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一、
我自己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有过抽动症,四肢、肚子、屁股、头皮、脖子、下巴等地方都曾经动过,持续了几年的时间。所以,对于抽动症有切身的体会。
抽动动作的普遍特点都是先紧张一下,再松开。这些动作的原理和心理自我调节中可以用到的“肌肉放松法”是类似的。都是通过主动紧张,自然获得放松的感觉。
比如腹部肌肉放松法:尽量收紧腹部,好像别人向你腹部打来一拳,你在收腹躲避,保持收腹10秒钟,然后放松。
抽动是孩子的一种应对紧张焦虑的自然、本能的反应,只不过看起来奇怪罢了。
只不过动作如果太频繁,比如鼓肚子次数太多,自然会肌肉疲劳,有些不舒服。
这种动作是不由自主的,不是孩子想控制就能控制的,所以,千万不要禁止孩子这样做,一是没有用,而是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反而加重抽动。
二、
抽动动作最初大部分是来自于内心的紧张焦虑,部分是因为身体的不舒服,比如眼睛不舒服会引发眨眼。但是形成之后,形成不由自主的习惯,在紧张焦虑或者身体不舒服、瞌睡、疲劳的时候动作都会明显。
内心的紧张焦虑的来源又分两部分,一是外界,包括家长的压抑的教育方式,幼儿园、小学老师的严厉,学业压力大。一是来自于孩子的性格:追求完美、争强好胜、敏感脆弱、不自信的性格。
所以,这两部分其实是我博文的重点。我主要是研究家庭教育的,我博文的重点就是告诉家长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如何改变孩子的这类性格。
三、
有的时候,抽动会越来越严重。
这是有原因的,针对原因去去除根源,就不会越来越重,而是越来越好。
原因之一:家庭教育有问题,随着孩子的长大,也开始反抗,矛盾增多,所以紧张焦虑越来越多。
解决方法说起来也很简单。改变教育方式,顺乎孩子的心理。
原因之二:孩子的性格问题越来越根深蒂固,学业压力越来越大。
解决办法:及时改变孩子的性格。我有不少相关的博文
原因之三:别人的异样的眼光,自己也在意抽动。
所以,少带着孩子全国各地的医院跑,让孩子觉得自己有病;也对孩子说,这只是一个不好的习惯,有人爱放屁、吐痰,我们就是有这个不好的动作而已,淡化他们的认识。
四、 出现抽动症其实是好事
五、关于吃药。
西药大都是精神类的药物,是直接作用于情绪的。因为抽动症的本质是对紧张焦虑的习惯性宣泄,所以,药物可能直接缓解紧张焦虑,所以当时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药物不会改变根本——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性格,而且西药通常有副作用,所以,不建议服用西药。
中药有时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是因为抽动症形成之后,不但紧张焦虑时会有症状,在身体不舒服、困、累、生病等情况下症状也会更加明显,因为抽动动作会缓解身体的不舒服感。所以,服用中药调理身体,身体舒服了,抽动的症状也会减轻一些。但是,同样,中药也不会改变根本,只是副作用会少些。
另外,有的中医也认识到抽动症与情绪相关,中医的解释是与肝火有关,所以,就有些针对肝的中药。周三晚上央视4套《中华医药》的专家也是这个观点。但是如果教育方式和性格不改变,靠吃药改变情绪是不长久的。
所以,我不建议用药。其实不但是我,活跃在百度抽动症吧的另外两位名人:天人气和、海夫人都不建议用药,我们三个都提倡心理治疗。只不过实现的方式各不相同。
六、宽松和严格的平衡
孩子有了抽动症之后,现在大家都知道要对孩子宽松一些。所以,很多家长走向了另一面,以前对孩子很严格,结果造成了孩子的抽动,现在不敢管了,或者不知道如何管了,又任由孩子发展。但是现实又不允许如此。比如,孩子想看电视,说好看了半个小时就停下,但是孩子到时间不停,又不敢管孩子,结果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孩子如果在幼儿园,可能没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在小学之后,由于晚上的时间是一定的,都用来看电视,做作业的时间肯定不够用,结果会因为作业完不成而着急,担心老师的批评。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下降,或者学得困难,会造成新的压力,其实这种宽松的结果最终是是不利于抽动症的解决的。
一本可以给家庭带来幸福的书——《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