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无条件养育》有感

(2013-06-17 20:31:07)
标签:

杂谈

   《无条件养育》是一本被奉为育儿宝典的家庭教育书籍,可以代表近年来美国家庭教育研究的水平,也可能算是最高水平之一。最近我读了这本书,对书中的观点有赞同也有异议,纯属个人观点,不尽成熟,欢迎大家批判。 

一、我赞同的方面

      作者倡导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其实父母大都是无条件地爱孩子的,并没有多少自私的目的。不过,作者强调的是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在无条件爱他。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家庭教育理想的状态了,我赞同这一观点,参考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类似的理念是:无条件积极关注,象神奇的魔术一样…只是侧重点和作者不同。

     这个境界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正如尹建莉老师说的,“无条件养育”是一种境界,不是一套方法,方法有限,境界无穷。“让孩子能感受到我们是在无条件地爱他”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另外,作者完全反对惩罚。我也支持不用惩罚,参考:为什么我从不惩罚孩子惩罚的方法,少用为妙其实《正面管教》对惩罚也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而我们的很多家长总觉得不用惩罚有些不可思议。

     作者反对有条件的爱。如果父母的方式让孩子感到:自己这样做父母就爱自己,那样做就不爱,容易以别人的评价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这样对孩子的心理、性格成长不利。我也是持类似的观点。

     作者反对胡萝卜+大棒的养育方式,其实这也是我在校长一家续:坚定地执行错误的理念… 中所批判的育儿模式。

      这些是这本书的骨干,当然还有些不错的、值得借鉴吸收的理念和思想。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偏激之处

     小巫在译者序里调侃道,她一直被一些读者评判为“偏激”,但看了这本书,发现作者比她“偏激”多了。

      当然,小巫所说的偏激其实是褒义,有“纯粹”之意。

      而我说的偏激主要是指偏颇,作者对于有些貌似是有条件养育的方式比如奖励、表扬、自然后果法也都加以否定,泼洗澡水,连孩子都泼出去了

    比如,作者认为自然后果法(即让孩子通过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学会顺从“自然法则”,自行改正。)也是惩罚,只不过是“轻惩罚”,而作者认为任何惩罚都可能会引起恶性循环,也不会起作用,所以,自然后果法也是不好的方法。

      这个观点我不同意。自然后果法如果应用得当,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让孩子自己体验行为的结果,特别适合于想帮助孩子,但孩子拒绝你的建议的时候,让事实去说服他。当你太热心的时候,孩子可能不领情,不接受,当你让他体验结果的时候,可能自然醒悟。而作者只列举了不恰当的应用:拒绝帮助孩子,袖手旁观,显得漠不关心,就否定了这种很好的方法。

      作者也总是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看待奖励和表扬,从而加以否定,没有考虑表扬和奖励对于其他方面的作用。比如奖励,短期之内,可能会产生诱导的作用,让孩子去体验行为的结果,从而从内心认可这种行为。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初期用奖励的手段,引导孩子早早完成,有时间去玩,从而体验早做完作业的好处,也体会到早做完作业是不难的。这个方法作为辅助的手段,还是有些作用的。当然,想仅仅依靠奖励解决作业磨蹭的问题,也不大可能,只是辅助手段而已。

      最典型的是关于表扬(鼓励)的作用。作者对表扬持否定态度,其实也是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表扬鼓励的,忽视了表扬鼓励对于孩子信心、动力、自我认可的积极影响。我认为,只要是实事求是、具体的表扬(鼓励)可以大胆地使用。参考我的博文:鼓励、鼓励,再鼓励

三、实用可操作性

      这本书偏重于理念的探讨,告诉了我们一个不错的境界: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是无条件地爱他。但是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告诉我们如何能够做到,主要是提供了十三条粗略的原则。

      我发现,这是很多作者的特点,给你描绘了一个很好的境界,但是究竟如何做到。抱歉,我不知道,我也做不到,你自己去想吧,自己去悟吧,做不到,是你的悟性不够。(不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是很有操作性的,只是范围有些窄)。

    作者自己坦白地承认他自己做到这样的境界很难。

      他在第十八页说到: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对这项任务中出现的挫败感和挑战感深有体会。有时我的如意算盘会落空,我对耐心会耗尽,我会只想让孩子乖乖听我的话。当孩子在餐厅里尖叫,我很难遵守心中的那个伟大蓝图。因此,有时很难在忙乱的一天、或感到不那么体面的冲动时,还想得起来我自己要做怎样的人。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如果一个理念自己也很难做到,那么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其实作者的观点在中国不算新鲜,中国的家庭教育专家的主流思想是倡导给孩子爱和自由,多去理解和尊重孩子(这与无条件养育的思想其实也是近似的),但是问题都是如何才能做到?在具体的情况下如何做?如何能控制自己不去发火?怎么去解决孩子的一些问题?

      我们需要这样的指导,告诉我们究竟怎么样才能做到!    读《无条件养育》有感

一本可以给家庭带来幸福的书——《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

 当当网亲子家教类新书榜第一名

      当当网销售地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95813.html#me

      天猫: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3.w4011-6765968826.114.JgZn4L&id=42262774133&rn=7710113470deb1526159218d480f1378&abbucket=9

    亚马逊、京东、淘宝、文轩网及各大新华书店都有销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