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道理怎么不管用呢?
有几位“貌似”多动症孩子的家长在我这里长期咨询,反映的都是孩子的行为问题。参考识别伪多动症。这些孩子其实根本不是多动症。比如有一个孩子在学习重复性知识时注意力不集中(无聊、无趣嘛),但学习有些挑战性的课程时注意力很集中(有吸引力),这其实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心理、行为,所以,不是所谓的注意力缺陷障碍(多动症)。
但是这些孩子确实存在一些行为“问题”,比如在排队时和同学打闹、和同学玩儿可能会失手“挠伤”同学、和老师争论、上课时可能觉得无聊而张望、在幼儿园洗手时用水龙头向墙上喷水、在纸上写某同学是个坏孩子等。这些也许不是问题,只是看起来不适应目前的教育环境而已,不过既然不适应,可能就需要帮助孩子做适当的调整,所谓“适者生存”嘛!
这些“问题”行为其实都可以从认知行为的角度来分析,可以通过改变孩子的认知、形成新的习惯来改变。
改变认知的方式有多种,比如用玩游戏的方式做场景模拟,使孩子有切身体验。而讲道理是最常用的一种,很多家长都曾经用过。但是很多家长疑惑:为什么有时嘴唇磨破了,还是不管用呢?
这有多种原因,如讲道理的时机、态度。讲道理的时机可以参考博文:
关,因为有时妈妈讲的道理,有点儿说教的意味,没有说到孩子心里去。
二、一个讲道理的小窍门——共情
有一个和孩子讲道理的小窍门,可能是很多家长没有注意到的。
这就是共情。
简单说来,就是不着急去批评孩子的问题行为,而是先去理解孩子行为中
合理的方面,先肯定其合理之处,这样引起共鸣,使孩子觉得家长是自己人,然后再提出建议、讲道理。这样做不会引起抵触,所以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这其实是一个普遍的心理,一般人都喜欢这样的方式,而不喜欢一上来就批判的方式。我的一位同事就讲了他的一个亲身体会:他有一个同学,两人以前喜欢聊一些问题,但是他的同学有一个习惯,每当我的同事提出一个观点时,他总是先说:不是这样的!然后指出这个观点不合理的方面。尽管同学说的也是有道理的,态度也是平静的,但是这让我的同事很不爽,感觉郁闷,最终每次聊天基本都是以吵架结束的。
成人不喜欢这样的一上来就批评的方式,孩子也是不喜欢的。
所以我推荐先和孩子共情,然后再说出自己看法的方式,这样一来,孩子相对容易接受一些。
三、几个例子
孩子其实是明白道理的,只是他的角度可能不适合于现实。在我这里长期咨询的一个六岁的孩子,和小朋友玩儿可能比较兴奋,有时会不大注意,把小朋友挠出点儿小伤。有的小朋友妈妈很在意此事,会找上门来。妈妈咨询我此事,我问孩子是怎么想的,妈妈说孩子是个大度,不大计较的人,所以妈妈和孩子讲道理的时候孩子说,其他的小朋友也会把我挠伤,也会把我推倒,我觉得这样没什么啊,我不在乎啊.......我告诉妈妈:孩子说得其实也是很有道理的,从他的角度来看是可以理解的。和孩子讲道理的时候要先充分肯定这一点儿,再给提出自己的看法,给他一个可行的建议。比如:你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你是一个大度的孩子.......不过,你自己虽然被挠伤了不在意,但妈妈我是觉得心疼的。同样的道理小朋友的妈妈也会心疼的,所以还是要注意一下,尽量避免。而且万一把别人推到了搞得骨折了就麻烦了........
再如在洗手时用水龙头向墙上喷水这个问题行为,可以先理解孩子:妈妈知道你喜欢玩水,你这样做是因为觉得很好玩.......你在家里的卫生间可以玩个痛快。但是幼儿园的墙不是瓷砖的,所以弄上水很难看......如果把卧室的墙上弄上水会怎么样呢?......
有个六岁的孩子在幼儿园会和老师争论,搞得老师觉得有些难为情......其实是因为孩子觉得和老师是平等的,有不同意见是可以讨论的,或者他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所以要坚持。理解了这一点,就不着急去批评孩子,而是肯定他合理的方面(有主见啊.....),然后再和他讲道理.
这种方式,不见得一两次就马上见效,但是坚持共情,逐渐地孩子会把你当自己人,会愿意听你讲道理。愿意听,那么讲道理效果会好一些了。
把理解进行到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