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203)----安岳石窟之圆觉洞

标签:
佛学旅游文化 |
分类: 旅游随笔 |
神州佛音(203)----安岳石窟之圆觉洞
安岳,古称普州,东邻重庆,南连内江,西靠资阳,北接遂宁,是四川人口第一大县。安岳历史悠久,早在秦以前就是古巴蜀分治的地方。六世纪初(521年),南朝梁武帝设普慈郡时,安岳归该郡管辖。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在原普慈郡基础上设普州及安岳县,州县同住一城,此即安岳建置之始。
安岳县是我国目前已知的中国古代佛教造像遗址最集中的县,目前全县登记的石窟寺及石刻类不可移动文物计有234处,各种造像包括村社古寺观内的不下10万尊。其中现存唐、五代、宋、明、清摩崖石窟造像210余处,约3万余尊,石刻经文40余万字,尤以唐代造像和两宋造像著称于世。69个乡镇无一没有石窟,如果将境内的佛像首尾相连,足足有5公里长,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石刻之乡“称号。
安岳石窟以佛教造像为主,佛道联合刻龛、三教合一的造窟也占有一定比例。佛教文化中显教和密宗文化都精彩纷纭,整个石窟把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川剧、曲艺等起承转合、融为一体,堪称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雕刻艺术之集大成者。目前安岳拥有各类石窟造像保护单位70多处,其中国家级石窟类文物保护单位10处,有圆觉洞、千佛寨、毗卢洞、华严洞、孔雀洞、茗山寺、玄妙观、卧佛院和木门寺等,省重点文物29处,市县级文物24处。
安岳石窟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石窟造像最早发源于东汉崖墓造像,而佛教石窟则始于南北朝普通二年(521年)。据清道光《安岳县志》记载:梁武帝普通二年肖纶曾在普慈招隐寺书写刹下铭刻石。这是有文献记载的安岳石刻碑文的开端。现存最早造像题记为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开凿于卧佛院第50号窟“弟子杨义为自身平安敬造千佛百身供养”的题记。除唐开元外,较多的还集中在天宝、咸通、天复和五代的天成、天福、广政及北宋的端拱、绍圣、崇宁、大观等,直到民国期间还有延续。可见,唐、宋两代是其造像的鼎盛时期。
安岳石窟兴起于中原石窟极盛时期的尾声及四川广元、巴中石窟步入鼎盛的时期,由于其地域、石质、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影响,安岳石窟造像风格独具特点,“古、多、精、美”。安岳北宋的石刻艺术更臻成熟,极大地影响了毗邻的重庆大足石刻造像。安岳治区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岩石众多,有“秀之以石”的美誉。唐朝安史之乱开始,尤其是黄巢攻克长安之后,一直到北宋前期,中原动荡,而四川却政治平稳,经济发展,吸引了西京长安甚至东京洛阳的著名僧侣、文人和佛道教徒,促进了四川盆地文化和宗教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唐玄宗避难四川,更促进了官府倡导造像的风气。唐末至宋初,四川盆地一度成为全国佛教及其艺术的中心。
