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248)----稷山青龙寺

标签:
旅游文化佛学 |
分类: 旅游随笔 |
神州佛音(248)----稷山青龙寺
青龙寺,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城西4公里马村西侧,据县志和重修青龙寺碑文(明万历三年1575年)记载,寺庙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由工部尚书王政奉敕而建。
寺庙座北向南,规模不大,东西长97米,南北宽70.7米,占地6857.9平方米。沿中轴线的建筑依次为山门,中殿和大殿,由中殿分为前后两进院落。前院东侧有罗汉殿、西侧十王殿;后院有大雄宝殿,东侧为伽蓝殿,西为护法殿。院落另一侧为稷山县博物馆。
寺庙规模不大,塑像已无存,但是却以元明时期壁画为名,大殿和中殿现存壁画196.38平方米,十分珍贵。
中殿
中殿也称立佛殿、接引殿,据殿内脊下侧题记载:“时大元国至元二十六年中秋……上大桁”,知其建于至元二十六年( 1289年) ,殿内水陆壁画则为同时期作品。此后,明朝多有补绘。北壁东端有题字:“绛阳石村丹青刘士通,绘画水陆大殿壹座,长男刘存德,次男刘存让,门人杨,大明丙戌年( 1406) 孟夏渐热月乙酉日工毕。”壁画总体画面高四米,内容涉及佛、道及儒家题材,东西南三壁为建殿时所作,北壁和扇面墙为明代补绘。
水陆画是中殿四壁的核心题材,也是青龙寺壁画中的精华。全部构图共有人物500余众,分布在130平方米的墙面上。
西壁
上部绘有三世佛以及地藏、弥勒菩萨和十回向菩萨众,中部绘有礼佛图,绘有帝释梵天、太子、圣王、日宫天子和月宫天子众、北斗七星、南斗七星众等礼佛图。下部绘有道教诸神,左右护法善神众、鬼子母众、普天列耀星众,诸大罗刹将众、五方五帝神众、五道仙人众等。
(来自网上)
北壁东部上为十八罗汉,下为十殿阎君、六曹府君。北壁西部为十八层地狱阴曹地府。西部图中,手持铃铛的阿难正在超度咽细如针、肚大如鼓的饿鬼(面然)。左上角有一个面色蜡黄的女子,是佛陀弟子目连的母亲。
东壁上部已经剥落,中部有十行位菩萨、北极紫微大帝、南极长生大帝以及十地菩萨和二十八星宿,下部为主仙圣母众、后土圣母众以及各路诸神。
南壁殿门两侧上部,画有十大明王像以及金刚神菩萨众,中部绘有年、月、日、时四值使者,下部绘有往古烈女众、孝子顺孙众、往古帝王众、为国捐躯体众以及其他众神众,这里可见名臣将相。
(古往贤者、名臣将相)
殿中还筑有一扇面墙,正面朝向北门,上绘一轮白色光圈,光圈周围有胁侍菩萨,仅剩头部部分,扇面墙后壁上绘千手观世音菩萨巨像一尊, 结跏趺坐于仰莲上。
大殿
单檐悬山式,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修。根据南壁窗槛上题记:“画殿一所……岁在己丑仲春中旬九日工毕。河津县待诏刘鼎新”。可知壁画是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补绘或重装的。补绘者,西壁为万泉县郭思齐,东壁为河津县刘鼎新。
东壁
《佛说法图》,中为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二菩萨分坐左右,前站阿难,迦叶二弟子,左右排列护法金刚等。上有妙音鸟、飞天,后有听法的天帝及飞天等。(后附网上的一些高清图片)
《弥勒变》,正中为弥勒佛,左右为观音和地藏菩萨。弥勒佛的下部,画有善财和龙女,上部画有人首鸟翅的伽楼罗护侍。在三尊主佛两侧画国王儴佉王和贵妇人梵摩越剃度图,有宫人围侍。据《佛说弥勒下生经》《佛说弥勒大成经》:弥勒菩萨从兜率天下生时,决定托生到儴佉王统治的国家,以大臣修梵摩与其妻梵摩越为父母,后来弥勒菩萨半夜出家,在龙华菩提树下成佛。儴佉王知晓后,率八万四千众出家,梵摩越也将八万四千彩女送去求作沙门。
博物馆
寺庙一侧是县博物馆,陈列有石碑、石棺、石像和石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姚天福神道碑,全称“大元故通奉大夫参知政事大兴府尹赠正奉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平阳郡公谥忠肃姚公神道碑并序”,是元初名臣姚天福的墓碑。此碑字体端正遒劲,为山西元代名碑之最。书者虞集,是继赵孟頫之后,主张复古思潮,力推魏晋古法的一名重要书家。
姚天福神道碑高达3.1米,宽1.4米,厚0.7米。碑额高1.23米,上雕二龙盘顶,碑座为龟形,重七吨有余。翰林学士虞集撰写碑文,碑文5023字,碑额篆书50字,记述了姚天福生平事迹。姚天福,字君祥,祖籍山西省稷山县南阳村,生前曾任元世祖朝的监察御史、刑部尚书、按察使等职,元世祖忽必烈称赞他是当朝的魏徵。天福死后32年,元统元年(1333年)顺帝诏命为天福在稷山县路村庄祖茔树神道碑一通,以表彰其生前的丰功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