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2016-05-02 09:04:14)
标签:

佛学

旅游

分类: 旅游随笔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又称“德格巴宫”,意思是印经版的房子。它位于德格县更庆镇欧普龙沟口,全名“西藏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该院于1729年(清雍正七年)由德格家族第十二代土司兼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泽仁创建,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却吉•登巴泽仁继土司之职后,便开始选择建造印经院的基址,1729年初,在更庆欧普龙沟口的尼干普龙进行伏地仪式并破土动工。次年,一座存放《甘珠尔》的小型建筑物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此后,又在已落成的小型建筑物旁建造了一座护法殿,这便是德格印经院早期的雏形。
      1744年(清乾隆九年),其次子彭措登巴继任第十四代土司兼七世法王,在原址上举行了破土动工仪式,由彭措登巴本人亲自安放印经院四大墙脚奠基石,历时三年零四个月,完成了主体工程。次年,又调集130余名画师、涂壁师、铜工、杂工,耗时两年多,完成了印经院绘画、雕塑等装饰工程。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2月,在新落成的印经院大经堂里,为新建筑、壁画、雕像、所藏印版举行了盛大开光典礼,将其命名为“西藏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彭措登巴仙逝,由洛珠降措接任第十五代土司兼第八世法王,他继续主持德格印经院建设的后续工作,直至1756年,德格印经院的再建工程才基本告竣,创建前后耗时达27年,终于形成了今天三楼一底的建筑风格。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会说话的绿度母)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屋顶供奉绿度母的佛殿)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这座高大雄伟、古朴庄严的典型藏式密梁平顶土木结构建筑,分为藏版库、晒经楼、洗版平台、佛殿等区域。一底是大经堂和护法殿,二层和三层都是书版和画版所在地,楼顶有一小屋,供奉绿度母像,也是德格印经院的护法神。大经堂供奉释尊、创建者德格第十二代土司、六世法王曲杰•登巴泽仁等。而印经院经堂内外近千平方米的古壁画,则代表了“噶玛噶孜”画派的最高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尤其在二楼甘珠尔经版库的走道尽头,还有一幅会说话的绿度母壁画。据说当初画这幅像的时候,还没有画绿度母的眼睛,绿度母的眼睛是第二天自己显现出来的。在当时妇女是不能进到这个库里的,但是有天晚上却听见有妇女在大喊“失火啦!”人们赶来救火时却没有发现这里有妇女,这才知道是绿度母喊大家来救火,因为她是经版库的保护神。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印经院创建人第12代土司)
      德格印经院储存了藏族文化中70%的古籍,珍藏的藏传佛教各教派经典、藏族文化、大、小王明各类典籍,以完备而严格的管理,原材料制作的考究,精湛的刻工技术,高质量的印刷,有“藏区璀璨的文化明珠”盛名。其中《格萨尔》被称为世界最长的史诗。闻名全藏区的《甘珠尔》是由100名书法家花了3年时间,500工匠雕刻了5年才完成全书213部的印版刻制工作。据德格印经院的版藏目录,它的藏书之丰在我国藏族地区各印经院中首屈一指,有佛教经典、天文、地理、医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工艺技术等方面的丛书或专著200多部,其中还有一些珍本、孤本。如有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也有《汉地佛教源流》和早期医学名著《居悉》(即《四部医典》)等稀世珍本,又如最古老的版本梵文、乌尔都文、藏文对照的《般若八千颂》经版,亦为世界所仅有。
