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2016-12-08 18:58:00)
标签:

旅游

佛学

分类: 旅游随笔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创建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历经晚唐、五代,鼎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民国,上下千余载,是中国石窟建设史上的最后里程碑。石刻造像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处最为集中,且规模宏大,技艺精美,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石刻造像群多达75处,计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其中宝顶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间(1174年-1252年),历时70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由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处造像逾万尊、在石窟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它把中国密宗史延续了400年左右。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认为符合下列三条标准:第一,大足石刻是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第二,佛教、道教、儒教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第三,大足石刻的造型艺术和宗教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整个大佛湾造像,从柳本尊行化事迹图,到护法神像,共有十九幅大型雕像。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有特色。
     在柳本尊正觉像之右,有一通碑,名为《重修宝顶山寿圣寺碑记》。碑上追叙了大佛湾石刻的来历,简介了赵智凤的生平事迹。碑上载:“传自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七月十有四日,有曰赵智凤者,始生于米粮里沙溪。年甫五岁,靡尚华饰,以所居近旧有古佛岩,遂落发剪爪,入其中为僧。年十六,西往弥牟,云游三昼。既还,命工首建圣寿本尊殿,因名其山曰“宝顶”。发弘誓愿,普施法水,御灾捍患,德洽远近,莫不皈依。凡山之前岩后洞,琢诸佛像,建无量功德……。初,是院之建,肇于智凤,莫不毕具……。”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直接反映赵智凤生平事迹唯一的文字资料。此碑为明洪熙元年,大足儒学教谕刘畋人所书。它是研究大佛湾石刻造像来历的一块极为重要的史料碑。
       赵智凤苦心营建大佛湾的目的是为了要“阐释教义、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所以,在造像的选材、布局上,他有意识地将佛教教义系统地贯穿起来,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宣传。在宝顶山大佛湾内多处刻有赵智凤的誓言: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第一龛刻“护法神”以示道场森严,接着开宗明义,以“六道轮回图”阐述佛教核心教义;以“广大宝楼阁图”为众生指明解脱之道;以“华严三圣”展示修行之果;用“千手观音”表示智慧普照、法力无边;以释迦的一生来展现“究竟涅槃”的最高境界;用“孔雀明王 ”来表示诸毒不侵。这几组造像是对众生实行佛教信仰的教育。然后,以“毗卢道场”中的毗卢佛说法为纲,次第演绎“父母恩重经变像”,“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像”,表现父母育子和佛行孝之德;中间穿插“雷音图”借大自然的威力来强化孝道;然后再诱人以天堂之乐,骇人以地狱之苦。这几组造像是对众生实行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然后再以“牧牛图”表示领会佛法,调伏心意;以“圆觉道场”表示修得菩萨之果;以“正觉像”表示修行圆满正等正觉。这几组造像是告诉众生修持实践的过程。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正觉像)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牧牛图   
