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游】105.游后海

标签:
后海汇通祠郭守敬 |
分类: 战友情 |
乾隆二十六年御制汇通祠诗:“一座湖亭倚大堤,两边水自别高低。片时济胜浮烟舫,春树人家望转迷。”“烟中遥见庙垣红,瞬息灵祠抵汇通。雨意溟蒙犹未止,出郊即看麦苗芃。”
祠坐北朝南。山门一间,歇山调大脊筒瓦顶,石券门,棋盘大门两扇。前殿三间,硬山调大脊,筒瓦顶,配房东西各三间,硬山调瓦顶。后楼面阔三间,二层楼前出轩,硬山调大脊,筒瓦顶,出轩部分为悬山箍头脊四檩卷棚,配殿东西各三间,硬山调大脊筒瓦顶,匾曰“潮音普觉”,“功兼利济”。
祠内有巨石一块,纹如鸡狮,称鸡狮石,鸡左向右走式,狮右向下伏式,《燕都杂咏》这样描述:“鲜彩临风展异姿,摇光耀日具威仪。陨星天使成良构,不数当年断罄奇。”附近有水关,石螭在南岸。石雕镇水兽是雕在石板上的一头爬行四脚怪兽。长约1.90米。
汇通祠已于修建地铁时全部拆除,以上为拆除前原制。现已重建,但水关及石螭已无原貌。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
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 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也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望远镜命名 为“郭守敬天文望远镜”。












(以上讲解来自百度)
前一篇:【水杉户外】178.王平看冰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