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家长向我咨询心理问题,我感到,如果家长能懂一些心理咨询的理论,对于沟通很有好处。另外,家长掌握了理论,可以进行自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心理咨询在最高境界就是助人自助——让来访者自己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那么多求助的家长,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一一帮助,所以偷个懒,把方法教给大家
。
我把多年心理咨询的经验整合起来,形成我自己的折衷心理疗法,抛砖引玉,引导大家了解心理咨询理论的面貌。以后会推出一些例子,具体讲解。
折衷心理疗法,也称整合心理疗法。近20余年来,现代心理疗法出现一种趋势,即将不同性质的心理疗法,综合起来运用,发展成为新的心理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就是把认知因素和行为疗法结合而形成的心理疗法。这一总的趋势,成为一个新的心理治疗流派,即折衷主义心理疗法。调查发现,现在大约41%的心理咨询师在实践中采用折衷心理疗法。
一、为什么采用折衷心理疗法
人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内部而言,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行为、情绪、生理、认知等问题。从外部而言,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任何一个人的心理问题通常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这些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现在存在很多种心理疗法,一方面来看,存在的即合理的,(这句话用在这里是很合适的),尤其是那存在了几十年的流派,自然有其过人之处,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其在某些方面是有效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吸收的宝藏。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流派往往注重心理问题系统的某一种或某几种因素,而对其他因素考虑较少。因而某种疗法也往往局限在某些方面比较有效;包括四大流派都是针对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因素比较擅长,而对其他的涉猎不多或没有研究。
所以试图用一种心理疗法解决所有问题,就可能成了吹嘘自己能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斯金纳就是这样,他的行为主义本来是很有价值的,后来他试图用行为疗法解决一切问题,声望就江湖日下了,成了一个笑话.
二、心理问题系统。
1、 认知和行为的关系
认知与情绪的关系在合理情绪疗法中表述比较清楚了,认知对行为的作用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一般来用强化的方法改变行为,但很多问题行为需要通过改变认知来完成。如不能自如地当众说话;做事比较急;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对孩子打骂等。当然,行为也对认知有作用,所谓"体悟","体验",就是通过行为来改变认知。如孩子的教育中就强调他通过一些实践的体验来形成自信。
2、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也很重要。高兴的时候想到的都是乐观的方面,悲伤的时候想到的都是是悲观的事。大家自己去验证,为什么抑郁症难以解决与此很有关系,抑郁的状态下,情绪低落,此时最容易想到那些负面的东西,这些东西最敏感,想到时也最有冲击力。而此时你想乐观的事情,却几乎没有反应,几乎麻木。所以此时形成恶性循环。
理论依据:
情绪的一致性处理:那些与一个人目前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容更容易被发现注意和深加工,联系更为细致.
(<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340页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3、情绪影响行为
情绪对行为影响也重要,一时冲动,甚至杀人,就是情绪的作用。发火,摔东西,也是情绪的驱动。
4、情绪与生理
情绪也有是生理的基础,多巴胺等物质影响着人的情绪。所以药物也是有作用的,它直接影响多巴胺等。而肌肉的紧张、身体的状态也会影响情绪。
5、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它包括与他人的关系,现实的问题等。我写过一个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焦虑的案例,用的是认知行为疗法为主的折衷疗法,其中我写到通过改善人际关系而使焦虑逐渐减轻。另外一个咨询师看了说这是个败笔,因为这不是心理学的视角,就好像必须通过改变认知,挖掘潜意识才是心理学的视角。其实这也很重要,人本主义其实就是给来访者一个支持的环境、关系。对孩子的教育、改变,一个好的亲子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实疗法也非常重视现实因素,它依赖人的理智和逻辑能力,以问题为中心,以现实合理的途径求得问题的解决。
6、习惯
习惯是一个具备认知、情绪、生理、行为各方面特征的东西。包括强迫症,习惯的力量就较大,不是有意为之。如强迫性怀疑,习惯性地想到某个问题,习惯性地有种驱动力推动自己去考虑它,也习惯性地去怀疑了。
7、交互作用
心理问题中有个现象:恶性循环,非常普遍。抑郁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情绪---认知-----情绪;差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因神经症而焦虑进一步加深神经症也是如此,也就是森田所说的“精神交互作用”。(森田疗法就是打破此类恶性循环的一个方法).这就是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三、理解每个人心理问题系统,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尽管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原理是相同的,但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具体分析来访者的情况,搞清他的问题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这就是我常说的,拿起理解的武器)再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所以,就需要对各个流派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1、破除恶性循环
(1)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其实不仅是对待神经症,对待一切心理问题,都应当首先减轻来访者因为有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压力.
