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234)----阿里托林寺

标签:
佛学旅游文化 |
神州佛音(234)----阿里托林寺
(阿里土林)
吐蕃朗达玛灭佛运动之后,藏传佛教沉寂了近200年,而藏传佛教的再次复兴则把托林寺推上了历史舞台,这一时期被藏族史学家们称之为“后弘期”。藏传佛教后弘期,作为大译师的仁钦桑布不仅是托林寺的创建者,也为藏传佛教的复兴与佛教典籍的翻译做出了杰出贡献。仁钦桑布(958—1055年)出生于古格的恰旺热那特,十三岁从益希桑布剃度出家,公元976年起,仁钦桑布曾先后三次被古格王派往印度和克什米尔学习,前后共17年。据传,他曾先后依止纳若达巴等70多位班智达为师,学习佛法。返回阿里时曾邀请了不少印度和克什米尔僧人至古格译经传法。据藏史记载,仅他个人译过的显教经典有17部经、33部论,108部怛特罗密咒。其中包括《八支集要》(马鸣论师)、《密集》、《龙树和佛智二释》、《摄真实经》、《庆喜藏释》等重要的密籍。藏史称仁钦桑布和他以后的其他译师所译的密籍为“新密教”,而把此前吐蕃时期所翻译的典籍称为“旧密教”。
公元1036年,古格王沃德及其兄绛曲沃从印度迎请曾任那烂陀寺、超岩寺首座的阿底峡尊者(982-1054年)进藏,此时的阿底峡大师已年近60。古格王国为此扩建了托林寺,在托林寺期间,阿底峡撰写了著名的佛教著作《菩提道灯论》和《密咒幻镜解说》,海传授了医学八大部类,对藏医学各派的形成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三年后,73岁的阿底峡启程返回印度的途中,在普兰被居士仲敦巴迎往前藏、卫藏等地讲经说法,最后圆寂于拉萨曲水县聂塘境内的寺院卓玛拉康。
公元1076年,为纪念阿底峡大师圆寂22年,在古格王孜德的倡导和大力护持下,在托林寺召开了自吐蕃王朝灭亡后,全藏区第一次规模庞大的佛教盛会,因这年恰好是藏历火龙年,这次盛会也被后来的史学家们称为“火龙年大法会”, 汉文史书称“丙辰法会”。由于阿底峡大师的住锡和火龙年大法会的召开,使托林寺蜚声全藏,成为中世纪西藏名寺。
托林寺在象泉河畔,土林峡谷内。寺庙形状东西长,南北窄,由殿堂、僧居和塔林三个部分组成。象泉河谷里,有长达数百米的上百座佛塔遗迹,可见当时的规模之大。托林寺仿照桑耶寺而建,历史上主要建筑规模宏大,有迦萨殿、白殿(拉康嘎波)和集会殿(杜康大殿)三个大殿以及罗汉殿、弥勒佛殿、护法殿、色康殿、阿底峡传经殿以及转经房等近十个中小殿和108座佛塔塔林、拉让、僧舍等。现在保存较好的主要是白殿(拉康嘎波)和集会殿(杜康大殿),也是壁画艺术保存最好的两个大殿。
迦萨殿
也称坛城殿,公元996年兴建,为托林寺最早的建筑,藏传佛教后弘期的第一座寺院。后被毁,1996-1999年盖顶复原保护,现存主要建筑框架和部分残缺壁画。
大殿分为内、外圈,内圈包括中心大殿和四座小殿,中心大殿呈四方形,供奉有主体坛城和大日如来佛像,四周有回廊与4座分殿相连。内圈的四个殿,是严格按照早期佛教寺院的布局,以及佛像的安放供养来设计的。四个殿堂之间为14×14米的正方形大殿,中央主供大日如来佛,东为阿閦佛,南为宝生佛,西为阿弥陀佛,北为不空成就佛。方殿四周有回廊,内圈的四个殿及位于中心的大殿呈“十”字形布局。
外圈包括18座殿堂,其中,包括最东端的入口天王殿和天王殿西侧的释迦殿。释迦殿平面呈“凸”字形,向天王殿凸出。殿内有12根柱,沿南北两壁设立条形佛台,一共供奉22尊佛像,其中18尊为罗汉像。土台中央靠近西壁设有曼陀罗,上供奉释迦牟尼像。外圈的四角还建有4座高13米的红砖塔。外圈的其余16个殿堂从释迦殿开始,顺时针依次为:杰吉拉康(护法神殿)、阿扎让拉康(阿扎惹殿)、扎西维巴(扎西维巴殿)、门拉(药师殿)、图杰(观音殿)、度母拉康(度母殿)、加瓦日昂(五方佛殿)、拜拉母(护法神殿)、弥勒立佛殿、金刚持殿、玉母(佛母殿)、弥勒佛坐殿、宗喀巴殿、才巴弥(无量寿佛殿)、丹珠尔殿(原有金汁书写,精雕经夹板《丹珠尔》200余函等)、甘珠尔殿和文殊殿。
