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2018-03-27 12:11:39)
标签:

佛学

旅游

分类: 旅游随笔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牛首山海拔242.9米,位于南京市南郊江宁区境内,因为东、西峰对峙的形状像牛头双角而得名,民间又叫牛头山。牛首山有寺院肇始于南朝初年。唐朝贞观时期,寺院规模宏大,名为佛窟寺,为“牛头禅”发祥地。北宋后改名为宏觉寺。南宋毁于战乱,明代复兴。1856年,寺院毁于洪杨之乱。历史上,牛头山文化底蕴深厚,乃岳飞抗金之地,郑和长眠之所;佛禅文化源远流长,乃中国禅宗牛头一系牛头禅宗的开教处与发祥地。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佛顶寺位于牛首山主峰西南侧,坐西朝东,占地面积35.6亩,总建筑面积10549平方米。整体建筑群依山造势,寺院佛殿建筑以中轴线贯穿对称布局。佛顶寺建筑群沿袭伽蓝七堂之制,秉承唐代建筑风格,按功能划分为礼佛、弘法、斋堂、僧寮、茶苑5个区域。其中,祖师堂供奉牛头禅初祖法融、岳飞和郑和等人的牌位。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今天的牛首山只留下了东峰,西峰的山体在1937-1958期间受到了两次破坏性的铁矿开采,形成了一个60多米深的矿坑。围绕这个矿坑,因地制宜修建了佛顶宫,佛顶塔,与牛首东峰和明代弘觉寺塔遥相呼应,再现牛首“双峰双阙”并峙的盛世美景。

佛顶塔,为9层佛塔,高82.6米,样式为九层四面攒尖式屋顶的唐代塔风格。塔身整体呈朱红色,塔檐上镶着金边。尖顶塔刹,与塔檐一样,同为金黄色。塔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坐像,置有一口仿唐式全铜铸金刚钟。遥相呼应的就是弘觉寺塔,高36.65米,始建于唐大历九年(公元774年),后毁,现塔身是明初重建。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佛顶宫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共9层,地下利用矿坑建设了6层,规模宏大,这里安放和供奉着佛顶舍利。整个佛顶宫以佛祖顶骨舍利供奉为主题,外部分为大穹顶和小穹顶两个部分,寓意外供养和内供养。大穹顶形如佛祖袈裟覆盖在小穹顶之上,寓意对舍利的护持,小穹顶下方是由56座飞天菩提门组成的莲花宝座,上部为摩尼宝珠造型,上下辉映,体现“莲花托珍宝”的神圣意象。整个穹顶直径达到220米,大穹顶代表三学之“戒”,小穹顶代表“慧”。佛顶宫总高89.3米,由100多位文化工艺大师鼎立打造,除了国内外高度最大(21.8米)、工艺最复杂(塔身蓝色覆钵部分,掐丝珐琅部分高2.8米)的舍利大塔外,还展示了200多幅经文、楹联,110幅大幅面美术作品,全国罕见的大量木雕、石雕、铜雕和漆画等,无愧一座精美的艺术殿堂。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禅境大观

佛顶宫地上部分主体景观为禅境大观,南北长112米,东西宽62米,内部净高约41.2米,涵盖了地上三层。整个空间面积超过6000,呈椭圆形,以黄、白、灰三色为基调,布置出人间山水,从而让人们在行走之际领略禅意。由佛陀出生、成道的禅境花园及中间的如莲剧场三个部分组成,展现了佛祖一生的行迹。

如莲剧场中心为全铜铸造的释迦牟尼卧像,全长7.5米,表面仿以汉白玉材质,能360度缓慢地旋转,当有演出时,卧佛缓缓降下,16米高的莲花瓣伴随音乐、灯光、水雾从地下徐徐升起,这就是每场约30分钟的“如莲佛颂”佛禅仪式及舞台多媒体秀表演。禅境大观的顶部是娑罗穹顶,图案来源于佛陀涅槃时的娑罗树杈。穹顶采用了全覆盖的透光膜和灯光,卧佛的造型借鉴于敦煌莫高窟158号窟中的卧佛塑像及其比例,面容庄严而慈祥。剧场的南北两侧是两个禅境花园。南侧是象征佛陀出生的禅境花园,整体造型像一朵莲花,中间是一棵生生不息的无忧树。北侧是表现佛陀成道的禅境花园,中间是一棵永不凋零的菩提树,地上用黑白两色的砂石暗喻人世的混沌和佛光的纯洁。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网站照片)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舍利藏宫

