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居庸关长城
雪过天晴,今天北京最高气温6度,而京城北面的居庸关长城地区气温也就零度左右。
今儿,我们五位发小老同学不到八点半(景区八点半开门)就来到了居庸关长城景区游览。
距北京市60千米,距八达岭长城20公里,地形险要,是长城重要的关隘。2013年2月居庸关景区泮宫牌坊处的两个汉白玉的柱头兽被盗走,2013年5月赵某等四人因涉嫌盗窃罪,已被批准逮捕。
居庸关长城建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间,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远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居庸关是从北面进入北京的门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居庸关的中心还保存着一个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台“云台”。在元朝时,台上建有三座石塔,于元末明初被毁。三塔被毁后,在此台上又建一院“泰安寺”,此寺于清康熙年间被火焚毁,只剩下这个基座——云台。云台的券门内,石壁上雕刻有四大天王像,姿态传神;还刻有梵文、藏文、蒙文、维吾尔文、西夏文、汉文六种文字组成的佛经。
关城呈圆周封闭形,长4142米,团状长城内既有供学习的泮宫和叠翠书院,也有商贾行走的买卖街;不仅有专供参拜的城隍庙,而且有特为迎驾的行宫。
现存的居庸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
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逐渐荒废。1992年昌平县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为保护文物,对关城建筑进行了全面修复,再现了昔日的雄姿。

五个同学一辆车,三男二女,最佳游玩儿搭配组合。

早8:10分,我们来到了居庸关长城景区门口,没开门等一会儿。

北京昨天的一场小雪,让古老的长城银装素裹,十分美丽。

居庸关在距北京市区50余公里外的昌平县境内。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后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关。汉代沿称,此后各代仍称居庸关口这里山峦间花木郁茂葱茏,仿如碧波翠浪,故有“居庸叠翠”之称。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居庸关长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要扼控此口,时称“居庸塞”。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



长城上积雪未化,今儿是拍照的好时机。



京藏高速(G6)












































居庸关云台,又称“云台石阁”,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北的居庸关关城内,是元代过街塔的基座,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至正五年(1345年)落成。 占地面积471平方米。
居庸关云台是一座下大上小的汉白玉石台座,呈长方形,台顶四周为雕花石栏及排水龙头,台子正中南北方向辟有一形状如半个八角形的卷洞。 居庸关云台券门内外的浮雕和装饰均为藏式风格。 居庸关云台为研究民族关系史、佛教史、建筑史、艺术史等提供第一手材料, 保存下来的西夏文和八思巴文石刻文字对破译古代文字,以及研究西夏、蒙古历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游览结束后,我们来到了昌平的“好伦哥”吃自助餐。

周六和水杉队刚来过这里吃饭,只间隔一天我又来此地光顾,也是缘分。

同学们吃的都很满意,谢谢啦,好伦哥!

感谢老同学们的一路陪伴,今儿玩儿的非常开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