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与井中月老师就批评、严父、慈父等问题进行了一次讨论,道理越辩越明,最后也使得我们这方面的观点更加全面了。今天,我又学习了井老师的一篇置顶博文,关于孩子教育中的父权问题,赞同的观点不少,不同意见也有一些,所以撰文做一下讨论。
在这里,首先声明一下,各种看似不同的教育理念,其实都有其合理之处,都有其适用的场合,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孰优孰劣。这也是我教育中一直贯彻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想。所以,我只是提供一个自己比较认同的观点,供大家讨论、鉴别。我的理念目前的确适合于我自己,可能也适合很多父亲,但我并不认为它适合于所有的父亲。就像《窗边的小豆豆》里小林校长的做法,在很多学校里是无法照搬的;但是其中透露出的教育思想,也许值得人们思考。
另外,由于井老师此篇博文较长,我认同的观点就不重复了,只就不同的观点进行探讨。我对井老师观点的引述由于字数限制,难免会有断章取义的可能,如需深入研究,敬请阅读原文。
一、关于竖立父亲的权威
井老师:一个有权威的父亲,一定是有明确的家庭地位,说话有力量。......父亲有权威,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相对劣势,孩子自然会有学习、超越的欲望。
这个我已经写过一篇博文:父亲何必假装权威!。我的意见是:父亲一般来说其实不是什么权威。不管别人装不装,反正我不去装权威,我愿意做参谋或者军师。但是我也理解“装权威”的父亲的苦衷:如果感觉自己对孩子没有好的办法,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那么采取这种方法也算可以。只是不要忘记,自己不是什么真的权威!如果在家里装权威时间久了,真认为自己是权威了,那就成了真实的谎言了
!
一个有权威的父亲,可以使孩子较为顺利地度过青春期。而一个没有权威的父亲,遇到孩子逆反时,则会束手无策,并使矛盾不断激化、升级。
关于青春期逆反,我的观点恰恰相反。孩子为什么逆反,其实就是因为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不愿意“总是”按照父母的要求、想法来,感到这样不自由、不是很受尊重,自然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所以会故意对着干,以争取自由和自尊。所以如果父亲真的是很有智慧、尺度把握得很好的权威,那还好,但这样的人估计是少数;大多数人水平估计比我强不了多少,如果还装权威,希望孩子自愿服从,恰恰会造成孩子逆反。参考青春期的逆反,可以没有!而不做权威,激发孩子自身的能量,让孩子早早开始自己做主,多给她决定的自由,多和她商量,让她有充分的自尊,那么她逆反什么啊?
孩子在4~7岁已逐渐形成了权威的意识,没有权威将无法获得教育,长大后无法对权力产生认知。......当权威从父亲身上消失,孩子就会变成一匹脱缰野马,以后任何坏习惯都难以得到纠正,这对孩子的教养极其不利.
我只能说,女儿在我这个没有权威、没有威严的父亲教育之下,茁壮成长,很快乐,也愿意听取我的建议。参考没想到,女儿还挺听话。纠正孩子的不好习惯我依靠分析原因找相应对策的方法,参考孩子写作业磨蹭、不专心怎么办?如果问题复杂,靠权威来纠正就好像缘木求鱼,未必管用。比如孩子学习不专心、磨蹭,你只靠权威一般不管用,此时,是否只能依靠有艺术地去打了。说句不中听的话,这近似无能了。
对3-7岁孩子,他们对男性的魅力充满期待和敬佩,一位称职的父亲,是孩子的榜样和崇拜的偶像。
我的女儿信任我,但是不崇拜我。因为事实证明,我也会出错,她也有比我正确的时候;何况我虽然号称是坚强果敢的男人,但是也不是像山、像英雄一样的男人(不知哪位父亲像英雄、大山,反正我可做不到
),有什么可崇拜的呢?。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平常人,能做到值得别人崇拜、敬佩吗?
