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2019-03-18 09:43:42)
标签:

旅游

文化

分类: 旅游随笔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城区南面约2公里的南山之巅。南山,古称广华山,树木葱蓊,风景幽丽,素有“南山翠屏”的美誉。石刻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造像区长80余米、高310米,编号共15号,明清有增补。山顶上原有道现,名玉皇观,是中国南宋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

三清古洞(第5号)

窟高391、宽508、深558厘米,刻像421尊,刻于南宋绍兴年间。洞前有殿,殿上高悬“怀柔清虚”牌匾。窟内排列了从道教“三清四御”到三百六十天尊的完备神仙序列,生动地反映了公元12世纪道教已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变为神系、神阶明确的“三清”、“六御”(后为了符合道经四辐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分类,将玉皇大帝、青华大帝独立出来,形成今日的“四御”)信仰的历史事实。在中国宋代道教石窟中,此窟是最完备而有系统的反映宋代道教神系的实物资料,是全国道教造像的珍品。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三清指玉清,上清,太清。洞窟中央大方柱正壁上层刻道教最高的神“三清”,中间是上清灵宝天尊端坐像,左边是玉清元始天尊,双手捧着如意,右边为太清太上老君,左手抚膝,右手执扇。“三清”头戴莲花形束发冠,身著尖领道袍,面有三绺胡须,背衬火焰形背光,头顶悬圆形珠帘宝盖,盘膝端坐于束腰矩形莲台上。左右壁上层中部及下层内侧分刻“六御”。左壁上层中部是玉皇大帝,像高1.25米,头戴冕旒,双手于胸前捧玉圭,端坐于双龙头靠背椅上,上部为玉皇大帝率十九侍者巡游图,下部为春龙起蛰图。其余分别为北极中天紫微大帝、南方南极长生大帝、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大地之母。窟左右壁及后壁上方,分六层刻有三百六十尊应感天尊,现存二百三十一尊。窟左右外侧,各有六个小圆龛,分刻马、蟹、狮、蜥蜴、净甁等,洞左右门壁刻黄道十二星宫图,洞口处有典型的蟠龙柱,是南宋时期的典型作品。

圣母龛(第4号)

窟高315、宽275、深163厘米,刻于南宋绍兴年间。正壁刻三圣母像,后土圣母居于正中,凤冠霞披,足蹬朝靴,膝间垂吊金圈,端坐于双背四龙头靠椅上,头上悬八角形宝盖,宝盖上匾额刻“注生后土圣母”。主像左右侧各刻有一圣母,均头戴孔雀金钗,端坐于单背二龙头靠椅上,头上亦悬八角形宝盖。三圣母两侧,各立一双手持龙头吊拂尘的女侍者。龛左壁立“九天监生大神”,二供养人何正言、何浩父子并立于旁;龛右壁立“九天送生夫人”,二女供养人侍立于旁。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碑洞(第2号)

窟高310、宽285、深365厘米,刻于清嘉庆、同治间。正壁刻清同治时期大足知县王德嘉隶书碑,左、右刻清嘉庆时期大足知县张澍访游南山诗文碑各1通,嘉庆二十三年作,二碑为行草书,字径有大至二寸有余者,有小至半寸不足者。张澍石刻题记“春云雪后澹如消,斗觉霜蹄踏蹬骄。柳(色)青来(莺)舌滑,菜花黄处酒旗飘。刑清无事官疏(懒),僧俗何知佛家寥。半载昌州惭抚字,裹音试听泮城鸮。磨崖藓字又来寻,乾道淳熙岁月深。毁党籍碑青史泣,小朝廷币白头吟。仅多避暑消闲客,谁抱忧时活国心。读罢张何唱和句,晴天一鹤响瑶音。岁行尽矣,余将卸篆,官舍清寂,重游遣兴,摩挲宋刻,倍增感吁,口占二诗,以志踪迹,嗜古君子,或有取诸时。嘉庆二十三年腊月二十四日西凉介侯张澍题。”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张澍(17761847)号介侯,甘肃武威人,进士,嘉庆二十三年(1818)夏署大足县事,修有嘉庆《大足县志》,著《大足金石录》等,乾嘉时著名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清代“二澍”之一,游历大半个中国,著述颇丰,其《姓氏五书》尤为绝学,《清史稿》有传。在大足石刻南山石窟2号、3号、8号等处有其诗书刻迹,题字等,其行草书与郑板桥书风类似而又独具特色,大字以颜兼隶,取法高古,气势磅礴。此外,张澍也是第一位研究大足石刻的学者。1818(清嘉庆二十三年)的夏天,张澍作为代理大足知县来到大足,从而掀开了大足石刻研究的序幕。据了解,大足石刻只是在明代曹学佺(15711664)的《蜀中名胜记》中,只字片语地记载了宝顶山和北山的简况。张澍受前任知县委托更修县志,亲临宝顶山、北山和南山摩挲金石,考察石刻。在大足半年时间的任期内,张澍写有《前游宝顶记》、《后游宝顶记》、《古文孝经碑考》、《跋赵懿简公神道碑后》等20余篇文章,多具学术价值。其中《前游宝顶山记》,还被其后任大足知县的王德嘉,书刻在今圣寿寺内。

真武大帝龛(第1号)

窟高235、宽275、深165厘米,刻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壁刻真武大帝像,真武大帝为道教执掌北方的神祗,其信仰在明朝达到鼎峰。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辰秀太清碑(第8号)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大足县事张澍题。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碑刻长廊

刻于清同治十二年至民国九年(1873年至1920年),清碑6通,民国碑1通,为当时大足知县或衙吏所书楹联诗文。

南山有碑刻题记共28件,其中宋吕无锡登游南山诗、宋左朝清大夫知剑州军州事张宗彦、左朝清大夫知昌州军州事何格非倡和诗、何光霞饯郡守王梦应记、清张澍重游南山诗、清王德嘉登南山寺诗等具有较高的书法、历史价值。特别是公元1250年的《何光震饯郡守王梦应记》碑,文共650字,仅缺16字,记载了公元13世纪中叶四川东部遭蒙古军攻掠后的社会政治历史的基本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以碑证史”、“以碑补史”、“以碑断代”的重要价值,在成渝两地同时代的记事碑中首屈一指。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石龙(第15号)

洞高346、宽310、深185厘米,刻于南宋绍兴年间。洞内刻一石龙,身长712厘米。龙身折转,鼎首望天,堪为龙图像中的极品。

神州佛音(210)----大足南山石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