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2018-11-19 10:52:54)
标签:

佛学

文化

旅游

分类: 旅游随笔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智化寺,座落在北京东城区禄米仓胡同,建成于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由英宗宠信的司礼监太监王振所建。山门上有汉白玉横匾“敕赐智化寺”,“智化”寓意以佛的智慧普度众生。

智化寺原为明英宗时期司礼监太监王振的家庙。宦官王振, 山西大同 (今河北蔚县)人,早年入宫,接受教育。英宗朱祁镇当年被立为太子时,王振以东宫局郎之职侍奉左右,与英宗建立了很深的感情。英宗即位时,年仅九岁,由太皇太后张氏及宣宗朝旧臣辅政,王振被任命为司礼监太监,深得英宗宠幸。据《明史•宦官传》记载“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振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而智化寺内正统九年九月九日所立“勑赐智化禅寺之记”碑记载“......京城之东稍北为顺天府大兴县黄华坊振之私第在焉......即其闲旷高朗处垣而寺之......凡百工材之费一出己赀,盖经始于正统九年正月初九日,而落成于是年三月初一日......上特嘉之赐名曰智化禅寺。”碑文可见其建寺资金全部自己承担而且建寺的速度之快,仅三个月即成。正是从正统七年开始,王振真正开始了无所顾忌的专权生涯,使明仁宗、宣宗开创的宽厚仁爱、繁荣昌盛的中兴局面转入到宦官专权时代。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入犯明朝,王振鼓动英宗御驾亲征。由于王振越俎代庖、指挥无能和骄傲轻敌,明军在土木堡战败,五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王振死于乱军之中,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土木之变”后,王振被抄家灭族,但寺因敕建得以保留。英宗复位后,于天顺元年(1457)在寺内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天顺六年颁赐藏经一部、经橱两座,供藏於如来殿。万历和清康熙年间曾重修。

清代乾隆七年(1742),御史沈廷芳路过禄米仓胡同,见到智化寺“其后殿西庑,逆振之像,俨居高座,玉带锦衣,香火不绝。殿西檐下现有英宗谕祭之碑,褒其忠义”。沈廷芳曾经参与《明史》的校阅工作,熟知王振专权害国,“观览之下,不禁发指”。出于对宦官专权“渎乱朝纲”的憎恨,他上奏皇帝,请求仆毁王振塑像、拉倒石碑,“以示惩创”。这一奏议获得了乾隆皇帝的批准。此后,智化寺变得破败不堪,尤其在经历了1900年“八国联军”的拆毁,寺院建筑更是残败。

智化寺坐北朝南,其排列布局具有明代特点,建筑风格则保存宋代向明清过渡的明显特征,并开清代建筑风格先河。自北宋元符三年(1100)将作监李诚奉敕编《营造法式》以後,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钦定颁布《工程做法则例》以前,元明两代没有留下什么建筑规范,而智化寺各殿虽经多次翻修,却仍基本保留着明初规制,为研究明代建筑提供了很好的实例。最令人注目的是寺中主要殿宇建筑样式皆为歇山黑琉璃筒瓦顶,明皇家寺院、敕建寺院,主要使用黑琉璃瓦,清皇家寺院、敕建寺院,则使用黄或绿琉璃瓦。佛经上黑者,象征风大之色,风为大力之义。如来成道时,亦以风降伏恶魔。此义与“智化”相对,上以“风”降伏恶魔,下以“智”度化众生。

寺庙繁盛时占地两万平方米,前后五进殿宇,分东、中、西三路,目前沿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共四进殿宇,堪称北京市内较为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同时又是一处汇集古乐、造像、雕刻和彩绘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中轴线上现保留山门、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万佛阁和大悲堂等建筑。

山门

为砖砌仿木结构,拱券门,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通宽7.1米,门额上有石刻“敕赐智化寺”。两侧阴刻小字数行,东侧为“正统九年正月初九日奉旨敕建”,西侧为“万历五年三月三日司礼监管监事兼掌内府供用库印提督礼仪房太监郑真等重修”。山门前有石狮一对,门对面原有照壁,解放后拆除。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钟鼓楼

山门内左、右两侧分别为鼓楼和钟楼,形制相同,黑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7.1米,下层为砖壁拱券门,单昂三踩斗栱,上层四壁为木制障日板壁,四出门,单昂三踩斗栱。最突出之处在于下层角科的坐斗,其阔度比普通坐斗大一倍,好像并列了两具坐斗。这样的做法既增加了载重力,又不至因多一个坐斗而使下檐伸出过长,影响上下两层的比例。

    钟楼内有一口铜钟,铸造于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高1.6米,口径1.05米,唇厚9厘米。钟身铸有二十余种梵文经咒。鼓楼内原有一架明代龙纹大鼓,鼓高1.45米,鼓面用牛皮制成,直径1.07米,最大周长4.3米,目前放置在智化殿内。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智化门

