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199)----安阳灵泉寺及万佛洞石窟
标签:
佛学旅游文化 |
分类: 旅游随笔 |
神州佛音(199)----安阳灵泉寺及万佛洞石窟
灵泉寺及石窟群,位于安阳县善应镇南坪村南,安阳市西南25公里的宝山之麓。寺庙八山环绕,西为宝山,西北悬壁山,西南覆釜山,南为虎头山、鸡冠山,东为岚峰山,北为马鞍山、矿窟山,中为盆地,灵泉寺位于其中,可谓莲花之蕊,人杰地灵。
灵泉寺由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创建,原名“宝山寺”,隋文帝(公元581-604年在位)时赐名为“灵泉寺”。据《高僧传•灵裕传》记载,隋开皇11年,文帝诏道凭法师弟子灵裕至京都长安,封为国统僧官,管理全国寺院僧尼,改宝山寺为灵泉寺,亲书寺匾“灵泉禅寺”。灵裕回归,文帝赐赠丰厚,资助修寺。隋代,灵泉寺享誉九州,为北方佛教圣地,规模宏大,称“河朔第一古刹”。由寺院向东西方向延伸的宝山沟,历代大造石窟,现存石窟2座,塔(殿宇)龛245个,佛、僧雕像数百尊,高僧铭记百余篇。最早始于东魏武定三年(545)的道凭石窟,道凭法师在岚蜂山东麓凿造石窟,于武定四年(546)四月八日完工,当时叫道凭石窟,隋以后称为“大留圣窟”。山岩遍刻塔龛,反映出历代塔式的沿革,堪称中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群,俗称“万佛沟”,又名“小龙门”,也称“宝山塔林”。
北宋由于战乱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寺庙逐渐荒芜。民国时期寺院殿宇基本毁于战火,寺僧随之绝迹,但石窟造像、摩崖石塔、碑刻等历史古迹却幸运的保存下来。新建的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以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四周的僧舍和殿宇供奉佛教、道教各主尊,包括斗战圣佛齐天大圣,成为一个佛道共存的新寺。
唐代双石塔
天王殿后两侧有唐代九级方石塔一对,为密檐楼阁式,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四角呈抛物线形。两塔塔刹及东塔第一层塔檐被毁。东塔通高5.22米,现有八级密檐,塔身四角呈抛物线形。石塔基座保存完整,塔基分二层,第一层方形束腰须弥座,四壁雕刻不同姿势伎乐,各持笛、笙、鼓、琵琶、箜篌等乐器。上沿雕有兽头,风化严重,伎乐像有壶门造型,是区别于西塔的标志,最特殊的是基座第二层有台阶设计,东塔台阶比较大,高度40公分,四角有龟和奴人像,风化严重。塔身前壁开拱券门,火焰门楣,正中是龙头,由洞中伸出,上部两侧对称有飞龙,也由洞中钻入钻出,两边雕神王像。塔心室一铺佛像,1佛2弟子2菩萨,飞天造型俊美。东壁有大唐大历六年(771年)题记,是唐代游人徐源、徐淮、程序、徐泳四人书写的五言律诗各一首。双石塔建成之后,唐太历六年夏四月,有四位文人到此游览,于东塔《题灵泉寺》:高平徐源字太初,“竹园无外事,秘殿夕阳生。云起灵峰隐,风来宝铎鸣。焚香流玉户,听鸟度金楹。静心归正法,方此谢尘缨。”东海徐淮字黄河,“梵宇栖真所,寥寥世事稀。老僧披面衲,童子学三归。宝刹临香地,星宫隐翠微。谁怜漂泊者,于此遂忘机。”
广平程序字土伦,“烟景尽寞寞,楼台隐翠屏。猿攀太子树,鸟听法王经。悟理心无著,求缘塔有灵。迴本犹未远,日暮数峰青。”
高平徐泳字太和,“物外经行处,远峰断复连。散花飞讲席,轻翠淡炉烟。稽首求真偈,观空息众缘。有时闻法鼓,应是会诸天。”
西塔通高5.56米,九级密檐。塔基座第一层有乐伎像,第二层四面拱形双级踏道,高度25公分,塔身雕刻比较细腻,门楣两侧是双头龙,上部有天仙像,两侧飞龙腾云驾雾,四爪有飞云团,雕刻精美。门两侧刻有护法天王、力士像。门口有两个蹲狮守护,塔心室有1佛2弟子2菩萨像,飞天造型飘逸,有发髻。塔身东、北面有游人禹璜、郑儅于咸通八年(867年)、九、十年题记。
