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南省博物馆

(2019-01-26 22:20:09)
标签:

佛学

旅游

文化

分类: 旅游随笔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新馆位于昆明市官渡古镇附近,东与云南大剧院相望,主体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取意于云南“一颗印”式传统民居建筑。新馆外观颜色为红铜色,意在体现云南“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而贯穿多层的狭长缝造型,喻意“石林”,蕴含石林风化体态,散发自然风采。

云南省博物馆


新馆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60477平方米,主体建筑地面5层,地下2层。截止至201712月,博物馆共收藏文物22666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509件(套),二级文物1389件(套),三级文物12407件(套),一般文物168413件(套),未定级文物39776件(套),自然标本文物4166件。这些藏品包括书画、青铜器、宗教、邮票、钱币、金银器、玉器、漆器、织绣、契约文书、元明清景德镇青花瓷器,历代陶器、石器,竹木牙角器、印章、碑刻拓片、名人遗物、少数民族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近现代工艺品、自然标本、云南青花瓷器、建水紫陶、友好国家赠送给省政府领导的礼品等。

《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

云南省隶属边疆,历来被视为“蛮夷之地”,但旧石器考古中“元谋猿人”的惊人发现、青铜时代的滇王金印横空出世,证明了云南远古文化的超前发展与青铜时代的滞后状态。展厅《云南青铜时代》以《史记》、《汉书》中对云南战国、西汉时期的重要文字记载为依据,汇集云南青铜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全方位、多角度地向世人揭露云南青铜文化的真实面貌;以全省为视角,以滇国为重点,再现司马迁笔下神秘的“滇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边疆部落一步步发展成为具有前国家性质的“酋邦”社会,最终并入西汉帝国“大一统”版图的具体历程。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摇钱树)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战国牛虎铜案

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也是镇馆之宝。作为滇国的一件祭器,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几近完美。

云南省博物馆


西汉鎏金骑士四牛铜贮贝器

贮贝器是滇国特有的青铜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石寨山青铜文化之所以名闻遐迩,与出土许多精美的贮贝器有很大关系。由于都是用来贮存贝币的,所以称为贮贝器。青铜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高50厘米,盖径26厘米,1956年云南省晋宁区石寨山出土,为西汉时期器物。该器属于束腰筒状贮贝器,腰部内收,两侧饰对称虎耳,底部有三个兽爪形足。器物的盖子正中是一位鎏金骑马武士,头梳椎髻身着铠甲,腰系长剑,显示出武士身份在滇国相当显赫。沿盖四周立有4头膘肥体壮的大角牛,表明滇国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牛在滇国也是财富的象征,也因此成为滇文化最常见的表现题材。

云南省博物馆


西汉战争场面叠鼓贮贝器

西汉时期滇国青铜器,出土于晋宁石寨山,发现时器身已残,只余一个器盖尚存。器盖上饰一组人物,反映了滇族与昆明族军交战的场景。雕铸人物13人,马1匹。

云南省博物馆


杀人祭鼓铜贮贝器

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高30厘米,盖径32厘米。器盖上共32人,马五、牛一、犬一。人物大致以铜鼓的双耳为中线,分左右两组。左侧为祭祀场面,右侧为与祭祀有关的出行场面。

云南省博物馆


西汉牛纹铜鼓

 云南省博物馆

汉孟孝琚碑

该碑发现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出土于现昭通市昭阳区白泥井,发现时上截断失,现存残高1.4米,宽1米,厚约24厘米。直行十五行,字体为隶书。除第十三行空白,第五行三字,第十四行十六字,第十五行十字外,其余每行二十一字,共存二百六十字,立碑的年代可能是东汉恒帝。碑文记述汉代武阳令之子孟广宗(字孝琚)的生平事迹,孟氏为著名“南中大姓”之一。孟孝琚,原名孟广宗,“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博览(群书)”,他先聘“蜀郡何彦珍女”,未娶夭亡于武阳。其父的下属官员刻此碑送孝琚归葬朱提朱茔,以纪念死者,安慰亲属。从书法上看,碑文系方笔隶书,取势横扁,左右舒展,笔画瘦劲古朴。它的发现,不仅打破了“北方南圆”的陋说,而且可以探索“汉隶与今隶递嬗痕迹” (梁启超语)。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妙香佛国》

唐初,大理地区居住着白族和彝族祖先白蛮(僰)和乌蛮(叟和昆明)等民族,公元738(唐开元26年)年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南诏政权,随后不断向四面扩张,其统治区域,东至今云南曲靖地区,东南达今越南北部,西南直达今缅甸曼德勒,北以大渡河为界,东北达今贵州遵义一带。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大理国基本继承了南诏的领土范围,并一直与宋朝通好,保持着臣属关系。公元1253年,忽必烈为对南宋进行包抄,渡过金沙江攻陷大理,大理国灭亡。南诏大理国自公元649年始,至1253年止,至604年,与唐宋王朝相始终。

云南省博物馆


南诏与大理国是云南地方文化大发展的时期,首先是疆域内文化充分融合,形成了今日云南多民族和谐统一的格局,其次是佛教在云南大力发展,成为国教,大理国段氏22代君王中,9人禅位为僧,云南(大理国)也因此被誉为妙香佛国。展览分蒙氏崛起的传奇、南诏历史的印记、大理国的沉浮、佛陀的世界四部分。

十一面观音

云南省博物馆


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金翅鸟梵名“迦楼罗”,被尊为大理的保护神,是佛教护法中的天龙八部之一。

云南省博物馆


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像

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造像由纯金打造,观音高髻双辫,髻中藏佛,手结妙音天印。“阿嵯耶”一名出自《南诏图传》,也被称为“真身观音”,“梵僧观音”、“护国观音”或“云南福星”,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独有。据《南诏图传》描绘,观音化身为巍山农户细奴逻的师傅,点化辅佐他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并在祭铜柱大典中现出真身。由此,南诏国将其尊为“阿嵯耶”,后来衍化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阿嵯耶观音”。

云南省博物馆

五色供养塔

塔通高20厘米,底径12.5厘米。五色供养塔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六件组成一套。塔底座为青铜贴金的圆形台阶式,上饰银质莲台,莲台内依次套合琥珀塔、金塔罩、银塔罩、铜鎏金塔刹(刹顶为银质锥形);外罩为钟形,铁质,边沿对称各有一系,与塔座两组双系扣合。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石宝山石窟复制品)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原件在台北故宫,宋 张胜温大理国梵像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