舍利藏宫又称佛宝层,由三厅一廊、藏宫大殿(舍利宝幢、拼画、四大菩萨)、参拜环廊三部分组成。长廊长66米,根据六波罗密的供养内涵,分别是香供厅、灯供厅、水供厅以及花供长廊。佛顶骨舍利长期供奉在藏宫大殿内。大殿正中是舍利宝幢,宝幢通高7米,由幢顶、幢身、幢基三部分组成。

大理石拼画之间供奉着四大菩萨,由德化白瓷烧制而成,藏宫大殿周围是一圈参拜环廊,每逢舍利公开瞻礼日,信众可以从参拜环廊瞻仰、参拜舍利。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水供厅,下为网上照片)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舍利大殿

舍利大殿又称佛殿层,距离地面33米,在空间上涵括了地宫第123层,内外又可分为千佛殿与万佛廊,向人们集中呈现了一个神秘、殊胜的佛国世界。千佛殿依照金刚界曼荼罗第四供养会设计而成,整座大殿共有佛、菩萨1343尊,再现了佛与菩萨相互供养的神圣场景。其中,大殿正中为象征大日如来的舍利大塔,大塔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为四方佛(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大殿墙壁上为慧门十六尊、八内外供养等菩萨。

舍利大塔通高21.8米,由塔刹、塔身、塔座三部分组成,造型灵感来源于佛教中的须弥山,设计采样于大报恩寺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以及敦煌莫高窟的中心塔柱,象征着清净庄严的华藏世界。

大塔塔刹的核心为水晶牟尼宝珠,象征着大日如来的三昧耶。宝珠下方是头顶宝珠、口衔璎珞的大鹏金翅鸟,象征着长寿和忠心。塔身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倒锥形的十三重相轮,象征功德圆满;下部为景泰蓝覆钵,覆钵四周安放着四尊玉雕菩萨像。塔座也分为两个部分,上方塔厅呈四方八角形,上面雕刻着金刚杵、法轮、妙音鸟、狮子、圣象、莲花、卷草、山花蕉叶等佛教吉祥图案;塔厅四角供奉着四大天王青铜造像。塔座下方是由84片莲花瓣构成的圆形莲台,象征佛教的84000法门。

舍利大塔工艺精湛,塔身通体以锡青铜铸胎锻造,表面鎏金,塔内装饰运用了雕塑、錾刻、掐丝珐琅、水晶琉璃、宝石镶嵌等数十种传统工艺,结合激光投影等技术手段,融佛理与艺术于一炉,形制上精美绝伦,义理上庄严殊胜。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万佛廊

万佛廊是一条环形的回廊,共有两层,每一层以若干佛龛墙与不同形式的壁画组合而成。整体按照十二生肖配本命八尊的方式构成。环廊内还展陈有脱胎制作的贤劫十六尊菩萨、宝石拼接的二十诸天、漆画制作的印度佛教文化故事以及佛陀本生故事瓷板画等。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地宫)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住持曙光大和尚)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演化大师可政在宋真宗的支持下,于长干寺原址重建寺院和九级宝塔,将“佛顶真骨”安奉在真身塔的铁函内。

20087月,考古人员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发现一处地宫,取出了长干寺真身塔的铁函。同年11月,考古人员从铁函内取出阿育王塔和大量文物。

20095月,阿育王塔塔身开启,塔内分上下双层安放有两组金棺银椁。2010612日上午915分,在南京栖霞寺,文物工作人员打开金棺银椁,密藏千年的“佛顶真骨”和“感应舍利”重现世间。

传说释迦牟尼佛荼毗后,阿难等弟子从骨灰中得到舍利八斛四斗(《释门正统》),另说一石六斗(《毗奈耶 杂事》)。舍利中,牙齿、顶骨和指骨较稀有,其中以佛顶骨最为珍贵。佛顶骨,梵文usnisa,音译“乌率腻沙”。本指佛顶肉髻,“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 (《无上依经》)。佛涅盘后,特指顶骨舍利,“顶骨结实,穷劫不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五),是“八十随形好”之七十八好。

佛顶骨传到中国的明确记载始于唐代。《洛阳伽蓝记》卷五记“方圆四寸,黄白色,下有孔”;《续高僧传》卷三记“周尺二寸,其相仰平,形如天盖”;《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记“高五寸、阔四寸许,黄紫色”;《法苑珠林》卷二九记“广二寸余,色黄白,发孔分明”等等,可见当时佛顶骨并不止一片,历经世事变迁,世界上仅存一块的佛顶真骨便是出土于南京大报恩寺的佛顶骨。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右侧,琉璃塔遗物)