      德格印经院的刻版历史分为几个阶段。据《德格土司系谱》(即《德格世德颂》)记载:“德格第十代土司兼第四世法王松吉登巴在任期间,完成了雕刻三文(藏文转写梵文、乌都尔文、藏文)合璧的《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和该典籍中的释迦牟尼十二弘化插图后,由俄尔堪布•松吉彭措亲自主持开光并编写了该书目录。该书的刻版和印刷在德格属首次。” “此文法解释是学习藏文者不可缺少的读本,该书是由德格土司松吉登巴出资,于第十二绕迥木猴年(公元1704年)四月在德格伦珠顶雕刻印刷”据有关资料证明,在德格印经院创建之前,由德格土司出资雕刻的印版数量大约有1500余块。由此可见,德格印经院院藏印版的刻制和印刷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以前,早于建院时间26年。
      土司却吉•登巴泽仁执政时期,一方面着手创建印经院,另一方面积极筹划印版的刻制工作。从公元1729年至1738年的近10年间,较大规模的刻版工程全面展开,其目标旨在完成《甘珠尔》的编校、刻制和《丹珠尔》印版刻制的初期工作。同时完成了诸如《萨迦五祖文集》、《佛教源流》、《修法仪轨》等典籍的刻制。至公元1738年,德格印经院所藏印版数量有近10万块。
      德格印经院建成后的中兴阶段从18世纪40年代至18世纪末。却吉•登巴泽仁逝世后,于1739年(清乾隆四年)由其子彭措登巴主持继续雕刻《丹珠尔》,经五百多名刻工的努力雕刻,终于在1742年竣工。这个时期刻成的印版还有:《嘛呢文集》、《西藏王统记》、《佛教史大宝藏论》、《五部遗教》、《莲花生大师本生传》、《玛尔巴和米拉日巴传》、《诗镜注释旦智意饰》、《四部医典注释•蓝琉璃》、《补充秘诀医典一百三十三章•补遗》、《白琉璃》、《历算经典•除锈》、《白琉璃论献疑二百零八条》、《道果丛书》、《黑白花十万龙经》、《了义契经》、《贤劫经》、《般若经》以及部分著名译师的传记等50余函。因为所刻制的印版数量之大,是此前和此后的所有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所编辑和刻制重要文献数十部,共计三百四十多函,使德格印经院印版总数超过20万块。仅《丹珠尔》的印版就达三万二千余块。
      19世纪以来主要是维持阶段,德格土司统治势力和经济实力已开始衰落,所以印版的刻制逐步减少,处于一种相对维持阶段。在此期间内(到1949年止),由于土司内部斗争和一些外部因素,刻版还有部分散落,第十八世德格土司当泽多吉执政时期完成了《敦让巴文集》、《雅朱文集》、《绒丹文集》、《宗喀巴文集》、《达博文集》、《妥美文集》、《道果阐释》、《续部总集》等六十多函的雕版。第二十一代土司次旺邓都执政期间,雕刻了《米旁文集》和《木雅•贡索文集》等部分文献三十多函。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再兴阶段。从80年代初至1999年3月止,已补刻和新刻印版43599块,87118页。这个数量相当于70年代末院藏印版总量的20%。新刻制的文献版本主要有《伏藏宝库》、《米旁•智者入门》、噶玛巴•弥觉多吉著《俱舍注释》2部和《入中论解说》1部、巴窝•祖拉成瓦著《入菩萨行论注释》1部、《夏扎•扎西降村文(大圆满部分)》以及数千页杂文和画版(重刻印版主要有《宁绒》、《崩》等)。
      德格印经院从传统的藏式建筑到经架上的重重叠叠摆放的木刻印版乃至精美的壁画、雕塑等,都是珍贵的文物。在当今世界上,完整保存二十七万余块的印版,是绝无仅有的。木刻印版是德格印经院文物的主体部分,据1979年底清理统计,藏版总数为228814块,其中藏文文献印版228438块,画版376块。此后,德格印经院陆续在民间征集了1178块印版,补刻印版43599块,截止1999年3月25日止,印版总藏量为273591块。
      书版根据传统分类可分为六种,即《甘珠尔》、《丹珠尔》、文集、丛书、综合、大藏经单行本。全部书版按印制颜料可分为墨印版和朱砂印版,其中以墨印版为主。朱砂印版仅限于《甘珠尔》、《旧译十万续部集》、《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三部经典和《丹珠尔》的《赞颂部》。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的合称)在历史上有不少版本,但编辑水平高、刻版质量精、至今保存完好的版本就算德格版了,该部巨著的书版有十余万块,约占该院印版总藏量的三分之一多。 