采用森田疗法是常用的方法,此外,不要动不动就扣上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的帽子。我实际采用的一个说法就是:人人都会在某个时期有心理问题,减轻焦虑。
(2)直接缓解情绪
因为情绪会对情绪有影响,大大影响认知疗法的效果。所以直接作用于情绪是必要的。在情绪不佳的时候,首先采用分散注意力、体育运动的方法。
2、 来访者中心疗法
这几乎是每个咨询师都在采用的一种“态度”。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家长采用“来访者中心疗法”是很好的,对孩子积极关注,并把个体引向产生温暖、喜欢、被尊重和被接受的感觉;去除价值的条件化,把孩子从防御中解放出来。
3、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强化看似简单,但其实在某些情况下作用非常强大。尤其在在组织当中以及孩子的改变中起到了几乎神奇的作用。
4、 认知疗法
不但用于情绪的改变。要想更有效地改变行为、性格,认知疗法都是重要的。注意自动化思维及核心思维。我觉得这有时需要人生智慧的深厚积累,否则无法让人信服。这里需要助人自助,即把方法教给来访者,让他学会自己说服自己。但认知疗法对于小孩子的效果较差。
其实道家、禅宗等认知疗法,其核心就是认知。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能一本书,一部电影也会起到改变认知的作用,从而改变心理问题。
5、 精神分析
我这方面实践经验较少,但是世界最牛心理学家之一的艾里斯说过:精神分析只是告诉你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问题。但知道了原因,并不知道如何去解决。所以,作用有限。但这个疗法在国内应用还比较多,可能比较容易操作,这也说明了国内与美国的差距。
6、现实疗法
现实疗法:格拉塞说,"我们不能够命令自己感到好受些,但我们总能够命令自己做得更好些,而做得更好些会使我们感到好受些。"现实治疗者坚持把焦点集中在当前行为上。履行行为计划。
换一种说法,环境中总是存在社会评价、社会期望、奖励和惩罚的力量,一个人要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必须依赖环境和他人,而他能控制的是他自己的行为,他能够决定自己做或不做、怎样做某些事情,使自己的行为既符合自己的需耍,同时又不剥夺他人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的机会。这样的行为才是现实的,负责的行为。
7、完形疗法
完形治疗强调此时此刻,它认为留恋过去就是在逃避体验现在。完形治疗法的基本目标在于达到察觉的状态,以及经由察觉而获得更多的选择,及肩负更多的责任
九原则:
1)“生活在现在”。
2)“生活在这里”。。
3)“停止猜想,面向实际”。
4)“暂停思考,多去感受”。
5)“接受不愉快的情感”。
6)“不要先判断,先发表参考意见”。
7)“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权威”。
8)“我就是我”。
9)“对自己负责”。

一本可以给家庭带来幸福的书——《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
当当网亲子家教类新书榜第一名
当当网销售地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95813.html#me
天猫: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3.w4011-6765968826.114.JgZn4L&id=42262774133&rn=7710113470deb1526159218d480f1378&abbucket=9
亚马逊、京东、淘宝、文轩网及各大新华书店都有销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