长干寺地宫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深的佛塔地宫,从现存地表开口至底部深达6.74米,是南方竖穴式地宫的杰出代表。与横穴式地宫的代表唐代法门寺地宫相比,可谓佛塔地宫的“南北双绝”。最外层类似于“包装盒”的石函,其北壁石板上就镌刻有一篇《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长篇铭文,记载翔实,写刻俱佳,堪称宋代书法、碑刻的珍品。在地宫中发现的一块石碑碑文第一行写的就是“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

此外,碑文中称有“圣感舍利十颗”、“佛顶真骨”、“诸圣舍利”,这些舍利“内用金棺,周以银椁,并七宝造成阿育王塔以缄藏焉”。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阿育王塔    

七宝阿育王塔高1.2米,宽0.4米。塔身内部以檀香木作胎,外部用银皮包裹,表面鎏金,并镶嵌水晶、玛瑙、青金石等宝石。塔分为盖和身两个部分,塔盖中间为塔刹,刹顶为球形宝珠,刹上有五重相轮。塔盖四角有形似花叶张开的“山花蕉叶”,每座山花蕉叶与塔刹之间都有链条相连,链下悬挂着风铃。四座山花蕉叶外侧共有19幅画面,讲述了佛祖从母亲右肋降生,出生时七步生莲、双龙灌浴,削发出家、菩提树下觉悟成道、鹿野苑初转法轮、示寂涅槃的故事。而塔身是四幅大型佛祖本生变相,塔身的铭文说明,它们分别描绘了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大光明王施首、尸毗王割肉救鸽、须大拿王布施的场景。整座塔上下满饰姿式各异的佛像,以及护法神器——金刚杵,塔身四隅各设一只站立的大鹏金翅鸟。

阿育王塔外部还錾刻有20条铭文,除“皇帝万岁”、“重臣千秋”、“天下民安”和“风调雨顺”四字吉语外,主要记述捐赠者的身份、姓名、捐赠物品及种类,以及打造变相等内容。而塔座顶面两处椭圆形的开光中,錾刻了上百字的铭文,记载了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在演化大师可政、守滑州助教王文、会首张重旺等人的倡导募化下,众位施主捐舍银一百二十二两、金二两八钱半、檀香七斤、大圣七宝念珠,以及水晶珠宝等物,聘用扬州工匠朱承信等人打造七宝阿育王塔的事迹。北宋重建的长干寺不久宋真宗赐额“天禧寺”,明成祖永乐六年不幸毁于一场大火。四年之后,明成祖朱棣为了纪念其母亲,下令在原址上,修建了大报恩寺。大报恩寺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皇家寺院。它存在了四百多年,清代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天国兵火。

南京古长干寺历史悠久,早在三国孙吴时期,在长干里就有了佛教的精舍。江南第一座佛教寺院建初寺就在长干里,实为江南佛教的发祥地,也是长干寺的前身。而早在春秋战国,长干里就是人口聚集地,范蠡曾在此筑城。梁武帝时期曾对长干寺进行大规模的扩建,隋唐年间,长干寺逐渐破败。唐长庆四年(824年)时任润州刺史的李德裕将荒废已久的长干寺阿育王塔地宫打开,从中发现了21枚舍利。李德裕将其中11枚迁往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在北固山甘露寺建造石塔供奉,后在北宋祥符年间得以重建。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金棺银椁

银椁长18.2、宽10.5、通高19厘米,整体上可分为上椁、下座两大部分。上部的椁呈棺状,一端较高,一端略低,有盖有体。盖顶有五个折面,上面錾刻装饰莲花、凤凰、人面鸟身的妙音鸟(迦陵频伽鸟)等精美、复杂的纹饰;椁盖的两个端面皆浮雕出门楼的造型,包括屋檐、檐下的斗拱,以及檐上围绕的如意祥云等。椁体为长方形,两端面与顶盖的纹饰相接,錾刻出两扇门的形象,门上装饰柱剑而立的门神图案。两个侧面的中部亦为门神,门神两边为手持笙、笛、排箫、竽等各种乐器的伎乐神。银椁的下部为长方形须弥座,须弥座的上、下分别有两层和三层出涩,其中下部的第三层出涩装饰为一圈仰莲瓣,而上部的两层出涩装饰为仰覆莲瓣。须弥座中部的束腰部分共有八个壸门,内饰莲花。该银椁实为鎏金银椁,在底座仰覆莲、壸门,上部的门楼、门神、伎乐神等关键部位施以鎏金,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装饰效果。