圆觉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一公里处的云居山上,宋代称为灵居山,山上有寺名“灵居寺”,后改为“真相寺”。因有北宋时期开凿的圆觉洞石窟而改名为“圆觉洞”,延续至今。圆觉洞石窟分布于云居山的南、北岩,北面区域长达75米,22龛窟,大小造像87尊;南面区域长111米,81龛窟,大小造像1844尊。合计摩崖龛窟103个,大小造像1933尊,碑刻题记25处,唐代浮图1座,始凿于唐开元年间,经前蜀、后蜀,至北宋达到鼎盛时期,历400余年完成。
教钟寺
沿圆觉洞山门拾阶而上,经过教钟寺大殿,殿内有一清朝镂雕石供案,长274厘米,宽47厘米,高115厘米。案身正面为三英战吕布等题材,案身两头分别雕有菊花、牡丹。雕刻精细、线条流畅。教钟寺大殿从安岳其他地方迁来此处。
北崖石窟区
舍利塔
晚唐密檐式摩岩浮图,13层,高8米,须弥式基座,塔刹为三转法轮,象征着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的三次讲法。每层正面有一小龛,内坐小佛一尊(已风化)。
净瓶观音窟(11号)
开凿于北宋1099-1107年,窟为平顶形制,高7.3米,宽4.7米,深3.5米,观音菩萨像高6.75米,不含莲花座高6.2米。头戴立佛天冠,容貌丰满,胸饰璎珞,身着天衣,右手上举右肩旁握柳枝,左手曲腹部执净瓶,有大椭圆火焰身光及火焰形头光。左右侧壁顶端各刻飞天1身,轻盈慢妙,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是宋代妙品。左壁中央龛刻龙女,右壁中央刻善财童子。左壁底刻三尊供养人像,右壁底龛刻孙氏家四尊供养人像。右壁供养人各像头部旁刻名,由外至内第一像剃度僧,身高1.5米,刻“……僧……系使州都孔目官离职满.舍俗陈乞剃度为僧,癸酉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九月二十二立毕”;第二像刻“长男孙衍已未正月初九日生”;第三像刻“次男孙衡庚申十月二十四日生”;第四像刻“黄氏小寿娘丁丑五月初四生”。左壁供养人2身,其中一供养人刻名“奉佛孙侪.发心妆銮圣像.祈寿年绵延”;另一人是粗胚未成。
圆觉洞
开凿于北宋1091-1098年,洞深10米,高4.5米,宽4.8米,依据《大方广圆觉了义经》而刻。窟龛正壁佛台上端坐着三身佛,“法身”毗卢遮那佛居中,左为“报身”卢舍那佛,右为“应身”释迦牟尼佛。两侧佛台为十二圆觉菩萨,右壁由内向外,分别为文殊菩萨、普眼菩萨、弥勒菩萨、威德自在菩萨、净诸业障菩萨、圆觉菩萨,壁上方镌有“圆觉洞”三字。左壁由内向外,分别为普贤菩萨、金刚藏菩萨、清静慧菩萨、辨音菩萨、普觉菩萨、贤善首菩萨。洞外左壁刻有《真觉寺圆觉洞记》,为冯俊记载。
从左到右依次为弥勒菩萨、普眼菩萨和文殊菩萨
左一为威德自在菩萨
左到右为圆觉菩萨、净诸业障菩萨和威德自在菩萨
左到右依次为普贤菩萨、金刚藏菩萨、清静慧菩萨
左到右依次为清静慧菩萨、辨音菩萨、普觉菩萨、贤善首菩萨
释迦牟尼窟(16窟)
开凿于北宋1091-1098年。窟为平顶形制,高6.7米,宽4.2米,深2.9米,后壁刻释迦牟尼佛赤足立像,像高6米,头有螺髻,身微右侧,双目俯视,面容含笑,袒胸,身穿通肩袈裟,右手掌上举于肩结说法印,左手曲于胸,刻大椭圆火焰身光及火焰形头光。左右壁上部各刻飞天1身,右壁下方迦叶尊者立像,身高1.9米,双手合十,头仰望,面露微笑,目视佛。窟内释迦佛与迦叶造像的布置,类似“释迦拈花微笑”。据宋籍《联灯会要》记载:“世尊在灵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惟迦叶领悟.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眼法藏……’并嘱咐摩诃迦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此内容大藏经不载,直到唐德宗末年(805年)佛教经论才开始载入此事。因此,世尊拈花微笑的造像在我国早期和中期的石窟造像中是没有的。