   “牧牛图”是一组具有山野情趣、刀法豪放的禅宗造像。这龛“牧牛图”全长约三十米,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据碑文考证是根据北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而打刻,它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禅观的修证过程。整龛造像一共刻有十个牧人和十头牛,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全龛造像共分十二组,"未牧”,以示人心在未经调服之前的状态;“初调”,以示在佛门清规戒律的约束下,放任之心得以收敛;“受制”,旁边的颂词写道:芳草绵绵信自由,不牵终是不回头,虽然牛是知人意,万去低昂不易收;“回首”,心性有所转化,但还需要时时有清规戒律的约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驯服”与第六组“无碍”并列,两个年青的牧人手握缰绳并坐在一起,正亲密地攀肩说着悄悄话。以示对心性的驯化已达到无拘无碍的程度,清规戒律的约束也正在趋于淡化;“任运”,心性已经不需要戒律的约束,但仍然要提防外界因素的干扰;“相忘”与第九组“独照”并列,老牧人在晚霞中怡然忘情地横笛独奏,老牧人的牛更是连鼻绳也解除了,它正在一旁仰颈畅饮山泉。以示心性已不再执着于外界的诱惑而显得纯净自乐。但牛在饮水就表明它对外界还有所求;“双忘”,牛不吃不喝温顺而卧。牧人怡然自得,敞胸露怀地在一棵大树下畅然酣睡。树上一只调皮的小猴倒悬而下去扯他的衣襟他也全然不知。以示心性已经清净自由,外界的一切已无法干扰;“禅定”,牛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修行者结趺而坐;第十二组“心月图”,修炼到最后,修行者由定生慧,进入万象皆空之境界。人和牛都消失了,只剩下这轮亘古长存的皓月。这组造像我们叫它“心月图”。皓月下写着:“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无依止,圆昭无私耀古今,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圆觉洞
    圆觉洞深十二米,宽九米,高六米,是大佛湾内最大的洞窟造像。在洞壁的两侧俨然整齐地排列着文殊、普贤、普眼等十二位觉行圆满的菩萨。他们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疑难问题,正轮流跪于佛前请示,佛各别作答。这一问一答记录形成的《大方广修多罗了义圆觉经》便是这窟造像的经典依据。在道场的正前方刻着结跏而坐的三身佛,中间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边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右边是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在三身佛前长跪着一合掌菩萨,为十二圆觉菩萨的化身。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在靠山的右壁上,刻着一条长卧的龙,这条龙的龙身便是窟顶的排水渠道。在龙头下面刻着一位高擎钵盂的老僧。下雨之时,雨水从窟顶的岩隙渗透下来,通过龙身汇向龙头,再通过龙嘴滴入老僧的钵盂内,并发出“叮咚叮咚”的声响。老僧持钵的手臂是镂空的,水通过他镂空的手臂往下流,然后通过石壁上的暗道和大家脚下的水沟排出洞外,形成一个周密完整的排水系统。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护法神像 
  宝顶山大佛湾用九大护法神来怖畏。正中的一个造像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他亲自率领天龙八部在此守卫道场。在九大护法神的左右两端,各有三尊兽首人身的造像,称为“六通大神”,其法力通达六界。其中一神双手展开一册,册上写:一寸地土,一树丛林,一钱物及飞禽杂类,不许妄心侵犯……否则将入阿鼻地狱,永世不得超生赎罪。在九大护法神下面,还刻有十二生肖中的“兔、羊、猪、犬、猴”等,以示护法神昼夜24小时都在坚守岗位,发挥职能作用。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六道轮回图   
      六道轮回图共分四圈。(从里至外)轮盘的中心圈中坐着一修行者,从其心际飞出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表示“万缘发于心,一切由心造。”六道均体现在轮盘的第二圈内。上中为天道;上左为阿修罗道;右为人道。共刻四人表四大部洲,苦乐同道;下中为地狱道;下左为畜生道;下右为饿鬼道。轮盘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缘说的形象表现。它从人生过程的角度,把人生现象分析为从“无明”到“老死”十二个部分。这十二个环节按顺序组成因果循环链条,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体,在没获得解脱之前,都依此规律,轮回无穷。十二因缘的具体内容,以及生、老、病、死诸般痛苦,工匠师都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轮盘的第四圈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表现,许多皮囊裹着一些生命体呈逆时针走向。其尾部表示前生,头部表示来世,死此生彼,生生相连如流水相续不断。轮盘右上方刻有谒语:三界轮中万种身,自从贪爱业沉沦……轮盘左下方有一官一卒,以手扶轮表“贪”;轮盘右下方刻有一猴子一边抚着生殖器,一边瞅着后面的少女表示“爱”。是众生的“贪”、“爱”之心使得轮盘旋转不休。在轮盘上的各道佛光中,坐着许多佛和菩萨像,其意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在轮回中心修行者的座下刻有猪、蛇、鸽子。猪表“贪”,蛇表“嗔”,鸽子表“痴”,这三毒蒙蔽了我们的真性,从而使我们背离了大我。只有皈依佛门,诚心修炼,才能使我们回到大我,我们的真如佛性才能显露出来。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广大宝楼阁   
