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坡13】东坡说张良是个愣头青弱女子

(2010-07-22 08:51:20)
标签:

原创

王伟

在河之北

历史

文化

东坡

杂谈

分类: 千古一东坡

http://s7/middle/5a78a7c6g8bddd64c5f16&690

对历史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爱、憎恶,这无可厚非。但客观全面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这样才有助于后人从中汲取正面经验,总结反面教训,少走弯路,这正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张良、萧何、韩信被后世并称为“汉初三杰”,他们对汉王朝建立立有不世之功。张良谋划战略于军帐之中,手不执刃却能于无形中战胜敌人。之所以能够这样,张良靠的不是名声和勇武,靠的是他处理事情时事无论巨细,一概认真对待,追求细节,“成败决定于细节”是也。汉高祖刘邦评价张良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司马迁对张良评价为:“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血气方刚的愣头青

后人看到的张良几乎是一个完美无缺万人形象的化身。细观史册,却不是这么回事。

据《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张良先世为战国时韩国贵族,他的祖父、父亲曾相韩五代。秦灭韩后,张良一家三百余口被杀,张良怀着反秦复韩的雄心,悉散家财,访求刺客。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在秦始皇出巡至博浪沙时,张良结交刺客椎击秦始皇,结果误中副车,秦始皇大难不死,“令天下大索十日”。张良不得不隐姓埋名,逃匿于下邳,躲避风声。张良之所以能够从容逃脱,得益于他的相貌。秦始皇和他的卫兵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胆敢前来行刺他的勇士,居然“状貌如妇人好女”。

对这段史实,东坡先生在《留侯论》表达了他对张良的很大看法:在秦国统一天下最强盛的时候,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人在世,也不可能有作为。一个政权在强盛顶峰时,它的锐利锋芒是不可触犯的。但张良却忍不住心头怒火,想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打死秦始皇来达到目的,这是幼稚冒险不切实际的。张良做出了荆轲、聂政那样行刺的下策,行刺失败后,虽然得以死里逃生,实在是走到了死亡的边缘,真是太危险了。他完全是侥幸才得以不死,这真是一个义气方刚愣头青之所为。拥有万贯家财的富家子弟,他们身体宝贵,绝不肯死在盗贼之手,因为死在盗贼之手是不值得的。张良忘记了这一点。

 

隐忍方能成正果

躲避风头的张良一天在沂水圯桥遇见一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面前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颇指使气地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不满,下桥把老翁的鞋捡上来。老翁又翘起脚傲慢地说:“给我穿上。”张良心中非常惊奇,想到老翁这样羞辱自己,恨不能揍他一顿。可张良已经历尽了人间磨难,还是强忍怒火,好事做到底吧,于是,跪在老翁面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把鞋穿上。老翁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老翁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

不能忍,粘火就着,暴虎冯河,终不能成大器;能隐忍,树大志,有大智,则功业成矣。因为张良行刺秦始皇所表现出来的血气方刚隐忍不够,老翁深为张良感到担忧。所以,老翁让张良做仆人、侍妾所做的事情,用傲慢无理的行为重重刺激他,挫败张良的刚强锐利之气,以考验他的忍耐之心,磨练他“大勇能忍”的性格,使他能够忍受住小的愤怒而去完成远大的计划,完成伟大的事业。

反复磨练张良的性子后,老翁送给张良一本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遂去不见。张良打开一看,乃《太公兵法》,这《太公兵法》乃姜子牙的兵书。张良日夜研习兵书,终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为开创大汉基业立下厥功。

东坡在《留侯论》开篇对功成名就的张良进行了赞誉:“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千秋功业成于身

张良与刘邦留城相遇后,受到刘邦的器重,成了刘邦的主心骨。

在楚汉战争期间,张良给刘邦献出了一连串奇计,辅佐刘邦击溃各路武装,使刘邦最终一统天下,建立起绵延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

“入咸阳先得民心,这是张良立下的首功;

“鸿门宴谏主安民斗智,助刘邦得以脱险;

“火烧栈道,麻痹项羽,扩充实力,为后来暗渡陈仓打下伏笔;

“重用黥布、彭越、韩信,取得关键战役胜利;

“封韩信以名换实,集结四方诸侯兵围垓下,奠定大汉基业;

“保太子稳固朝野使汉室得以稳定传承。

“…………”

刘邦感激中评价张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后世也因此称张良为“帝王之师”。

 

明哲保身,全身而退

刘邦当上西汉皇帝后,张良不受刘邦“自择齐三万户”的封赏,只取留城万户,功成身退。据《史记》载,“汉元年正月,封功臣。良末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张良不仅善于为主人出谋献计,也善于为自己规划生涯。

在功成名就之际,张良为什么只选择当了一个留县县令,甘做一个留侯,这是张良知道自己建立的功勋极易引起功高震主,到那时则会落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二则他本是韩国贵族,若是刘邦怀疑他举起复兴韩国的大旗,那他的处境则更为危矣;三是张良遵循“将在前,相在后,士在侧”,一直把自己放在“在侧”的位置,始终没有给刘邦留下“篡逆”的嫌疑。四是张良选择的留县不是什么大地方,不很惹人注意,最关键的是那里是他和刘邦初识的地方,提醒刘邦不要忘了旧情。综上,张良明哲保身因而能全身而退,没有因功高盖主而招致杀身之祸。“谋进万难之前,身退功成之后”,也是对张良的另一个侧面写照。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写诗赞张良道:

“汉业存亡俯仰中,

留侯于此每从容。

固陵始义韩彭地,

复道方图雍齿封。”

张良真是一个很透彻、很清醒、很睿智的智者,对得住后世对他的赞誉。

 

张良长得什么样

张良究竟长得什么样?这是人们很想知道的。

东坡在《留侯论》上说:总以为像子房这样的英雄人物不是身材高大魁梧奇伟,至少也是诸葛孔明那样道骨仙风羽扇纶巾是耶,太史公司马迁就是这样揣测的。可是,子房的身材、相貌就像一个女人一样,同他的志向、气概并不相称。这真是人不可貌相,这也正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的特别之处啊!(王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