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大雁塔、陕西博物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今天是10月11日,我们到达西安的第三天。
按照旅行社行程安排,今天我们将游览西安的大雁塔、陕西博物馆和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没有事先约定,我同学亲哥俩在古城西安不期而遇。


这位兄弟小时候的模样我印象很深



老弟见面就问我:“那篇博文是你写的吧?”


按照行程安排,今天第一个景点应该是“大雁塔南北广场”,已经距离大雁塔近在咫尺,我们岂能错过这个机会,况且导游因为我们未参加几个自费项目而闹情绪,我们几个小伙伴快步如飞向大雁塔跑去。






清晨锻炼的西安市民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同学们在大雁塔里参观留影




站在大雁塔上,眺望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西安古城





大雁塔内展出的文物








第二站,参观陕西博物馆我们费尽了周折。免费门票需网上预订,用身份证都不行,要电子预约登记才能售票。
同学们一通紧忙活总算成功得到了门票。如此繁琐复杂的操作程序,真害苦了我们这帮老头老太,北京“国博”也没有这样麻烦!
同学们义愤填膺地说:看见博物馆长打他两巴掌才解心头怒气。


第三站,游览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这个地方我没来过,非常值得一看。


大明宫是唐帝国最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唐朝的国家象征,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毁于唐末,面积3.2平方公里。
大明宫遗址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确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遗址保护工程,是丝绸之路整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使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成为带动西安率先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的城市增长极,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傍晚,我们游览西安北院门小吃一条街,品尝陕西特色小吃。

北院门是古都西安的一条旅游休闲步行街,位于西大街东段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西华门大街,长560米,宽15米,为明清建筑风格。
北院门为南北向街道,南有明代建筑的鼓楼(元代称敬时楼),西侧有明清"榜眼古民居",北端为石牌坊。街道两边遍布特色小吃摊点、饭店和各色商铺。其中有不少是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明清建筑群,北院门,古香古色的牌坊,颇有气势。(资料来自百度)
老刘家BiángBiáng面,这两个字叫啥?字典里没有。


查百度得知:
Biángbiáng面(汉语拼音:Biángbiáng
miàn,biang字是一个合字,无法输入电脑,常被代替写为BiángBiáng面、biángbiang面或奤奤面、彪彪面)是陕西关中地区的汉族传统风味面食,因为制作过程中有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
制作时用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手工拉成长宽厚的面条,用酱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调入面汤,捞入面条,淋上烧热的植物油即成。
北院门小吃一条街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我们登上西安鼓楼游览。
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早建4年。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和钟楼相距仅200米,互相对应。
主持修建鼓楼的人是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据说是在微雨朦胧之中为鼓楼工程奠基的。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四年(1740年)曾先后两次重修。据乾隆五年(1741年)《重修西安鼓楼记》载,上年陕西小麦丰收,“陇有赢粮,亩有遗秉,民不俟命”,出现了“男娶女归,礼兴讼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盛世修史,丰年盖楼”,重整鼓楼。长安县令王瑞具体负责修缮事宜。(资料来自百度)
今天我们玩儿的景点较多,大家感觉有点累,很想赶快返回酒店休息,谁知一场意想不到的难题在等着我们。

我们到酒店后发现房门打不开了,询问前台才得知我们的房间已经被封闭,原因是北京旅游团未将团费打给西安地方旅游团,被逼无奈酒店给我们停了房间。
深秋季节,夜晚已有了一丝寒意,不让进房间,我们只好围坐在酒店前厅里休息。最后经过多方投诉,我们还打了110、12345等热线电话,终于得到了较圆满的解决......(后面的故事还很曲折复杂,就不一一细说了) 

好事多磨,这也是人生中的一次非凡经历,可叹!可笑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