大菩提塔
位于迦萨殿的正前方,据说塔内有仁钦桑布译师的舍利。此外,广场东边还有一座巨大的天降塔。
(广场东边的天降塔)
集会殿(红殿、杜康大殿、祖拉康殿)
集会殿位于寺庙东南端,和迦萨殿在同一条轴线上,座西朝东。集会殿由诵经堂、护法殿、护法鹿角神殿、僧舍等组成。集会殿平面呈“凸”字,西窄东宽,东面的经堂宽大,西面的护法殿较小。经堂内的壁画及壁上的文字保存较好,壁上的文字介绍了托林寺的历史。护法鹿角神殿据说有麋鹿角是阿底峡尊者从印度带来的,也有说是当年佛祖讲经地的一只麋鹿角。
诵经堂,由门廊和殿堂两部分组成。门廊内侧分设有四大天王的泥塑,廊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殿堂东西长25.5米,南北宽19.2米,有方柱36根。殿内分前后两殿,外殿主供三世佛像,内殿供奉释迦牟尼像,佛像仿照大昭寺的佛祖等身像而造。
(三世佛)
(释迦牟尼佛)
殿内门框、楣雕饰有兽面、吉祥天、卷草纹、莲珠纹、缠枝莲花纹、莲瓣纹等图案,天花板遍绘飞天、狮、龙、凤、孔雀、摩羯鱼、莲花、卷草、缠枝什花、如意云团等图案,其中以飞天壁画最为特殊。飞天身形优雅曼妙,细眼小嘴,神态自然而静谧;头着花卉装饰,上身赤裸,下身着裙,双手持花环,身边绘有莲花卷草纹与祥云,融合了克什米尔、中亚与其后受江孜画派所带来之汉地审美风格。此外,天花板上的迦陵频伽(妙音鸟),即人首鸟身的形象也很独特。殿内遍绘各种壁画,最为精美的是“僧俗礼佛图”、“十六金刚舞女图”和“达摩多罗图”。
白殿(拉康嘎波、尼姑殿)
位于集会殿的东北,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北部中间突出一小佛殿,总体呈“凸”字形。殿内有42根立柱,天花板彩绘莲花、卷草、缠枝什花、如意云团等十余种图案。殿内壁画极其精美,除了佛教人物、故事外,还有反映牧民生活的面画。
殿内北壁正中主供释迦牟尼佛塑像,结跏趺坐,除螺髻为蓝色外,遍体施金妆,头顶背光两侧各绘有一座泥塑佛塔,该尊佛像保存较好,其余都为新塑。释迦牟尼像两侧供奉药师八如来塑像,东西两壁分别供奉绿度母和白度母塑像。白度母塑像一侧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小型菩提塔。殿内还珍藏有仁钦桑布大译师的脚印石。
(仁钦桑布脚印石)
托林寺的壁画风格
托林寺的壁画,从绘画时期划分主要分为早期十世纪末古格王朝时期壁画和十五世纪新古格王朝时期壁画。
迦萨殿与色康殿,以及迦萨殿外内寺塔中的东北与西北佛塔,其建筑完成于10世纪末。从殿内仅存的壁画以及两个佛塔内的壁画来看,早期的壁画风格与拉达克王朝的阿基寺早期壁画接近,体现了浓厚的克什米尔与中亚美学元素的融合,属于由克什米尔风格向藏西风格过渡的作品。西北塔的度母像(11世纪早期)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据西藏史料记载,仁钦桑布曾先后三次赴印度和克什米尔学习,前后共17年。第二次学成归来时,他带回了32位克什米尔的艺术家,这应该是托林寺的壁画艺术起源的一大原因。
(西北塔的度母像,来源网上)
红殿与白殿,扩建完工于15世纪下半叶,壁画保存较为完好,是新古格王国时期壁画风格的集中体现。其中,红殿的壁画主题多来自于早期的瑜伽部密续,内容包含佛教众神像、佛本生故事、二十八宿、天女、历史人物以及群集场景风俗画等主题,内容承袭了旧古格王朝的一些特点,而艺术风格上则充分体现了克什米尔传统,强调自由写实与自然流畅感,而使静态的绘画产生生动的动态表现。
