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学农又学军

入伍之前与老师合影留念

入伍之前与好朋友合影留念

复员后与张老师聚会

三位中学同班同学、战友,回海南老部队游玩。
也可能是我们当兵走得早,中学两年多,我没记得学什么文化知识,反而当年那些学工、学农、学军活动我倒是记忆犹新。

学工劳动我们是在北京东郊的印刷二厂。这个厂子不是很大,当年主要是印制一些政治类刊物和中小学用的课本书,比较适合我们中学生劳动锻炼。除此之外,我们班有两位同学在这个厂子的宿舍居住,劳动之余可以到他们家里去玩儿,因此,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去。具体参加学工劳动的场面记忆已经模糊了,我们到这两位同学家里去玩儿的情景反倒是记得很清楚。

杨建京同学的父亲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北京印刷二厂的保卫科长,他家住在印刷二厂宿舍院后面那排房子里,每次到他家里去玩儿,他母亲都会热情地招待我们同学。
周朝贵的父亲是位技术工人,厂子的技术尖子,在印刷二厂很有名气,他母亲有病,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年龄很小的他就学会了做饭、买东西等家务活儿,早早的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儿,一次劳动完毕,我们正在印刷二厂大院里玩儿,不知道什么原因和他们同宿舍的69届同学“茬儿”起来了,好个同学高二群,一个大嘴巴打在人家脸上抽的山响,这件事儿近五十年了,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学农劳动,我们去的是朝阳区十八里店公社老君堂村收麦子,记得到达的当天几位淘气同学就和人家村里的孩子打了起来......我们班男生住在村里小学校的教室里,睡地铺。这个学校旁边儿是一条小河,河里碧波荡漾,岸边全都是绿绿的芦苇,夜里蛙声一片,周边景色很美。记得一天夜里熄灯后,不知道是哪位同学带的头,拿起了鞋子就到处扔了起来,顷刻之间教室里就乱了套,鞋子满天飞。

我们吃饭是在村西头的一个大院儿里,每天排队领饭。
地里收麦子只是象征性的干点,人家老乡也没指望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孩子干多少活儿。而在地里捉蚂蚱,河里钓青蛙的场景我还记忆犹新,让我们享受到了农村孩子的快乐。

从我们学校到老君堂村,算起来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我们是徒步走着去的,那是我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当时也没感觉怎么累。想起来真是有缘分,六年以后,我复员来到那边的一个工厂,经常“重走长征路
”,这条路我走过无数次......

至于说“学军”就真没有什么记忆了。只记得在学校门口西边,我们班排队走过步,晚上在学校操场练过队。

这算不算是“学军”呢?

还有一次去农村搞宣传活动(具体内容忘了),同学们住在老乡的家里,只记得老乡很热情......这个不应该算是学工学农之类吧?

那时候的中学生动手能力都很强,自己会做很多玩具,是不是和学工、学农有关系呢?我想起码让他们知道了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现在的孩子就不好说了......

想到啥就写点啥,学生时代是美好的,让我们一同回忆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