       德格在历史上是藏族传统绘画“门”派和“噶玛噶则”(早期称“噶鲁”)派的重要传承地,特别是“噶玛噶则”画派自18世纪以来,已在德格开成了一个中心,并把藏族传统绘画中的“唐卡”艺术融入刻版之中,是德格印经院木制印版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德格印经院所藏画版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为唐卡画版,具有代表性的唐卡画版有《罗汉图》23幅、《释迦牟尼神变祈愿图》15幅、《格萨尔王调伏妖魔鬼怪图》8幅、《莲花生八相图》9幅等,另一类为坛城(曼茶罗)画版,还有一类为风马(龙达)画版。在其所藏的376块旧画版中,唐卡画版为156块,坛城画版为84块,风马画版136块。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丹珠尔,由土司亲自监制,下有圆形的土司蝎子印章)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孤本般若八千颂)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自创建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印刷原料除朱砂外,其余印版、墨、纸均为就地制造,技术传统,工艺考究。
      印版制作。印版制作程序大致可分为材料加工、书写和刻制三道工序。德格印经院印版材料选用德格、白玉、江达等县盛产的红桦木。每年秋季,差民便上山砍树,并按所需尺寸锯成节,再劈或锯成4-5厘米厚的板材,就地架码用微火熏干。熏干后运回家,放至高粪堆(或池)中沤制。待到次年三四月,将其取出用水煮,煮后再烘干,推光刨平,成为印版胚板,送至印经院,经验收合格后入库。
      胚版书写。先由藏文书写员严格按照著名书法究波雨赤和绒波娃所著《藏文书法标准四十条》和印版尺寸、内容进行书写。印版的书写一般为两种方法,一种是直写法,即由书写员直接写在胚板上;另一种是间接法,即由书写员在薄型纸上书写,然后用清浆糊反贴在胚板上。待书写纸干到一定程度,字迹和图案渗入胚板后,再用清水浸湿,取掉书写样纸。无论用哪种方法书写,都必须经过严格检查核对无误后,方能允许进入刻制工序。
      刻板。为了保证刻深、刻准、刻好,规定刻工每天只能刻一寸版面。版子初刻出来,将成批的刻版放油锅中熬制、浸泡。一天后取出,用一种名叫“苏巴”的植物根须熬水清洗、晾干后入库。
制墨。德格印经院印刷用墨属于烟墨类。德格烟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供书写用的,另一种为印刷用墨。印刷用墨的原材料为当地生长的大杜鹃树的树皮,藏语叫“卓哈”,当地百姓制墨时,先在盛产杜鹃树的地方挖一个地坑作灶,灶上搭一个小型密闭木棚,然后将采集的杜鹃树皮放入地灶中熏烧一月左右,停火后经3-5天冷却,开启木棚,将附着的木壁上的烟灰刮下,然后精心研磨后即可。使用时只需加适量的水作调和剂。用大杜鹃树皮制作的烟墨质地柔和、细腻,墨色鲜亮。
      造纸。德格造纸原料十分独特,采用一种当地盛产的名叫“阿交如交”(汉名“瑞香狼毒”)的草本植物根须。该植物根须分内、中、外三层,可以分别制造三种质地有异的纸张。若用中层作原料制出的纸为一等纸,用作公文书写专用纸;若内、外二层合用制出的纸为二等纸,是德格印经院印刷用的大宗用纸;若是内、中、外三层合用制出的纸为三等纸。造纸时,须上山采集大量的“阿交如交”回家,进行淘洗、分层、捣浆、沤制,其后的方法大体上与内地造纸工艺相同。用“阿交如交”制造的纸,色呈微黄,质地较粗,但纤维性能好,不易碎,吸水性强。同时因“阿交如交”本身是一种藏药材,含轻微毒性,故制造出的纸张具有防鼠咬、虫蛀、久藏不坏的特征。
       印刷工艺。德格印经院印刷工艺大体可分为裁纸、颜料加工、印刷、装订四个流程。这四个流程细分有裁纸、泡纸、兑墨、研制朱砂、取版、印刷、晾晒、洗版、归库、分页、校对、打磨、装订、刷色边、包装等10余道工序。根据流程工序,生产工匠分为磨墨、印刷、裁纸装订三个大组,在大组之下视其情况又分设若干小组,各司其职。
       印刷时间。按照惯例,每年的印刷时间一般是从藏历的3月15日开始,至9月20日止。历史上,每年各种文献的印刷都有一定的限制。现在每年的生产时间大体按照旧例,而文献的印刷则是根据社会需求。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神州佛音(135)--------德格印经院
(印经院最古老的木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