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北京日坛中学教学楼

现在的北京日坛中学

自从我们北京日坛中学70届七班同学聚会以后,我就想写一写我们中学的那些事儿,写一写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班,我们的同学,写一写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写一写那个特殊的年代。
北京日坛中学始建于1963年,1978年被市、区政府确定为重点中学,1988年被确定为首批学校内部体制改革试点校,1991年被命名为“全面育新人,办学有特色”示范校。
北京日坛中学的地里位置,在如今名声很大的朝阳区大北窑CBD核心区,在永安里十字路口的东北角,它东面紧邻人民日报宿舍,西面、南面与外交部宿舍相隔一条小马路,北面和原来的“豫王坟三小”相邻。
改建后的日坛中学我没有进去过,但原来的学校模样依然在我的记忆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京日坛中学,只有一座四层高的教学楼,坐落在学校的最南面,紧挨着教学楼的北墙下面是三、四张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那是我们当年一下课就蜂拥而至的地方,当时为了下课后能打上一会儿乒乓球,同学们在下课之前就把乒乓球拍拿在了手里,铃声一响,大家就如脱缰的的野马,快步如飞的跑向球台。
乒乓球台西边有两个双杠和一个单杠。当年我们70届九班玩儿双杠的学生很多,不乏涌现出了众多的运动高手,我小学同学杨宏斌就是他们的核心人物,长振、短振、挺腹起、后拉起......甚至在双杠上倒立,他们都能玩的很专业、很地道。
再往北面是两个篮球场。篮球场的北面是一个黄土地面的大足球场,虽然足球场地面是土质的,但球场面积是按标准足球场设计、建造的。当时学校的体育设施大约占了整个学校面积的五分之四左右,可见那个时候学生在学校里体育活动空间很大,身体素质比现在的学生要强很多。
部队复员后,我几次从日坛中学门口经过,看到如今学校院里高楼林立,足球场地早已被高高的楼房所占用,校内体育活动空间很小。难怪我国足球水平不断的退步,踢足球的人越来越少,中学里没有一个像样的足球场地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当年日坛中学只是北京市区一个极为普通的学校,在没进入那儿上学之前,我对它总有一种神秘和向往的感觉。
我们家邻居刘奇是日坛中学67届的学生,他学习很好,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班里的干部,他很喜欢踢足球,记得小学时我经常跟随他到日坛中学里去踢足球,因此结识了不少学校里足球踢得好的学生,知道了学校里足球圈里的一些事情。
“WG”之前,日坛中学有一个足球队(那时候中学都有自己的足球队),名字叫“流星队”,很有名,用这个名字的初衷可能是形容这个队速度比较快,如流星一般的快速推进,后来大家认为“流星”在空中有待不住,随时有掉下来的意思,不太吉利,后来名字就改了,具体叫什么名字我就不知道了。
“流星队”守大门的一个学生外号叫“高跷子”,守大门很棒,出手快,抱球很紧,从来不漏球,还有一个68届的学生,大高个,皮肤很黑,名字好像叫“黑子”,那球踢得棒,在日坛中学足球圈里人人皆知。
我们70届的学生,在小学五年级期末赶上了“WG”,在家里呆了一年,六年级都没上,67年9月份就直接上了日坛中学,那时候的学生都是就近分配,学生均为附近机关、工厂的子弟。
那时候学校文化课很少,学工、学农、学军等等,这些事情占了整个教学计划的一多半。我在日坛中学实际上只呆了两年,69年12月份就当兵走了,学到的文化知识很少。
“WG”结束,恢复高考以后,日坛中学78年被评为区重点中学。当时在在朝阳区,除了“八十中学”是北京市重点中学之外,其次就数日坛中学和陈经纶中学了。记得那些年高考,我们单位在日坛中学上高中的孩子,有五、六个学生都考上了清华、北大,这在当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那时候,日坛中学的“物理课”在北京市中学里小有名气,不少报考高中的考生,都慕名前来报考我们学校。
据一位知情者透露,日坛中学的教学质量由强转衰,是源于那时候兴起的工厂“赞助”浪潮。
八十年代初北京东郊的焦化厂财大气粗,由于它生产的煤气供应北京市东部地区,包括各个驻华大使馆的所在地,为此焦化厂当时很牛,经济效益也相当的可观。不知道是从那一年起,北京焦化厂和日坛中学达成一项协议:焦化厂免费将日坛中学的所有教室门窗粉刷一遍(估计还有别的好处),而日坛中学将无条件的接受焦化厂领导的子弟进入该学校学习。由此以后大大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每年考入一类大学的人数就逐年减少了。(个人意见,不全面)
这些年,几次经过我曾经就读的北京日坛中学,门口有警卫站岗,外人是不许进入的,从校门口向学校里面张望,只见高楼林立,篮球场都铺有塑胶地面,看起来花花绿绿的很招眼,但我总感觉很困惑,早已找不到了当年的那种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