       即天王殿。原中央设佛座,前供弥勒、后置韦驮。左右二厢以木栏区隔,前部二金刚分列东西,后部塑四大天王像。现已无存,为智化寺历史陈列馆。根据寺内碑记,智化寺的最初几任住持均由僧官担任,然胜是智化寺的第一代住持。《英宗颁赐藏经碑》载:“听尔住持右觉义然胜及其徒众看诵赞扬”,而然胜的具体身份则是“僧录司左街讲经,前奉诏校仇三藏,广善戒坛传戒宗师,智化开山特恩旌表孝行,承旨提督汉经厂教经兼敕建大兴隆寺第四代”。又据《日下旧闻考》引《武宗实录》:“正德二年(1507年)五月,陛僧录司右觉义性道为右讲经佥押管事兼智化寺住持。寺乃故太监王振所建,天顺初赐振碑文,立旌忠祠于寺内,以僧官主之,至性道三传矣。”可见智化寺自正统创立后,至正德初年,前后50余年间,悉以僧官主持。此外,在寺中发现康熙朝重修牌,高0.24米,宽0.13米,题:“第十三代住持宗果、宗玉、宗宝、法徒辅远,近举进士第顺化观,法孙、法清、西、悦、固、永、演,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初一日开工,重修极乐殿日期记。”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智化门前树立有两通石碑,一通为《敕赐智化禅寺报恩之碑》,记述了王振自永乐年间入宫以来,在仁宗、宣宗尤其是英宗朝屡加显庸的历史,并为此建此宝刹,为国家、天子及黎民百姓祈福等内容。一通为《敕赐智化禅寺之记碑》,记述了王振为报答祖宗的庇护而出资兴建寺庙礼佛,建成之后英宗赐名“智化禅寺”等内容。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智化殿

相当于大雄宝殿。殿内原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和十八罗汉坐像,现已移往他处,目前陈列的三世佛原存在大悲堂,体量较小。殿后抱厦内,有一幅明代“地藏菩萨说法相”木板壁画,高约3米,宽4.67米,绘有地藏菩萨和冥府十王。顶部的天花藻井为斗八式平面方形,结构复杂,制作精巧,是明代建筑木雕的极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失美国,现存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空空的藻井)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智化寺佛乐

智化殿内陈列有智化寺佛乐的历史、乐器和乐谱等。清道光、咸丰年间,智化寺音乐从寺院逐渐传播到北京周边地区,从而成为了北方佛曲的代表,被时人冠以"京音乐"。智化寺京音乐有明确纪年的工尺谱本,有特色的乐器、曲牌和词牌,有按代传承的演奏艺僧,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样,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传统音乐。2006520日,智化寺京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代初年规定,佛教寺院分为禅、讲、教三类,要求僧众分别专业修行佛法。智化寺属于禅寺临济宗门下,禅僧地位高于乐僧。当时乐僧只收13岁以下小孩做门徒,入寺之后,要学习七年音乐,学习期间每日练习听音、发音,必须在很窄的板凳上练习吹奏和打击姿态,直到能在寒冷冬天或酷热夏日下连续演奏四、五个小时,仍然韵真声满,字正腔圆,才算合格。乐僧们按照十分严格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受,流传至今虽历经五百多年,但保存相对完整,堪称“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智化寺音乐的记谱,采用的是中国古老的公尺谱方式,谱本截止到2013年发现和保存的主要有三套:一是寺中二十六代艺僧本兴整理的抄谱,二是水月庵坤光绪癸卯年(1903年)的抄本,三是1952年智化寺艺僧福广在如来殿藏经橱内发现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智化寺十五代艺僧永干所抄的古谱。

智化寺的京音乐,使用的乐器有八种,一是吹奏乐器,主要有管(古称筚篥)、笙、笛;一是击奏乐器,有云锣、鼓、铛子、钹、铙、子等。乐队编制为914件乐器。乐僧使用的乐器,与一般吹鼓手的不同,多为自己定制,笛音比一般曲笛要高;管沿袭宋制,仍九孔;笙是定做十七个全簧,与唐宋时流传的簧乐乐音恰好相符。智化寺云锣又称九音锣,为明成化年间制作,音色醇美。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法华经方便品》云:“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几乎所有佛事活动都含有音乐内容,尤其是放焰口和水陆法会,音乐更是必不可少,因而大寺院都有专门从事演奏的乐僧。永乐二年(l404),明成祖曾搜集唐、宋、元以来通行南北的佛教音乐曲调四百余首,编成《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行世。智化寺音乐的曲牌,大都与这部曲集的名称相同。智化寺京音乐忠实地保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貌,在曲目、乐器、宫调、演奏方法等许多方面保存了宋、明旧制。智化寺音乐曲目现存共有48首,传统曲目有《喜秋风》、《拿天鹅》、《清江引》、《梅花引》、《小华严》、《醉翁子》等。1982年北京市佛教协会恢复活动后,在凌海成等人积极推动下,一些老乐僧被请回庙里。当时共找到八名,分别是明声、秀全、增远、兆禅、绪增、福广、学礼、本兴。其中增远和福广是智化寺第二十七代和第二十八代僧,一个吹笛,一个捧笙,加上吹管的绪增,成为主要演奏者。

