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2019-01-26 14:15:27)
标签:

佛学

旅游

文化

分类: 旅游随笔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座落在邯郸市峰峰矿区的鼓山上。鼓山,是太行山东麓的一条支脉,为南北走向,延伸向北入武安县境内,向南与滏山相连。据史料记载,“有石二,状如鼓形,南北相当。语云南鼓、北鼓,相去十五。”故得名。响堂山石窟有南北两窟,分别开凿在滏山和鼓山的西麓,相距约15公里。滏山与鼓山石质坚硬,宜于雕造。《水经注﹒浊漳水篇》记云:“滏水发源出石鼓山南岩下,泉流奋勇,滚滚如汤,其水冬温夏冷,崖上有魏世所立铭,水上有祠,能兴风雨,又东流注于漳........”早在曹魏之时,这里便开始有石刻题铭活动。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最初开凿于北齐年间(公元500577年)。北齐有两个政治中心,国都邺(邯郸临漳)和别都晋阳(山西太原)。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大丞相高欢因“洛阳无险可据”来到邺城,公元547年高欢病逝后,其子高洋废黜东魏,开创了高齐王朝,史称北齐。当时,随同高欢一起前来邺城的还有慧光、菩提流支等高僧,使本来就有佛教土壤的邺城,很快建立起更加浓厚的佛教氛围。当时,邺城是北方的佛教中心邺城,有寺院四千多所,僧尼8万多人,国家财产的三分之一供养僧尼。而鼓山,地扼太行山东西交通要隘,山清水秀,风景美丽,石质优良,将佛教奉为国教的北齐皇帝高洋便选择此处凿窟建寺,营造官苑,作为他来往于两都之间避暑、游玩和礼佛之地,此外,这一处皇家开凿的佛窟北窟也作为陵墓之用。《资治通鉴》中记载:“甲申,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据考证,在北响堂大佛洞中心柱的顶端有一洞穴即为高欢的真身埋葬地,而“漳水之西”的义平陵则是高氏的衣冠冢。因此,北窟中洞对应的是高欢的长子高澄,南洞则对应的是高欢的次子北齐文宣帝高洋。

南窟也开凿在同一时期,据《滏山石窟之碑》记载,“翼帝出京,憩驾于此……遂发大心,广舍珍爱之财,开此滏山石窟”。南响堂石窟寺系北齐天统元年(公元565)由灵化寺比丘慧义兴凿,北齐大丞相、淮阴王高阿那肱资助修竣。此外附近还有一小响堂石窟,位于鼓山的东侧。

北响堂石窟

北响堂石窟景区由常乐寺、宋塔、仙人洞和石窟群组成。

常乐寺,位于鼓山脚下。始建于北齐,初名石窟寺,北齐天统年间(565-569)改为智力寺,宋代嘉佑年间(1056-1063)改名为常乐寺,旧有“河朔第一古刹”之称,上世纪40年代被毁。以前的常乐寺规模很大,占地几百亩,曾有天王殿、三世佛殿、大雄宝殿、地藏王殿、配殿、钟楼、戏台等建筑。现仅有自来佛殿、天王殿、宋塔和遗址。寺内现存金正隆四年石碑《重修三世佛殿记》记载“……文宣常自邺都诣晋阳,往来山下,故起离宫,以备巡幸,于此山腹,见数百圣僧行道,遂开三石室,刻诸尊像,因建寺,初名石窟,后至天统间改智力,宋嘉祐复更为常乐寺……”,说明石窟与寺庙为同期建造。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大殿遗址上留有巨大的石雕三世佛像群雕和大型石塔,包括侍从像和背面象驮菩萨一尊,狮驮菩萨两尊,寺内有碑碣27块,宋碑和金碑各一块,其余为明清。两块宋代石经幢,西侧为建隆三年(962年),东侧为乾德三年(965年),浮雕有佛传故事。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常乐寺一侧矗立着高耸的砖塔,隋仁寿年间始建,宋皇祐六年重修。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第九级及塔刹已损。塔高约36米,各层出单檐,一、三、五、七层檐下为斗拱,二、四、六层塔檐以莲瓣承托,第九层残存少量塔檐,为斗拱上加莲瓣,第八层塔檐已完全损毁。塔身青砖砌成,分层朝不同方向设有塔门,并有砖雕假门假窗点缀其间。塔身不同方向,还雕刻有四个九级塔的造型。第七层有宋皇六年(1054)的分层修塔石刻,修第五层塔檐记,表明砖塔的宋塔身份。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从常乐寺拾阶而上,要经过仙人洞,洞深90余米,内供奉观音菩萨、送子娘娘和道教诸神等。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石窟,原名鼓山石窟,亦名磁州石窟寺,开凿在鼓山之腰,现存洞窟22座,其中有价值的9座,按其石窟的自然分布分为南区、中区、北区和九条洞区四个区域,三个区域均以一个北齐大窟为主,即南区刻经洞,中区释迦洞,北区大佛洞。自南向北依次为双佛洞、刻经洞(又名南堂)、大业洞、释迦洞(中洞)、明唐洞、宋洞、大佛洞(北洞)、明洞、隋佛龙洞等,洞窟的主体布局完成于北齐,之后隋、唐、宋、明、清及至民国均有续凿。