北齐天保十年(559)三月七日,道凭法师在寺中圆寂,终年七十二岁。河清二年(563),灵裕法师在寺西为道凭法师造双石塔,东西排列,西塔为墓塔,塔心中空,存道凭真身舍利所用,东塔为陪塔。相距3.2米,单层方形石塔,由塔基、塔身、塔顶组成,型制较小。西塔通高2.22米,东塔通高2.14米。西塔的门上方有“宝山寺大论师凭法师烧身塔”铭文,门右题刻“大齐河清二年三月十七日”。外观为单层亭阁式塔,青石构建,南北朝石塔之鼻祖。
道凭法师(488-559),幼年家贫,十二岁(499年)在其父亲的带领下,在贵乡县(今河北大名县北部)邵寺削发为僧,法号道凭。道凭法师从《维摩经》开始,先后学习了《涅槃》、《成实》、《地论》等名著。到了中年,他离开邵寺,云游漳、滏、伊、洛等名山大川,求教于各寺名僧,后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随慧光大师学习了十年。东魏武定三年(545),五十八岁的道凭法师来到邺西宝山,在岚蜂山东麓凿造石窟,石窟于武定四年(546)四月八日完工,当时叫道凭石窟。道凭法师培养了众多知名高僧,如隋朝佛教首领灵裕法师就是他亲传弟子的代表人物。
北齐刻经碑
北齐刻经碑
山门正对的山坡一侧,存有两块北齐刻经碑《娄睿华严经碑》和《华严八会碑》。两碑原立于寺院东南山坡灵裕法师塔侧,后灵裕塔不存,碑倒覆于地。2003年二碑被重新竖起,并修建碑亭。
《华严经碑》,因有东安王娄睿夫妇及其诸子题名,又称《司徒公娄睿华严经碑》。石碑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前重新出土,该碑身与碑首整石雕造,高230厘米、宽98厘米、厚28厘米。其中碑首高58厘米、宽106厘米,下有长方形碑座。碑首雕六螭,正面圭额中央雕一圆拱形龛,上有尖拱龛楣,楣面雕出火焰纹。龛两侧雕八角束莲柱,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像。佛龛上方镌刻“毗卢舍那佛”,龛外左侧镌“普贤菩萨”,右为“文殊师利”。
碑首背面圭形额题上阴刻七佛名,竖书,7行,字体大小同正面题名。从右至左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叶罗佛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碑身四边有抹角,碑阳镌刻经文,左侧面及碑阴均无文字。碑文刻细阴线界格,竖书,共38行,行66字,字径2厘米见方,字体间有魏碑体与楷书之意。首行题“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明难品第六。寺檀越主司徒公使持节都督瀛冀光岐丰五州诸军事,瀛冀光岐丰五州刺史,食常山郡干,东安王娄睿、东安郡君杨。”首行左侧抹角边镌刻“王世子假节督岐州诸军事,扬烈将军,岐州刺史,仪同三司,左右直长,大贤真内备身正都督,食广州南阳峡城县干,海虞伯子彦;第二子通直散骑侍郎仲彦。”从第二行开始为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所译《大方广华严经菩萨明难品》。该品剩余的648字,镌刻于碑右侧,共10行,行字同正面。娄睿刻经碑应是为灵裕法师而刊刻的, 灵裕研习华严,且在宝山寺时著有《华严经文义记》。
《华严八会碑》,因碑阴额题“大乘妙偈”等字也被称为《大乘妙偈碑》。碑身与碑首整石雕造,碑高211厘米、宽91.5厘米、厚25.5厘米,其中碑额高54厘米、宽99厘米,下有长方形碑座。碑首雕六螭,正面圭额中央雕一圆拱形龛,高24厘米、宽22厘米。上有龛梁及尖拱龛楣,龛梁尾作卷圆头,龛楣面雕出火焰纹。龛两侧雕八角束莲柱,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像。
背面圭形额题上阳文篆书6行,行3字“佛吼心藏大乘妙偈刊石千记怖见闻益法住”,共18字,字径7.5-8.5厘米。碑身四面均镌刻经文,有界格。经文分上下二段,上段为华严八会说偈语节选,五言,隶书。其中在碑阳上段35行,满行11字,字径2厘米见方。内容为华严八会的第一至第四会,最后二句“具足妙功德,彼修最胜行”转刻于碑侧。碑阴上段36行,满行11字,镌刻第五至第八会。下段,碑阳35行,行48字,为四言偈语,出自《华严经》卷六《净行品》第七。碑阴下段20行,行28字,为七言偈语,字体略大。
