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项羽的失败在于他压根没想夺天下
项羽为什么当了霸王之后,他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呢?因为项羽没有意识到要夺取天下。之前项羽分封诸侯王,目的仅仅是为了回到战国时代诸侯并立的局面,由他来做霸主。而他做霸主也仅仅是为了守住属于自己西楚的地盘而已,其他诸侯王是死是活,只要没有威胁到西楚的国土以外范围,一般不去管。所以当刘邦灭了章邯,坐领关中,项羽听了张良一面之词,居然觉得没所谓,反正谁做关中王都不关他事,没有威胁到他西楚霸王的地位。反而将齐地的田荣视为心腹大患,因为齐地临近西楚,威胁到项羽的统治,而关中比较遥远。项羽在楚汉战争四年多,从来就没有将夺取天下视为人生追求,他打刘邦一来是为了报彭城被夺之恨,其次是因为刘邦的扩张威胁到自己,而不是为了和刘邦争天下。
项羽的志向是做个万人敌,也就是当大将。项羽一生最引以自豪的,也是他的军事才能。什么“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就是自诩自己打仗如何如何了得。至于如何治国、如何管理百姓,他压根就不会想。引用曹彰的一句话便是“好为将”。或者说,他的追求是做一个会打仗的霸主。项羽是读过一些兵书,但可能未读全,或者某些行军用兵之道,项羽根本没心去读。项羽用兵之法,不外乎就是“置诸死地而后生”“狭路相逢勇者胜”“突击敌军,杀他个措手不及”这几招,至于什么游击战、伏击战、守城战、诱敌深入之类,他根本就不屑于用。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有进无退”。虽然项羽只会这种直来直去的打法,但也足够使很多对手闻风丧胆,无法抵挡。除了韩信,没有谁在战场上胜过项羽。由于项羽的作战方式是这样,所以他在那里建都也只会用这种作战方式。关中有没有天险,对他来说是没用的。项羽都关中,最大的好处是很大程度制约刘邦发展,但却有可能造成田荣得势。项羽都彭城则反之。总之项羽不管定都在哪,他也不可能阻止诸侯纷争的态势。只要他的都城附近有什么风吹草动,他第一时间便是带兵出城去平乱、捍卫领土,绝不呆在城中守候敌人来打。
项羽未当霸王前,他的人生目标就是灭秦、复国,没有后顾之忧,勇往直前,为摧毁秦军有生力量而战斗。然而,当他成为霸王,有了固定的地盘之后,他的目标只为了保卫国土,跟他这种“有进无退”的风格不符,从而导致他的悲剧命运。我们看刘邦,他的版图在灭秦以后,不断地扩大,而项羽的版图却没有多大改变,得到荥阳又失了荥阳,到了“楚河汉界”,天下发生巨大变化,他的版图却依然还是那么大。可是当韩信盘踞在齐地,刘邦占领成皋,他就感到害怕,这是因为两股力量在他版图外面耀武扬威,威胁到自己。项羽有了彭城这个后顾之忧,一旦彭城告急,他就放弃面前的敌人,回救彭城,因此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总是说项羽战略失误,导致他陷于被动、被包围,其实就是因为项羽无心于取天下,只醉心于保国土的这种目标,才导致他为人所制。如果他有心取天下,就该像刘邦那样,去开辟其他战场。项羽的战斗地点几乎都是敌人帮他选,韩信装了个坑,让他闯进垓下,他就义无反顾地闯进去了。我们看刘邦,刘邦为了夺天下,派韩信北上,尽扫北方诸侯,又想方设法策反了淮南的英布,足见取天下之雄心壮志。而项羽不是这样,一旦离开彭城太远了,他就停止了脚步。刘邦两次在荥阳被项羽打败,遁回关中,项羽就放弃追击了,为什么放弃?他就是要夺荥阳以固西楚之地,既然任务完成,那就不必再追了,反正关中是刘邦的,我打过去总说不过去(项羽可能这样想)。压根没有把消灭刘邦放在心上(或者说是主要目标,他的主要目标是保家卫国)。这也是当时其他诸侯王的心思,就是想保住自家一亩三分地。尽管项羽多次把刘邦打成重伤,可是缺少了争夺天下的理想,只会守地盘而当霸主,才让心怀天下的刘邦将这些但求自保的诸侯王尽数扫除。楚汉战争时,也只有刘邦是想一统天下的。其他什么彭越、英布都只想守住自己的地盘或者扩张一点,得到更多利益,仅此而已。也正因为如此,项羽需要英布时,英布死活也不来(他来了就不能守地盘了)。而后来刘邦要一举灭掉项羽时,要给予土地才请得动韩信他们。
因此,项羽之所以失天下,恰恰是因为他不想得天下所致。
提示:新浪微博,我已在那安家:喜欢《★月光爱人★》就去微博里关注我吧!
回帖是美德,喜欢就要顶哦http://bbs.niugoo.com/images/smilies/wangwang/40.gif
严正声明:本文由月光爱人新浪博客发表,媒体转载须经本人同意并注明出处,谢谢合作,违者必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