红殿中,位于西壁东侧下部的僧俗礼佛图,位于门廊东壁两侧的十六金刚舞女图以及红殿后殿残存的佛陀诞生壁画和七步莲花等都是殿中的精品,后殿西壁上的达摩多罗尊者像也是西藏所见的年代较早的达摩多罗画像。按照藏传佛教的说法,达摩多罗是一位在家的居士,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也是十六罗汉的侍者。佛教艺术史家谢继胜说:“克什米尔风格继承了犍陀罗艺术中的一些影响,如写实的传统,合乎比例的人物造型,以及线条准确的人物形象。”
(僧俗礼佛图)
(金刚舞女图)
(金刚舞女图)
(伎乐舞女图)
(妙音鸟)
(佛陀的诞生)
(七步莲花)
(达摩多罗尊者)
(佛陀诞生)
(阿底峡尊者和仁钦桑布译师)
与红殿相比,白殿壁画的细节处理与装饰都更为成熟,在尼藏风格与其后江孜画派的影响背景下,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早期藏西风格源自克什米尔的美学元素。从该殿堂中央的主尊佛像,依顺时针其壁画内容为:位于坛城内的独特的白色三面观音、时轮金刚中的香巴拉世界、摧碎金刚、金刚萨埵、莲花手观音、无量光佛、阿底峡尊者和仁钦桑布、宗喀巴大师、古格王朝时期的译师瑞毕喜饶、尊胜佛母、般若佛母、大白伞盖佛母、叶衣佛母、摩利支天、妙音佛母、尸林说法图、多闻天王等壁画。
(摧碎金刚、金刚萨埵、莲花手观音)
(宗喀巴大师和译师瑞毕喜饶)
(尊胜佛母)
(般若佛母)
(大白伞盖佛母)
(叶衣佛母)
(摩利支天)
(妙音天女)
(尸林说法)
(多闻天王)
阿底峡尊者传经殿
位于白殿后侧石台台基上,里面有保存完好的阿底峡尊者和仁钦桑布的法座。
塔林
托林寺周围现存各种大小佛塔83座、塔墙2道,大部分集中在寺院的北面和西北面。佛塔内有大量模制的小泥像和小泥塔,泥像中有佛、菩萨、度母、天王等,属13世纪以前的精品。
托林寺自创建以来,历经了多次战乱,其寺院的教权也几易其主。早期属于宁玛派,后来被噶举派执掌。15世纪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嘎林•阿旺扎巴在古格王的扶持下出任住持。此后,一直为阿里地区格鲁派最重要的寺院。1618年,应古格王扎巴扎西的邀请,第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到托林寺讲经传法,大大提高了托林寺在格鲁派寺院中的地位。17世纪30年代时,古格王朝被拉达克王国征服,并统治了长达半个世纪之多。期间托林寺众多的佛像、佛经被抢掠,殿堂内的壁画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拉达克国王崇信藏传佛教竹巴噶举派,故这一时期托林寺又被噶举派所掌管。由于教派矛盾不断激化,为了保护格鲁派的利益以及西藏领土的完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最终派遣一支藏蒙骑兵远征阿里,击败了拉达克国王的军队,收复了被占领的属地,迫使拉达克国王归还被抢掠的佛像、经书等财物,托林寺再次由格鲁派执掌。
格鲁派认为阿底峡大师的宝座与甘丹寺宗喀巴大师的赤巴宝座一样重要。由此派遣拉萨的江泽曲杰(第46任甘丹赤巴)和夏则(第47任甘丹赤巴)轮任托林寺的堪布和赤巴。18世纪中期,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将托林寺改为色拉寺杰巴扎仓下属分寺,并派遣自己的经师赤钦阿旺曲丹(第一世热振活佛,第54任甘丹赤巴)为托林寺堪布和赤巴的继任者。从此,形成了托林寺三年轮换堪布和赤巴,由拉萨色拉寺委任派遣的历史定制,并沿袭至民主改革之前。历史上,托林寺下属寺院有25座,其中萨迦派寺院5座、噶举派3座、格鲁派17座,遍布阿里三围(古代西藏行政区阿里划为三部分,即:普兰雪围、芒隅草围、札达崖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