第四窟 中洞

也称释迦洞,为中心方柱式塔庙窟。窟平面方形、平顶,中心为方柱,方柱左、右、后壁上部与洞窟后的山体相连,下部形成低矮甬道,供礼佛时通行,窟内四壁凿佛龛,方柱正中为大龛,龛内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窟深7.1米,宽7.8米。窟外立面为四柱三开间,窟门两侧束莲柱下为两身巨大的狮子,前壁正中为窟门,门上有明窗一,窟门雕刻变体龙纹、火焰纹、缠枝纹等装饰纹样,窟门上部明窗两旁雕刻飞天。窟外顶部为规模庞大的“覆钵式塔形窟”,为响堂山的典型造窟样式。

这种造像形式直接继承了云冈石窟中心塔柱窟的形式,只是将云冈繁复、琐碎的“三层或五层每层三面每面各凿一佛龛的楼阁屋檐形中心塔柱”的形式改为“三面(或一面)每面开一佛龛”的简捷中心方柱的形式,从而体现出了北朝石窟中心柱窟由繁到简的发展趋势。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第五窟

也称三教洞,开凿于明。为一小型龛窟,后壁低矮,其座上雕三尊坐像,正中为释迦佛,左右两侧为老子和孔子像。这是响堂山唯一三教合一的洞窟,宽1米,进深1.5米。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第七窟

也称关帝洞,开凿于明。窟平面呈正方形,后壁开龛,龛内雕关帝坐像,左右壁及上侧雕千佛,右壁有“嘉庆三年(1524)造三十五佛、观音菩萨铭”,进深约2米,宽2.8米,窟顶雕有精美的莲花。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第十一窟

也称隋佛龙,开凿于唐,宋有补刻。窟室平面呈纵长方形,后壁开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身像,为唐代开凿。左右壁为宋代雕刻,前部券顶为清代建筑,洞深5米,宽3米。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第九窟

大佛洞,也称北洞,北堂。开凿于东魏,完成于北齐。

大佛洞是响堂山石窟中规模最大,雕刻最精的洞窟,为中心方柱式塔庙窟,高11.6米,进深12米,面宽13米,窟分前后室,前室为仿木构的窟檐,窟檐上部有摩尼宝珠和覆钵丘,形成独具特色的响堂“覆钵式塔形窟”,后室(主室)平面呈方形,平顶;中心方柱三面开大型帷幕帐形龛,后壁上部与山体相连,下部形成低矮甬道,供礼佛时通行;正面主尊释迦牟尼坐像高3.5米,端坐在长方形覆莲须弥座上,佛像背光用镂雕手法雕出火焰纹、忍冬草纹和花卉纹,又以浮雕手法雕出七条火龙穿插其间。另两面主尊雕药师佛和弥勒佛,基坛上雕神王形象。窟室四壁满刻16座塔形列龛,龛内原有雕像已毁,现存造像是民国年间补刻的。前壁采用物象外减地平浮雕的手法雕刻(物象内没有任何雕饰,其细部的表现应用彩绘完成)出上下两层的“帝后礼佛图”,是国内石窟中最大的一幅礼佛图,大多残缺。全窟大小造像151尊,这些佛像雕刻使用了圆刀技法,造像十分圆润、生动、传神。窟内装饰的火焰宝珠、宝相花、行云、天龙、飞天等,都雕刻得异常精美,堪称北齐雕塑艺术的珍品。此外,响堂石窟菩萨的主要风格表现在浑圆敦实的体态上,第九窟左龛和南响堂第一窟左龛内的菩萨,充分表现出扭躯斜胯鼓腹,重心落于一脚的特点,开启了隋唐造像“浓艳丰肥”“细腰斜躯三道弯”的先河。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细腰斜躯三道弯”的“维纳斯”造像)
  