持莲观音窟(22窟)
开凿于北宋1099-1107年,也称莲花手观音窟。平顶形制,窟高7米,宽3.9米。深3.7米.后壁刻观音菩萨赤足立像,像高(含莲座)6.8米。观音头戴坐佛天冠,面颊丰腴,胸饰璎珞,身穿天衣,左手握右手腕于胸部,右手握莲花。背刻大椭圆火焰身光,左壁上部刻飞天1身,下部立供养人2身,由外到内依次为“故父杨元爱(杨正卿之叔父)”和“胡氏(杨正卿之叔母)”,左壁窟门立献珠龙女1身。右壁上部崩圮,飞天不存,下部立供养人四身,由外到内依次为“女功德主马氏(杨正卿之母)”、“男功德主杨正卿”、“邹氏(杨正卿之妻)”和“男易(杨正卿之子)”。后壁左面立石碑一块,高1.5米,宽0.9米,碑额横刻篆书《普州真相院石观音记》,详细载明了雕刻莲花手观音的本意,由“奉议郎通判汉州军州管句学事兼管内劝农事借绯冯世雄撰”、“奉议郎新就差监成都府事置院兼同监商税务武骑尉冯书”、“承议郎知资州军州管句学事兼管内劝农事飞骑尉借紫孙诏篆”。碑文记载:“本州信善杨正卿,以厥祖旧愿。造观音石像一尊,择真相岩龛。鸠工集事,阖家随喜,共建良缘,元符已卯创祖.大观丁亥告毕,设水陆斋会……。功德主杨正卿、同寿邹氏……大圣宋大观二年岁次戊子春二月壬午朔二十六日丁未建立”。
南岩石窟
南岩石窟和北岩石窟中间有两新窟,新卧佛和新紫竹观音,分别为1992年和1991年摩刻。新卧佛造像为卧佛院造像的二分之一,新紫竹观音,造像为毗卢洞紫竹观音同比例摩刻。
南岩造像多属于五代造像,题材多达27种,是国内最集中的五代造像群。有“千手观音”、“佛道造像合龛”、“十六罗汉”、“毗沙门天王”、“地狱经变龛”(目连救母,这龛后蜀的“地狱经变”,据说是全国最早的一处)、“地藏菩萨与十王龛”等40多个龛窟。此外还有唐“开元僧玄应”题记和后蜀普州(安岳县)刺史聂公站像、宋初理学家陈抟墓、陈抟像及“图南仙迹”,“陈希夷炼丹处”等遗迹。
(千手观音)
(佛道合龛)
(十六罗汉)
(千佛洞)
(毗沙门天王龛)
(地狱经变,目连救母)
(地藏十王龛)
陈抟墓
为明洪武年间其弟子从华山迁葬于此。墓为石土垒成,长16米,宽12米,高4米。墓前嵌立陈抟自赞碑,左上方有陈抟自赞词“一念之善则天神地祇,祥风和气皆在于此,一念之恶则妖星厉鬼凶兇扎差皆在于此,似以君子慎其独。”正中阴刻陈抟像,像右上方有“洪武甲戌秋月重建,安岳迪功郎县丞陈观重见教谕谢俊荣敬书”刻记。两边石坊刻对联:“先手不必仍长睡;天下于今永太平”,横刻“华岳归来”。附近有石牌坊、陈抟殿和“图南仙迹”、“希夷炼丹处”等遗迹。
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宋代理学的鼻祖。陈抟出生于普州崇龛县,今安岳县龙台乡观音沟,所以墓迁葬圆觉洞是乡人对他的怀念。陈抟殿原为真相寺。居于墓中轴线上,云居山南面山腰有一大型龟型石雕,龙王第六子赑屃。
龟鹤(70号)
每字高1.6米,阔1米,为末唐高陵李时家墨迹,华阴人杨令式摩崖。前有龟鹤池,供放生用。
聂公龛(82号)
五代广政四年(941)建。聂公为普州(安岳)诸军事守刺史,像高2.1米,聂公身著圆领宽袖官袍,腰际垂直一紫金鱼袋,双手执笏(已毁)。龛外左右有《聂公真龛记》碑文。据传,南岩五代造像是由他主持营造的,特刻像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