二、关于打孩子
井老师:另外顺便说一些打孩子的问题,孩子不是不能打,但打是有艺术的,打的好就可以帮助建立权威。从生理学上讲,孩子对痛苦的体验最深,记忆也最深刻,所以通过特出情况下的挨打,对管教孩子极有帮助。但打孩子需要有前提的,以前没有规则,犯多大的错误也不能打,有了规则后,只有经常遗忘性破坏规则才可以打。打了,就一定要打痛,要让他记住。
这和中国狼爸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狼爸也提倡打得科学、打出艺术。这个我已经讨论过了,参考狼爸该听听蒙蒙怎么说。总之我赞同崔永元的一句话:“宁肯孩子没文化,也不打他上北大”。谁喜欢打就打去吧,反正我不打。井老师提倡的打其实是一种冷静的、艺术的打,但是大多数人打孩子其实是因为自控能力不够、办法不多,有了井老师的理论支撑,他们会歪曲井老师的本意,可能更加理直气壮地去打孩子了。所以,不如倡导不要打孩子。
三、关于建立家庭等级和孩子做朋友
井老师:在家庭中建立一个正确的家庭等级。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家庭无论是否住在一起,都是由祖辈、父辈、子辈组成,形成一个天然的阶级。从社会伦理上看,要求辈分大的人处于权力的上层。这样看,父亲是处于一个家庭的中间。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家庭如果有清晰的等级概念,其家庭就非常稳定。这是保证孩子安全生长的必要条件。
如果一个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明确,并占统治地位的时候,不仅容易对孩子建立权威意识,成大后还容易与自己生活的上级、领导进行有效的沟通。孩子通过了解家庭结构,完成对社会的初步认识,并通过体验来学习的。所以,伦理中的价位,必须要让孩子有所敬畏。另外,在孩子未形成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之前,不主张父亲与孩子交朋友。
井老师提倡在家庭中建立正确的家庭等级,父亲必须让孩子有所敬畏。其实这和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一致的,在封建社会,这种让孩子在家庭里就尽早适应等级社会严格规则的方法,似乎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在平等、民主占主流的当今社会里,似乎没有大的必要。而且父亲在家里占统治地位,这在中国的很多家庭里比较难以实现了
,首先母亲就不会答应:凭什么啊
。
另外,既然提倡父亲有统治地位,家庭等级分明,孩子敬畏父亲,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井老师是不赞成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平等了。那么是不是:井老师很推崇的“尊重孩子”就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尊重,一种君王对臣子的尊重,一种高高在上的尊重.......而我的尊重是建立在与孩子平等的基础上的,我觉得应该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甚至,应该“为之下”。因为,女儿是她自己的主人,她是她的刘备。我呢,如果混得好
,争取做她的诸葛亮就不错了。
女儿对我也没有什么敬畏之心,我问她:你怕不怕我。她说:我才不怕呢!可据我观察,她自然对老师敬畏——我从来没教给她。她也自然知道敬畏权力者——她们的班车司机
,威严的司机一维持秩序,孩子们就老实了。在我看来,这不需要在家里造个“等级小社会”让孩子去适应可能不平等的社会。难道社会有不公正的地方,也要在家里制造不公平让孩子适应吗?......
在我家里,既然不需要假装统治者、不需要假装权威、不需要孩子敬畏,那我为什么还要绷着个脸、摆着架子,不去和我那天真可爱、像个开心果儿一样的女儿去做朋友呢?谁愿意装就装去,那太累了,反正我不想装。我还要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哈哈大笑,陪她做游戏,尽情享受这开始倒计时的快乐时光呢(算算如果高中住校的话,大学前能和孩子天天在一起的时间也只有七八年了,我,可要珍惜啊!)。

一本可以给家庭带来幸福的书——《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
当当网亲子家教类新书榜第一名
当当网销售地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95813.html#me
天猫: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3.w4011-6765968826.114.JgZn4L&id=42262774133&rn=7710113470deb1526159218d480f1378&abbucket=9
亚马逊、京东、淘宝、文轩网及各大新华书店都有销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