窟内中心方柱的上部仍有一空穴,这就是文献所记的齐献武王高欢的陵穴所在。中心方柱左侧顶端并排四个大龛,东起第二龛内为一佛二菩萨,主尊坐像可移动,背后为穴门,可进陵内。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陵墓的穴门)

北魏时期的造像多用直平刀法,衣纹表现为阶梯式,响堂山在吸收这种技法的同时,又使用了圆刀法进行混合处理,尤其表现在衣纹转折处更为明显,使造像的服饰趋于圆润,富于真实,在表现造像的肌体上则更多的使用了圆刀法,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四壁上还雕有独特的响堂装饰“宝相花”,由宝珠、相轮、莲花组成的。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第十窟 文官洞

开凿于明。窟室平面呈横长方形,正壁开帷幕帐形龛,龛内雕一铺三身像,正中为释迦像,左侧为文殊右侧为普贤;左右壁各雕一立供养人像,为文官像。窟深3.3米,宽4米。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第八窟 宋洞

开凿于北齐,宋代补刻。窟平面呈长方形,后壁开大龛,龛内雕一铺七身像,其造像风格,雕刻技法及莲花座饰与北洞北齐像相同。窟门甬道左侧有“宋康定二年新修七佛记”铭刻。窟进深1.5米,宽3米。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第三窟 南洞

也称刻经洞,南堂。开凿于北齐。为三壁三龛式佛殿窟。窟分前廊后室,面阔为三间四柱,明间正中开窟门,次间各开大龛,龛内雕踏山力士像,明间上部为印度式拱,次间额枋上为一斗三升拱。窟外立面与上层第一窟合成一个覆钵式塔形窟,前廊满刻《维摩诘经》全本。主室平面呈方形平顶,顶部雕刻莲花藻井,正壁及左右壁开大龛,雕一佛二弟子四胁持七尊像。前壁甬门左右侧刻《无量义经偈》,窟外北侧为刻经壁,壁侧有北齐宰相晋昌郡公唐邕写经碑一通,记述刻经时间为“起天统四年(公元568)尽武平三年(公元572)”,历经五年完成。窟深5.3米,宽7.7米。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第二窟 大业洞

开凿于隋。窟形不规则,左、右、正三壁满刻龛。正壁刻6个小龛,右壁3个大龛4个小龛,左壁2个龛,为隋代所刻。正壁右上方有“隋大业七年李君巧造阿弥陀佛像一铺”铭记,故名大业洞,洞进深1.8米,宽2.15米,高2.5米。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中出现了大面积的刻经,与北魏太武,北周武帝的两次灭佛运动有直接关系。清人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一书中说:“南北朝之碑,无体不备。唐人名家皆从此出,得其本也”,体现出了北碑的魅力。康有为开列了一些学习的碑目,其中就有响堂山石窟的碑品五处之多(《唐邕写经碑》北齐、《鼓山石经》北齐、《石窟寺重修佛经石像碑》隋开皇十三年、《李君巧造像》隋大业七年、《王辉儿造像》等。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唐邕写经碑》北齐,来自网上,现玻璃罩上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据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北齐南岳慧思,虑东土藏教有毁灭时,发愿刻石藏,密封崖壑中。”慧思弟子静琬于隋大业年间在北京房山云居寺开始了刻经。唐邕 “眷言法宝是所归依,以为缣缃有坏,简策非久,金碟难求,皮纸易灭……山从水火,此方无坏”(《唐邕写经碑》),其根本目的是“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引铁山石颂),唐邕并立誓:“……发七处之印,开七宝之函。访莲花之书,命银钩之迹,一音所说,尽勒名山……”。在响堂山唐邕刻经完成不久,即又遭遇到了第二次法难——北周武帝灭佛。这次法难虽毁灭了很多经像,但唐邕的鼓山石刻佛经却安然无恙地保留下来,这就更好地启发了佛教徒开始从事刻经工程。由此,开启了中国大面积刻经的先河。