银椁内藏一只纯金打造的金棺。金棺的形制与纹饰与银椁类似,长13.1、宽6.3、通高7厘米。盖顶面五折,上饰莲花、凤鸟,两端也各饰一只凤鸟。棺体两端各饰两位柱剑门神,但两侧面各饰三位伎乐神,手持的乐器增加了唢呐、拍扳等。佛顶真骨即瘗藏于金棺内。

银椁底部刻有铭文,有“大卿施护佛顶骨”的字样,记录了佛顶骨舍利是施护捐赠的。据史料记载,施护是印度人,他于公元980年,从印度来到中国弘法,当时的南京被称作“昇州”,是中国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施护除了携带大量的佛经以外,还将珍贵的佛顶骨舍利带到南京,并最终供奉在长干寺地宫内。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法融(594657),唐代高僧,牛头宗创始人,世称牛头法融,润州延陵(江苏镇江)人氏。十九岁即尽通经史,因阅《般若经》遂皈信佛法。牛头宗又称牛头禅,也是四祖道信大师门下旁出的禅宗宗派。相传法融禅师在牛头山北岩石室枯坐,有百鸟衔花之祥瑞。太宗贞观年间,四祖道信大师听闻其名,前往寻访并付法于法融,自是法席大盛,自成一派,此即禅宗分派之始,后世以之与五祖弘忍之“东山宗”对称,特称为“牛头宗”。法融禅师之下,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忠六世相传,合称牛头六祖,牛头门风于唐代盛极一时。

神州佛音(160)--------牛首山佛顶宫与佛祖顶骨舍利

法融禅师,所作的《心铭》,跟三祖的《信心铭》有异曲同工之妙,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

往返无端,追寻不见。一切莫作,明寂自现。

前际如空,知处迷宗。分明照境,随照冥蒙。

一心有滞,诸法不通。去来自尔,胡假推穷。

生无生相,生照一同。欲得心净,无心用功。

纵横无照,最为微妙。知法无知,无知知要。

将心守静,犹未离病。生死忘怀,即是本性。

至理无诠,非解非缠。灵通应物,常在目前。

目前无物,无物宛然。不劳智鉴,体自虚玄。

念起念灭,前后无别。后念不生,前念自绝。

三世无物,无心无佛。众生无心,依无心出。

分别凡圣,烦恼转盛。计校乖常,求真背正。

双泯对治,湛然明净。不须功巧,守婴儿行。

惺惺了知,见网转弥。寂寂无见,暗室不移。

惺惺无妄,寂寂明亮。万象常真,森罗一相。

去来坐立,一切莫执。决定无方,谁为出入。

无合无散,不迟不疾。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心无异心,不断贪淫。性空自离,任运浮沉。

非清非浊,非浅非深。本来非古,见在非今。

见在无住,见在本心。本来不存,本来即今。

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

灵知自照,万法归如。无归无受,绝观忘守。

四德不生,三身本有。六根对境,分别非识。

一心无妄,万缘调直。心性本齐,同居不携。

无心顺物,随处幽栖。觉由不觉,即觉无觉。

得失两边,谁论好恶。一切有为,本无造作。

知心不心,无病无药。迷时舍事,悟罢非异。

本无可取,今何用弃。谓有魔兴,言空象备。

莫灭凡情,唯教息意。意无心灭,心无行绝。

不用证空,自然明彻。灭尽生死,冥心入理。

开目见相,心随境起。心外无境,境外无心。

将心灭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境随心灭,心随境无。两处不生,寂静虚明。

菩提影现,心水常清。德性如愚,不立亲疏。

宠辱不变,不择所居。诸缘顿息,一切不忆。

永日如夜,永夜如日。外似顽嚣,内心虚真。

对境不动,有力大人。无人无见,无见常现。

通达一切,未尝不遍。思惟转昏,迷乱精魂。

将心止动,转止转奔。万法无所,唯有一门。

不入不出,非喧非静。声闻缘觉,智不能论。

实无一物,妙智独存。本际虚冲,非心所穷。

正觉无觉,真空不空。三世诸佛,皆乘此宗。

此宗豪末,沙界含容。一切莫顾,安心无处。

无处安心,虚明自露。寂静不生,放旷纵横。

所作无滞,去住皆平。慧日寂寂,定光明明。

照无相苑,朗涅槃城。诸缘忘毕,诠神定质。

不起法座,安眠虚室。乐道恬然,优游真实。

无为无得,依无自出。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心若不生,法无差互。知生无生,现前常住。

智者方知,非言诠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