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秋雨《山居笔记》之感悟
余秋雨先生近年来颇多争议,这是文章之外的,小月不甚了了,但是小月很喜欢他的文字,其文史哲方面给人的感受以及话剧般的文章架构,皆是一时之选。小月所读书籍中,唯有他的文字被小月“批注”过,感受也是最深的。(批注:在书上到处记录一些闲言碎语……)
小月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后有十点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1、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小月认为某些艺术是某些人折腾出来的,当然也就无所谓对与错,只是看从众的人多不多,像什么“恶搞历史”“恶搞伟人”“恶搞前卫”,等都是个人标榜的“艺术”
2、可爱、高贵、魅力之类往往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也构不成自我卫护力,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它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
的确,可爱、高贵、魅力之类是不能成为号召力,但是繁衍他们的正义、勇气、文明,却是社会的主流,因为这些都是对社会对人类的热爱,也是对自身的热爱,所以他们显得可爱、高贵而有魅力,所以他们主导社会。他们是主导社会才显示这些的,而不是由这些主导社会的。邪恶、低贱、粗暴在某一时刻是可以战胜许多事物,他们也是无处不在,他们也是必然存在的。但他们都是在暗处,是潜伏者,不能占领主流,而且,一旦遇到真正的强大的正义、勇气、文明,他们一定会溃败,因为还有着正义可以用邪恶手段对付邪恶,勇气可以委婉低贱对付低贱,文明可以用更粗暴的方式对付粗暴。
3、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在小月看来,有时候(注意是有时候呀),优美的诗文,其实是一种无病呻吟,一种故作的凄苦和忧愁,比如我,那些或慷慨激昂或哀愁忧思的字体都是在很冷漠很淡然很无聊很没有方向目的的时候写下的。
4、“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
事实啊事实,有时候无奈就是这样来的,好比如一个人怎么样也摆脱不了自身的影子一样,恰恰要命的是这影子原本不是你本身的,只是外界事物影响的产物,但它却确确是成了你本身的。除非你生活在一个绝对黑暗的地方或绝对光明的地方,你才能摆脱这些影子,事实是这些绝对的地方几乎就没有。
5、一段树木靠着瘿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
也不尽然,如果这树木的瘿瘤会使人得肿瘤,如果这石头的晕纹会使人头晕,那还会有人喜欢它们吗?不会,所以说,它们是美丽的,是值得赞扬的,因为它们用本身的缺点给了人另一种感观的享受。当瑕疵成了美丽的现象时,它就不再是瑕疵了,而是讨人喜欢的事物了。当然,除了他们美丽的瑕疵外,它们本身可能还有对外的价值的。
6、成熟于一切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说得太好了,成熟并不一定都需要灾难,但在经历灾难后,你还没有成熟,那你只能被灾难掉;在经历着穷乡僻壤时,你还没有成熟,那你只能永远呆在穷乡僻壤;在身边没人时,如果你成熟不了起来,那么你永远都不会有人在身边的了。
7、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无话可说,因为这说得很有道理,很正确!
8、列车上的学生们横七竖八的睡着了,睡梦中还残留着轰逐一切的激动,他们不知道,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长时间的容纳一群不做建树的否定者,一群不再读书的读书人,一群不要老师的伪学生。当他们终于醒来的时候,一切都已太晚了,列车开出去太远了,最终被轰逐的竟然就是这帮横七竖八地睡着的年轻人.
现在回想那个时代,甚觉荒唐,一切那么不可理喻。那个时代的受害者,这个时代的幸运儿,这中间有多少可以划等号?小月看到更多的是沉默的迷惘。小月怕看见那种眼神,一种深深的无奈与苍凉。这样的历史不该重演,可小月分明看到了别样的影子。那些叼着小卷哼着小调亦或随时提刀弄棍的学生们,何尝不是在轰逐着什么,那么,他们也必然被轰逐,是谁造就了他们,谁又能拯救他们呢?
9、为什么没有一种官学能像岳麓书院那样天长地久呢?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宏文馆、崇文馆、国子学等等都是官学,但政府对这些官学投注了太多政治功利要求,控制又严,而政府控制一严又必然导致繁琐哲学和形式主义成风,教育多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作为一项独立事业的自身品格却失落了。说是教育,却着利于实利,着意于空名,着眼于官场,这便是中国历代官学的通病,也是无数有关重视教育的慷慨表态最终都落实得不是地方的原因。
记得80年代我们唱着学校是座“象牙塔”,那时单纯得只想做个老师,也和孩子们学习游戏,至于有无成绩,自有人评说,哪知道现在如此的厌倦,厌倦着论文,厌倦着职称,厌倦着种种考核,厌倦功利,身上的绳索越来越多,学校不再是象牙塔,老师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灵魂。也是啊,现在不都讲究接轨吗?不接轨,很多东西也许就无法运行,也无法生存了!
10、岳麓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
此句有些唐突,喜欢的只是“山长”二字,跃入眼帘的一瞬,就觉一股清新扑面而来,山之灵秀山之清朗山之温润全盈握于心,那是一种潇然。想想,堂堂岳麓书院管理者称作“山长”,这是文化与自然的结合,是耕夫与学者的结合,是风雅与凡俗的结合,而这些结合又那么和谐的沁人心脾,我们所渴望的净土不就是那样的吗?
提示:新浪微博,我已在那安家:喜欢《★月光爱人★》就去微博里关注我吧!
回帖是美德,喜欢就要顶哦http://bbs.niugoo.com/images/smilies/wangwang/40.gif
严正声明:本文由月光爱人新浪博客发表,媒体转载须经本人同意并注明出处,谢谢合作,违者必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