      这部造像是据自唐不空所译的《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雕刻而成的。据经中所记:有一宝山,山中有宝髻、金髻、金刚髻三仙居住,由于禀信佛法,死后在埋骨的地方生出三根竹子。十月后,竹内各生一童子,于竹下结跏趺坐,成正等觉,三根竹子变成三所广大宝楼阁。造像上横排并坐衣装简朴的三人,便是宝髻、金髻、金刚髻。因效仿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他们于竹下结跏趺坐入诸禅定,成正等觉。竹内各生三童子,竹梢直通广大宝楼阁。另有一说是此像为赵智凤老、中、青三个时代的修行造像,他在此现身说法,以示“诸佛菩萨与我无异”。在大宝楼阁图下面横刻着“宝顶山”三个字,署衔为“朝散大夫权尚书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兼实录院官修撰杜孝严书”。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华严三圣
      中间一尊像是佛教密宗所供奉的主尊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意译为“光明普照”即“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的两侧分别是普贤和文殊菩萨。按造像仪轨,这龛造像应是文殊在左,普贤在右,但此地却把他们的位置作了调换,从而来体现密教造像特有的仪轨,"理智摄入”,即:理性与智慧高度融和。 这龛造像是大足石刻寓力学、透视学原理于艺术构思的典型范例:文殊手捧1.85米高的七级宝塔,手臂悬空支出1.2--2米,塔和手的重量近千斤,文殊手托的宝塔千年不坠。这三尊造像高达7米,雄伟超越。匠师们刻意将他们的头部加大,胸部缩短,小脚部位加长,而且身躯前倾二十五度,正好符合造像与观众之间的透视关系,使人仰首观望时,感觉菩萨好像正亲切地俯下身来,关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华严三圣像背壁刻了八十一尊圆龛小佛。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千手观音
   在八十八平方米的石崖上,这一尊拥有1007只手,被誉为“天下奇观”。民间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三个生日期间,会有成千上万的信男善女拜在她的足下。在千手观音的两边还有四尊小的造像,右边为婆薮仙,左边为吉祥天女。头戴猪首者为金刚亥母,头戴象首者为毗那夜迦,他们原为婆罗门教中的一对凶神夫妻,被千手观音所降服。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释迦涅槃圣迹图   
      这是大足石刻中体魄最宏伟的一尊造像,在大佛湾内占据了最显赫的位置。他横卧于佛湾东岩,长达31米,为半身像。经书记载,佛主是在两棵娑椤树之间,“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手支颐而卧”。这龛造像和其他各处的造像相比,在造型处理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整个卧佛只表现了上半身,双脚隐入岩际,右肩陷于地下,左肩在五色祥云之中,以示释迦牟尼横卧于天地之间。整龛刻像37尊。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九龙浴太子   
       佛经说,释迦之母摩耶夫人40岁尚未有子。一晚,梦见一孩子乘六牙白象进入她的右腋,于是她便身怀有孕了。怀胎十月,按古印度风俗回娘家分娩。路经蓝毗尼花园时,见园中好鸟鸣歌,清凉静爽,便入园小憩。她抬举右手折花之时,释迦太子即从其右腋钻出。他一落地便是芳香遍地,祥云缭绕。他朝东南西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生莲。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称“天下地下,唯我独尊”。于是两位金刚力士手捧金盆凌空而至,天空九龙奋飞,喷吐冷暖二泉为太子洗礼。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孔雀明王
      孔雀明王是佛教密宗的一大本尊,龛右壁刻有佛弟子阿难手持经书念诵,旁边有一比丘俯卧在地,后面枯树中有蛇爬出。据佛经载,莎底比丘出家为众僧砍柴,被朽木中的黑蛇咬伤,毒气遍身,闷绝于地。阿难向佛说起,佛告阿难“有佛母明王咒,能灭一切诸毒怖畏灾恼”。这组造像表现的是阿难正在为莎底比丘念诵明王咒,使其得以复苏。龛右壁还刻有阿修罗手执旗幡,他有美女而无佳肴;左壁刻帝释天有佳肴而无美女。他们相互嫉妒,争战不休。明王咒一诵出,战争立即平息。壁下刻有虎、狼、毒蛇等凶猛之兽,表示孔雀明王咒能驱赶他们,消灾免难。这龛造像由于清乾隆年间,猛风拔树,带下石檐,故有些残损。孔雀明王和千手观音这两大密宗本尊,加上中间的卧佛,便形成了大佛湾整体造像的核心。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毗卢道场   
      此窟为毗卢遮那佛为众弟子讲经说法的组雕。窟壁正中以高浮雕的形式刻着一转轮经藏,中间端坐着毗卢遮那佛。这龛造像的左右壁以及前壁刻有毗卢佛的化身像八身,旁有文殊、普贤、观音、弥勒、金刚等菩萨听法。毗卢佛在此所讲之法为《华严万行万德》即:行为和道德规范。由此演绎出后面四部阐发德行义理的经变图像。洞内现存造像287座,洞高690厘米,宽800厘米,深500厘米,左壁已经坍塌。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父母恩重经变相   
