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拙政园是不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
拙政园等于大观园吗?这似乎是一个很大的命题。
拙政园和大观园,一个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园林瑰宝,一个是存在于曹雪芹笔下的文学奇葩,其对世人的影响都一样的源远流长。事实上,曹雪芹所以得以写成《红楼梦》这一部传世巨著,恐怕也与拙政园有着不解的历史渊源。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因仕途失意,乃弃官还乡,在苏州原大弘寺旧址拓建成园,园名“拙政”,距今正好五百年整。初建时的拙政园,规模约是现在的三倍。经王献臣几十年苦心孤诣的经营,拙政园“广袤二百余亩,茂林曲池,胜甲吴下”。可惜在王献臣死后,其子在豪赌中,一夜工夫竟将一个如锦似绣的拙政园输了出去,此后的拙政园四分五裂,多易其主。现在的拙政园面积,已由最初的两百亩减少到如今的七十亩了。
据史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出任苏州织造,织造衙门设在葑门,曹寅便购下拙政园的一部分供家眷居住。曹寅升迁江宁织造时,推荐妻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园内达二三十年之久。曹雪芹的母亲怀孕后途经苏州,在李煦家生下了曹雪芹。少年时的曹雪芹常随家人到苏州小住,拙政园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也深深的根植于曹雪芹的脑海里,并被他移到了红楼梦的大观园里,由此演绎了一段不朽的篇章。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番“拙政园里觅红楼”的意境吧。
入得园来,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巨大的山峰,状如云朵,岿然兀立。这座石峰名叫“缀云”,就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西侧形状怪异的湖石名叫“联壁”,两石中间夹着碎石子铺就的羊肠小道。这种“开门见山”的传统造园手法,被称做“碍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而《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也有相似情景。书中写到贾政带着宝玉和一班清客去游大观园,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幛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
。而曹雪芹在描写大观园时也写道:“只见佳木葱茏,奇花灿漫,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这难道不是游人跨入拙政园内的同感吗?
此为缀云峰,由太湖石堆砌而成。其实拙政园最初的大门位于中部,一进大门也有一座类似的假山。

缀云峰
吴门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能诗会文善画,饱览过名山大川,应拙政园园主王献臣之邀参与造园并为拙政园作记。文征明在《王氏拙政园记》中写道:“簧竹阴翳,榆槐蔽亏,有亭翼然而临水者,槐雨亭也。”而《红楼梦》十七回里写道: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到亭内坐了,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说:“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取翼然’罢。”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为称。”该亭最终依了贾宝玉取的“沁芳”之名。两处“翼然”,恐怕不仅仅是巧合吧。
《红楼梦》里贾政领着诸人在大观园里“一面说一面走,忽见清山斜阳。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数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一望无际。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虽系人力穿凿,却入目动心,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而拙政园名就系取自晋代潘岳《闲居赋》中“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春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因此,拙政园建有“秫香馆”,因地近北园,原来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这和大观园中的“稻香村”岂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更为巧合的是就在“秫香馆”的旁边,就有一座“天泉亭”,亭内有一口元代古井,古往今来也不知浇灌了园内的多少稻谷啊!
从中园的“荷风四面亭”经“柳阴路曲”廊,转北即至“藕香榭”(又名“见山楼”)藕香榭建在池中,楼上三间,四周配以合窗;楼下前后有落地长窗,两侧为月洞门;左右有回廊,北临水流,有曲桥相通彼岸。到了夏天,四周一片“莲叶何田田”的景致。而《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描写湘云请贾母等赏桂花,贾母带了王夫人、凤姐、薛姨妈等进园来,凤姐因为“山坡下两棵桂花开的又好,河里的水有碧清”而将宴席安排在了藕香榭。书中写道:“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回廊,也是跨水接峰,后面又有曲折桥”。两处不仅名字一字不差,就连建筑风格也是惊人的相似,这不能不被称为“奇迹”吧。
荷风四面亭。亭有一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与大观园里的“沁芳亭”的对联“绕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脉香”隐约有点类似。
荷风四面亭
藕香榭(又名“见山楼”,太平天国时期是忠王李秀成办公的地方。)
拙政园内的留听阁,是体型轻巧两面临池的单层阁,四周开窗,内为船厅式,阁内有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的“松、竹、梅、雀”飞罩,其构思之巧妙,雕刻之精美,令人称奇。因此处临荷池,故借唐代诗人李商隐“秋阴不散霞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而给阁命名。《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会”中写道:贾母在大观园宴请刘姥姥,一行人到了荇叶渚,那姑苏选来的几个驾娘撑船载着大家在水上游玩。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别叫拔去了。”宝黛之情由此可见一斑了。

留听阁
留听阁旁的卅六鸳鸯馆的水面上嬉戏着成双的鸳鸯,这不禁想起了《红楼梦》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里写道:“明日是端阳节,那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都放了学,进园来各处玩耍。可巧小生宝官、正旦玉官两个女孩子,正在怡红院和袭人玩笑,被雨阻住,大家堵了沟,把水积在院内,拿些绿头鸭、彩鸳鸯,捉的捉,赶的赶,缝了翅膀,放在院内玩耍”,好一幅热闹的画面。

卅六鸳鸯馆
卅六鸳鸯馆,水面一隅养着成双成对的鸳鸯(不过照片上好像看不太清楚)。
蕉影花窗,好像一直是古典园林不可或缺的元素,这在大观园里也比比皆是。
蕉影花窗
曲折的长廊
拙政园里觅红楼,坐在拙政园一隅冥想: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那些幽深曲折的回廊,繁华时,小姐公子在这驻足赏景;仆役奴婢从这长廊里穿梭往来;荒凉时,又有多少人在此掬下一把辛酸的泪水。正如《红楼梦》中描写的悲欢离合的人生,不也在书里书外一幕幕的上演着吗?
曲折的长廊,就像水波一样流淌。
最让人觉得巧合的是这一座小桥,当时越剧《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这一场景,就是在这拍摄的。
苏州的拙政园究竟是不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恐怕红学专家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看着书中大观园的一景一物,小月又觉得处处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许,总觉得心里所想的大观园,就应该是百看不厌拙政园的样子吧。
回帖是美德,喜欢就要顶哦http://bbs.niugoo.com/images/smilies/wangwang/40.gif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