寺西侧为僧人墓地,现存北齐、元、明、清僧人墓碑多通,历代僧人墓塔20余座,多为元、明、清石塔。其中以唐代玄林法师神道碑为名,碑文由玄林好友监察御史陆长源撰书,为陆长源行书代表作。记叙玄林生涯,行草书体,刚劲潇洒,系唐代名碑。《故宫日历》今天日序字就出自《玄林禅师碑》。寺内原有玄林禅师塔(玄宗天宝八年,749年),现已不存。
吴云青肉身殿
北齐双石塔一侧有吴云青肉身殿。吴云青是荥阳市高山镇余顶村人,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6),15岁时父母双亡,之后他离家出走,在陕西延安青化寺出家,1998年去世,享年102岁,也有说160岁。吴老佛道双绝,最后在灵泉寺圆寂,肉身不灭,弟子们特建肉身殿以纪念之。
万佛沟
由灵泉寺向东西方向延伸的宝山沟,依山遍刻石窟,建造年代从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至北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是全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今留有石窟247个,塔(殿宇)龛245个,佛、僧雕像数百尊,高僧铭记百余篇。其中大留圣窟、大住圣窟为最。
大住圣窟居于宝山南侧,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开凿。窟高2.6米,宽3.4米, 窟门外设置了门神,门神雕像近两米,为迦毗罗神王和那罗延神王。窟内三壁龛内都是一佛两弟子像,佛头大多不存。窟内窟顶雕有莲花藻井和六个飞天。北壁龛主尊为卢舍那世尊,西壁龛主尊为阿弥陀世尊,东壁龛主尊为弥勒世尊。北、西、东壁三大佛龛两边各刻七个小佛龛,名为“七佛世尊七龛、三十五佛世尊三十五龛”共计42尊。窟内门左侧雕有佛祖法脉相传西天二十四弟子(未雕全,西天28祖),我国在最的佛教传法圣师图像,窟外石壁上满刻经文,南壁右侧(西)有《大集经月藏分中言》9行满行62字、《摩诃摩耶经中言》共39行,其中窟门顶上25行,满行10字。南壁门顶上刻《华严经偈言》5行,《大住圣窟开窟题记》4行。
大住圣窟,由灵裕法师主持开凿,石窟周围,雕凿有隋、唐、宋时代的塔龛、佛龛、屋龛、碑龛120座。塔龛计80座,隋塔6座,唐塔74座,多为比丘的墓塔,其中灵裕塔龛为名。
灵裕法师(517-605年)是道凭的弟子,原籍定州巨鹿曲阳(今河北西部)人,十五岁时在赵郡(今河北邯郸)应觉寺出家。先请益于慧光于邺都(今河南安阳),慧光圆寂后改从道凭学《地论》。年二十二,受具足戒。后南游漳、滏,于隐公所偏学《四分律》。其后“专业《华严》、《涅棠》、《地论》、《律部》、皆博寻旧解,穿凿新异”。并研《大集》、《般若》、《观经》、《遗教》、《杂心》、《成实论》等。他在邺都大开讲筵,名驰遐迩,时称“裕菩萨”,从其受戒者极众。隋兴,佛教重振,有敕命立僧官,相州荆使樊叔略举裕为“都统”。裕曰:“统都之德,裕德非其德;统都之用,裕用非其用。既其德用非器,事理难从”。因此,他拒不接受僧官职位。略再请,裕乃潜游燕、赵。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文帝杨坚召灵裕进京,住大兴善寺。杨坚立其为全国最高僧官“国统”,裕仍固辞不受。返灵泉寺后将寺之规模扩大,而有「河朔一古刹」之称。灵裕寂后,葬于灵泉寺,并建有墓塔,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卒,世寿八十有八。佛教史家道宣曾评道:「自东夏法流,化仪异等,至于立教施行,取信千载者,裕其一矣。」
灵裕后住演空寺,教化道俗。于临终时,曾遗有偈言:命断辞人路,骸送鬼门前;从今一别后,更会几何年?万佛沟编号59的灰身塔,是灵裕法师的灰身塔。灵裕的弟子海云撰写的摩崖石刻《大法师(指灵裕)行记》(在灵裕法师灰身塔左右两侧,叙述菩提流支、慧光、道凭和灵裕的传法事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