      这龛《报父母恩重经变相》就是以宣扬儒家孝道思想,歌颂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典范之作,共刻画了十组。第一组怀胎守护恩,第二组临产受苦恩,第三组生子忘忧恩,第四组咽苦吐苦恩,第五组推干就湿恩,第六组哺育不尽恩,第七组洗濯不尽恩,第八组伪造恶业恩,第九组远行忆念恩,第十组究竟怜悯恩。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
   这龛造像表现了佛主释迦牟尼前世和今生行孝的故事。其中有一尊优美的“吹笛女”。她纤手着笛,偏着头,双目微闭,神情凝聚,正撮口横吹,独自陶醉在悠扬的笛声之中,对释迦牟尼的说法与教诲置若罔闻。阿难听了六师外道之言,半信半疑,神情尴尬地返回山中问老师:佛家可有孝乎?释迦道:此话非尔等之言,该从何而来?阿难道:为六师外道之言。于是,释迦牟尼召集三千大千世界诸佛菩萨,大放五色光明,为说《大方便佛报恩经》,以正视听。工匠师们在释迦佛像的左右两边分别刻出了释迦孝养父母的十二个本生和本行故事。释边牟尼的前生事迹为佛本生故事,生平事迹为佛传故事。
  佛本生故事有:释迦因地割肉供父母、释迦因地舍身饲虎、释迦因地鹦鹉行孝、释迦因地行孝剜睛出髓为药等。佛传故事有:释边因地雁书报太子、释迦因地剜肉、释迦佛诣父王所看病、释迦亲抬父王棺等。在整龛造像的中部有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三圣御制佛牙赞》。此碑旧刻于庐山乾明寺,碑中由三个“王”字重叠组成的字即今天圣贤的“圣”字,指的是宋太宗、真宗、仁宗三位皇帝。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
      这龛造像亦称“西方净土变”,它高8.1米,宽20.2米,深3米。刻像面积16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堪称全国同类题材之冠。西方净土变是佛教壁画和石窟艺术中常见的题材,是根据净土宗所奉的净土三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无量寿经》所刻。这龛西方净土变,在上层刻西方三圣和极乐盛况,下层刻三品九生,两侧刻十六观。 “三品九生”是佛教把往升极乐净土的众生根据其生前行善积德的多少而划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分为上、中、下三生。在“三品九生图”的左右两边,错落有致地刻着十六观法的图像和偈语,所谓“十六观法”即是把心思集于一处,排除诸般杂念,真心想于西方修行方法。其内容有:日观、水观、地观、树观、池观、佛像观等,《观无量寿佛经》对每一观都有详细的说明。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地狱变相
      在地狱的上方刻有十斋日佛,他们可为活人提供祈福免灾的机会,日念其千遍,可免坠地狱。对应下来刻了十大冥王,十大冥王的左侧刻有一速报司,右侧刻有一现报司,从而构成阴曹地府的十二殿。在十大冥王的中间端坐着地藏王。地狱为众苦集聚之所,在地狱之门的右上方有一杆巨秤,秤钩上钩着一个“业”字,表示灵魂入地狱时要把生前所作的“业”钩在秤上称一称,看善业和恶业各做了多少。在地狱的左上方还刻有一面“业镜”,以示明镜高悬,量刑公平无私,下面是十八种地狱。其中刀船地狱碑上刻有“大藏佛言,佛告迦叶,一切众生养鸡者,入此地狱”。其上方,匠师雕刻了一位美丽、善良、淳朴的农家养鸡女的形象。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柳本尊行化道场   
     柳本尊是唐末五代时在四川弘传瑜珈密教的一代祖师,相传他生于柳瘿,是从柳树疙瘩里生出的,因为“数至神异,人不敢称其名”,故号柳本尊。柳本尊生于唐大中九年(855年),卒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为嘉州人士(现乐山人)。他自唐光启二年盟于佛,承袭唐金刚顶瑜伽部密教,专持大轮五部密咒,活动在川西一带,并在汉州弥牟设立中心道场。唐末五代正值战乱,天下瘟疫盛行,民不聊生。在这种饥馑交迫的情况下,人们大都趋向鬼神的庇佑,柳本尊便乘机用密法和民间巫术结合起来,化水符咒为人驱鬼治病,同时还以自残苦行的方式来弘化密教,表现出一种“为普渡众生而忍受各种苦难,以拯救苦难中的黎民百姓为己任,全心全意舍己为人”的精神。当时的汉州刺史赵君欲试其真假,差人去请眼,诈云作药。居士面无难色,即持戒刀,剜一目,付差人,刺史诚服,投身忏悔。此事叫“剜眼”。另外还有立雪、舍臂、炼心、炼膝、炼阴、炼顶、割耳、炼踝、炼指,这十件苦修的事迹称为“十炼”。这十炼都有具体的年、月、日、地点和证明人。柳本尊的这些行为在当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蜀王王建曾召他入宫,供养三日,并赐封为“唐瑜伽部主总持王”,使柳本尊身价百倍,其信徒遍及社会各阶层。在柳本尊主像的两侧,排列着他的信徒们,有文武官员,也有庶民百姓。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十大明王像
  明王造像为佛教密宗所特有。十大明王像大都是未完工的粗坯,显示出块状的大面和豪放流利的凿痕。据南山的一块刻于1250年的石碑上记载:“大足素无城守兵卫,狄难以来,官吏民多不免焉,存者转徙,仕者退缩……”“狄”即“北狄”就是指元兵。公元1234年之后元兵开始进攻南宋,1236年至1240年期间数次攻到重庆,大足的官吏大多闻风而逃,宝顶山的僧侣百姓也不例外,因而猝然而止留下了这些粗坯。这部龛造像共高15米,岩檐外挑达9米,壁面倾斜约45度,造像分三层,自下而上,逐级外挑。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神州佛音(158)--------大足石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