大智殿

    为智化殿的东配殿。原供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观音骑犼,文殊骑狮,普贤骑六牙白象,现以无存。目前殿内展出中国民族乐器的笙文化。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藏殿

为智化殿的西配殿。内存一具北京仅有的明代八角形转轮藏而得名。“藏”在这里是容纳收藏之意,这具转轮藏建筑结构严谨、雕刻艺术精湛、佛教涵义深奥,极为罕见。其顶部坛城藻井做工考究,雕刻彩绘精美华丽。

转轮藏是能旋转的收藏佛经的柜橱,依据《营造法式》中列出了两种收藏佛经的橱,一种为壁藏,寺内如来殿内的经橱形式,比较常见。另一种形式就是转轮藏。相传转轮藏是南朝梁代傅翕所创,唐宋颇为流行。佛道教义认为,推动转轮藏旋转一周与诵念经书一遍同样取得功德,和转经筒一样有类似的效果,这就为那些不会识字念经的信众提供了方便。

    智化寺的转轮藏通高4米,直径4.17米,一共有三个部分组成,顶部是面东而坐的毗卢遮那佛,中层是木质八面藏经柜,最底下是汉白玉须弥座。转轮藏顶部之上,有一仰莲,上端坐毗卢遮那佛。再上面,便是仅存的坛城藻井。藻井上圆下方,下部四周斜板彩绘佛像,其上浮雕卷云和莲瓣,表面用青、绿、红、黄四色彩绘配以金线相间排列,上部圆形,放置五层斗栱,顶部圆板绘坛城图案,十分精美。顶部坛城以五方佛四佛母和四大天王种子字组成,每个梵字代表一尊佛,中央梵字代表毗卢遮那佛。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转轮藏底部的基座每层雕琢卷草、莲瓣,束腰处琢二龙戏珠纹饰,地檐上刻轮、螺、伞、盖、花、罐、鱼、长八宝,八个转角处又各镂雕金刚力士。中间的藏经柜由小抽屉组成,95列存放大藏经,每个抽屉上均雕有释迦佛像,并且抽屉角上有千字文编码作为查找经书使用。中国古代从“天地玄黄”到“焉哉乎也”一千个字排序检索,智化寺转轮藏从天到洞,共639字,可以存放经书639函。转轮藏八根圆形角柱表面自上而下阴刻观音六字真言和八宝图案,抽屉边框阴刻梵文经咒和缠枝莲花,均在红色漆面使用阴刻描金工艺进行装饰,极为精致。石座转角处雕有“天龙八部”,经柜角柱包裹着八根圆形角柱,往上雕象、狮、四不像和菩萨、天王、韦驮与金刚,顶部则雕有大鹏金翅鸟、龙、龙女等。

如来殿与万佛阁

智化殿后有一黑琉璃瓦庑殿顶重楼,为如来殿、万佛阁,一底一楼,是智化寺中轴线上最大的建筑。如来殿面阔五间,东西约19米,南北12.6米,殿正中设八角形木制须弥座,上奉释迦牟尼佛。佛前二立侍,左持拂尘者为大梵天,右持宝杵者为帝释天。大殿两侧有高大精美的曲尺形经橱,内供奉明英宗御赐大藏经,殿内有英宗颁赐藏经碑一通。如来殿佛像背后有东西二梯通楼上万佛阁。楼上供奉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三身佛。上下两层山墙上,佛龛满布,内有木质漆金小佛9000余尊,故名万佛阁。其顶部藻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失美国,目前保存在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二楼三身佛,网上)

    万佛阁的藻井从上至下共有八层,第一层是以中央圆形为团龙雕刻,上刻有龙云盘绕,蟠龙衔珠。第二层是一圈七彩斗拱雕饰实物。第三层是八块斜板,上雕升龙、降龙及卷云。第四层是在内八角内侧做卷云莲瓣的雕刻,它的外围有八具三角形、八具菱形,雕有金岔角云,岔角夔蝠等,均为金琢墨,沥粉贴金。它的四个三角形拱科上也有雕刻。第五层是南北方向各两条通长,四周方角有条形云龙,云水雕刻,是五彩平身刻斗拱;第六层是四周天宫楼阁木模,象征天庭世界。每侧7幢,四周28幢加角模4幢,共32幢。每侧正对藻井中央轴线处为三滴水角重檐楼阁;第七层是卷云卷水雕刻。第八层是放置藻井的佛龛。藻井全部置于殿内大柁之上,大柁之底原为三排佛龛,下部为宝装莲瓣,豪华精美至极无木质藻井能出其右。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此外,寺内保存有一部乾隆版《大藏经》经板,共724函,7240余册,收佛典1675部,重达400吨,是世界上仅存的两部汉文大藏经经板之一,堪称中国木版书之最。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大悲堂

    大悲堂旧称“极乐殿”,堂中原有石质须弥座,供木雕千手观音坐像。此殿西配房被明英宗赐为“旌忠祠”,供有王振塑像。东为方丈院。现均已无存。

神州佛音(192)----北京智化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