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四季随笔》到“龙腾凤舞”

(2011-02-17 11:42:33)
标签:

杂谈

      从《四季随笔》到“龙腾凤舞”

 

几日前看到这样一篇报道:去年底的一次慈善拍卖会上,赵本山的四个字“龙腾凤舞”拍出92万的高价,不得不说这是书法界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高价,关键在于习字者还不能称上是真正的书法家,带着好奇我点开了来自书法家协会的专家点评:“自古到今,书法艺术往大里说是书以载道,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向小里说是个人修身养性。明星参与练习书法,首先是对书法热和书法文化的推动有积极意义,但明星们的书法的确距离真正的书法艺术甚远,大部分明星由于没有系统研习过书法艺术的技法,明星们几乎没有临摹过传统古人法帖,所以几乎只能称得上是毛笔字,还谈不到是真正的书法艺术。”

也许这是一家之谈,但我细想还是觉得不无道理,爱好书法和书法家是有严格区别的。自古以来就有“名人字画”之说,但现在的名人字画之中好像“名人”的味道更为浓厚了一点,只要你是名人,那你的书法就一定是受人追捧,那也一定会卖个高价,于是“名人们”更加飘飘然,字也就随风而涨了去,犹如子弹飞。

我不敢想象当有一天“名人们”不名了,或是有一天名人们仙逝了,那些价值不菲的书法作品还经得起岁月的检验吗?

这倒让我想起几个月前我随意的在书店里寻找我喜爱的书的时候,一本封面还称得上是精美的书籍跳入眼帘,随手拿起,书名《四季随笔》,一个貌似很中国、传统的书名,但此书却出自于一位英国作家乔治·吉辛之手。本想再随意的放下,但还是好奇的翻开序言看了一看,一下好奇的阅读感被调动起来。

这是一部发表在1903年的自传体性质的小品文集,作者的好友在序中这样评价作者:作者的大半人生终日写作,以卖文度日,生活极其穷困,著书无数,但仍不能摆脱贫困,常常是给杂志写完文章换到几个便士才能可以充饥。直到五十岁以后,他很偶然的在一位仰慕他作品的有钱人那里继承到一笔财产,每年有一百多英镑的收入,使他终于摆脱了劳累的生活,迁居于埃克塞特乡下,远离尘嚣,在宁静中度过晚年。在这里他可以随心的写作他喜爱的文章,买回他仰慕作家的书籍醉心阅读,他每日行走在乡间的道路上触摸每一朵鲜花野草,只是为了熟悉它们的习性,他把一年四季的变化全部写在了自己的随笔之中。直到他去世以后,他的朋友才在他的文稿之中发现了这些散碎的记忆,于是朋友整理成集,终有了这部《四季随笔》,当这部自传体的作品面世以后,这位作家的写作天赋才被人们发现,于是他便成了一生潦倒,而身后名声大噪的英国大作家。

就这一段序让我感动,于是我买回潜心阅读,作者随性而质朴的语言,仿佛一个老人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虽然都是对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细腻描述,但其实更多的是反映对当前生活的一种满足,对未知世界的执着追求,从这里你可以感悟到生活与思想的富足,足以战胜以往悲哀的回忆。

分享完这样的书籍让我联想起朱自清的“背影”,那些细腻的描述让人一次次还原那段历史,那段场景,那个背影,它会让你在平淡和拙朴之中细细品味出一段感人的故事。于是这些作品成了传世之作,于是即便是他们早已走出我们的世界,但总还是久久的感动着我们。

再一次领略这些传世之作在经历了那么多磨难之后还能给我们带来这么长久分享的同时。我不禁想到那些拍以重金的“书法”作品除了除了爱心的奉献之外还能给我们留下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