响堂山南窟

南响堂石窟地处临水镇纸坊村西北,鼓山南麓,滏阳河北岸。景区由砖塔、南响堂寺和石窟群组成。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南窟第二窟门左右发现隋代邺县功曹李洪运和沙门道净所立重修《滏山石窟之碑》。碑文系磨平龛内力士像后所刻,自左龛至右龛连续刻成。碑额篆书,每碑三字,碑文隶书,直排左书,其中左碑十行,每行十七字;右碑十行,每行十六字。根据碑文记载,南响堂石窟寺系北齐天统元年(公元565)由灵化寺比丘慧义兴凿,北齐大丞相、淮阴王高阿那肱资助修竣。同时记述了北朝末年寺毁,隋代重建续凿的史实,是由于“武帝东并扫荡塔寺,寻踪敬毁”。

现存的正殿、配殿、靠山楼、砖塔、僧房等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大雄宝殿、配殿分别供奉佛、道主尊。寺庙一侧的南响堂寺塔,为八角形七层阁楼式砖塔,高约40米,塔身只有一个大门,塔门内有明代修塔石刻,但据现存的清嘉庆年间重修碑文记载,始建此塔为隋代,与石窟开掘年代相仿。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响堂博物馆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寺后沿山势开凿大小石窟7座,分上下两层排列,上层5座,下层2座,自下而上分别为华严洞、般若洞、空洞、阿弥陀洞、释加洞、力士洞和千佛洞。

南响堂石窟由于地处大道旁,人为损坏、偷盗现象更为严重,许多窟内几乎空无佛像。下层有华严洞与般若洞二窟。

般若洞

开凿于北齐,宽6.2米,进深6.55米,高4.6米,为中心方柱塔庙窟,洞中有宽3.3米的方柱,主尊造像已无,窟内刻《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密经》,并存有自证圣元年(695)至先天元年(712)之十一种造像铭。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华严洞

开凿于北齐,为中心方柱塔庙窟,宽6.35米,进深6.35米,高4.7米,是南窟中面积最大一窟。洞内有宽3.6米的方柱,内刻《大方广佛华严经》,故称华严洞。窟内雕有七佛造像,仅有主尊还尚完整,主尊释迦牟尼佛虽然面部有毁,却是整个响堂山石窟保存最完整的佛头之一。南壁正中上部有阿弥陀佛净土图浮雕,南面中心柱上部有释加说法图和佛本生故事浮雕。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千佛洞

上层窟除了千佛洞外,损毁都较为严重。其中,阿弥陀洞窟内刻《妙法莲花经•观世音普门品》,第六窟门外的“开皇四年(584年)造像龛是南响堂现存最早的隋代造像。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开皇四年造像龛)

千佛洞为三壁开龛式佛窟,三壁开帷幕帐形龛,龛中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身像,正面龛本尊为释迦佛。龛下基坛上开壶门,内雕神王像。四壁有佛像1028尊,窟顶外壁上方雕覆钵塔,塔端雕卷云状山花蕉叶,中雕金翅乌,钵顶雕宝珠,两侧各雕八角形宝珠顶柱。窟顶中央雕莲花,周雕八身飞天,两两相对。有的手拿箜篌,有的手弹琵琶,有的凌空飞舞,极具艺术价值。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来自网上)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来自网上)

    魏晋南北朝石窟艺术曾经历了龟兹、凉州、平城、中原、北齐5种发展模式,北齐模式是以响堂山石窟为代表的石窟造像艺术。北齐模式基于它的北方文化特色,造像的理想性较弱而显得更加写实和贴近生活,从而为隋唐现实主义风格的造像艺术奠定了基础。

清末民初,响堂山石窟盗取严重,根据搜集整理,目前总共有102件响堂山石窟造像分别收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旧金山艺术博物馆、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博物馆等五个国家十多个博物馆中,就连高欢墓柩早年已被盗空,精雕的石棺已流失到美国。其中“文物商人”卢芹斋(1880-1957),从1909年开始,大量盗凿的响堂山石窟造像经卢之手,被倒卖流散海外。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神州佛音(197)----响堂山石窟

   

近代最早对响堂山石窟开展研究工作的是日本的学者长畈大丁,1922年,他曾先后三次考察了响堂山石窟,并在日本发表了调查报告。日本人水野清一和长广敏雄考察水库后,回日本出版了《响堂山石窟》一书,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关注,其后,北京大学、社科院等专家学者纷踏而至。1935年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考古组徐炳旭、顾颉刚老先生带领学生在南、北响堂进行了拍照、拓片、记录、整理了有关造像题记,校刊刻经、编制碑目、文字记录现状的工作,其后印行出版了《南北响堂及其附近石刻目录》一书,确认了响堂是以北齐石刻为主的石窟群,这是中国国内研究响堂的最早著作,也是中国对石窟寺艺术研究的创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