行宫东西两侧,上下层分别建有七十二司、戏楼和看楼。一层砖砌窑洞七十二间,内塑东岳大帝管辖下治理阴间事物的七十二个专职衙门。二层进深四椽,中间不设隔墙,形成回廊,便于看戏和小孩玩耍。在正殿东西两侧二层回廊上建有两座戏楼,戏楼和回廊构成一体,和正殿前的戏台形成“品”字型布局。 
















































戏楼板壁上有民国时期彩绘戏曲图案。回廊南与戏台相连,北与清虚宫相连,形成“回”型建筑格局,四角各设角楼,民国增建。回廊现收藏有明清时期重修东岳庙和朝山醮会碑记28方。七十二司、戏楼和看楼均重建于元延祐五年(1318年),明清至民国时期多有修建。七十二司彩塑造像均为现代补塑。 

清虚宫
清虚宫,重建于元延祐五年(1318年),明清至民国时期多次重修。上下两层,一层砖砌窑洞,东西两侧分别建有地狱入口和出口。二层正中建清虚宫,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内设金龙悬塑神龛,塑有太上老君及侍者造像,下有清同治十年“位至尊”牌匾。 


地府
地藏祠和东西曹
沿地狱入口而下,第一进院落,依清虚宫后墙正中建砖砌窑洞三孔,分别为正中地藏祠,东为观音堂,西为面然堂,院落东西两侧为东曹和西曹。
东面观音堂外山墙设神龛,龛内彩塑崔府君造像。观音堂内彩塑观音菩萨和两协侍造像,地藏祠内彩塑地藏菩萨,两侧彩塑闵公、道明以及十王造像,面然堂内彩塑罗刹魔王及其两协侍造像。西山墙外设神龛,龛内彩塑狱门吏。 







东西两侧砖砌窑洞各三间,内正壁设三龛内彩塑东西六部曹官,龛前各塑一告状造像。西曹内清代增塑关羽和岳云造像。造像建筑均重建于元延祐五年(1318年),明清年间多有补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