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九龙山
九龙山自然风景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自三家店水闸始,向西至匣石口后转而向南,与潭柘寺后山相接,为西山山脉百花山山梁的延伸末端。由于保护得力,植被恢复良好,物种多种样十分丰富。其阳坡为旱生灌草丛,阴坡自下而上依次是胡桃楸林、杂类灌丛和蒙古栎林,山脊是人工华北落叶松林。
九龙山属太行山脉,是燕山运动以来形成的典型向斜山峰。地貌受地质时期北京地壳不断抬升的影响,在隆起阶段和宁静阶段交互出现的地壳活动中,以及外力作用的配合下,形成了具有明显的层状地貌特征,表现为夷平面。九龙山的层状地貌为北京西山层状地貌发育的第三层,海拔在1000m左右。九龙山最高峰刺茅花坨海拔990.31m,山顶发育平坦。最为典型的是九龙庙,海拔775.2m,山顶发育大面积的平坦地面。往下至海拔300~400m处,其山顶平缓,表现为明显的台地地貌。但是,在海拔400~1000m之间,则山体陡峭,绵亘成脉,谷脊相间。海拔300m以下,谷地开阔。
九龙山地貌的特点是缓坦台面和陡急山坡交替出现,状似层层台阶,反映了地壳运动的间歇抬升和古水系的演变。(资料来自百度)
北京门头沟的九龙山海拔约1000米左右,山高路险,极具挑战性,是京城山友爬山观景的好地方。
昨天,我们黑鹰队七人经过六个小时的急行军,翻越了一座座高山,长途跋涉二十多公里,最终圆满完成了这次穿越行动。
今早起来,我感觉腰酸腿痛,浑身像是散了架一样,想想昨天和队友们一起登山的情景,心里感到很自豪,又一次考验了自己的体力,用事实证明我还不老。


我们开始爬山了


队长走在队伍的后面压阵




指导员身先士卒,走在队伍的前面


美女你好!


带着狼狗的护林员



这次九龙山穿越由指导员的一位朋友担任向导,他带领我们一路披荆斩棘,安全顺利的完成了这次穿越行动。



前方是被驴友称作“三八线”的山峰,顺着山路一直向前就是香山。

休息会儿,等等后面的队友。

女队友一直走在队伍的前面,我十分佩服她们的体力。


下面那个院子就是国家林科院的研究所




九龙山因山下九条蜿蜒曲折的河道围绕着这座高山而得名。虽然山不算很高,但要翻越过去要经过大大小小的好几座山峰。刚一上山,没走几步我们已经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大家直喊前面的向导慢点。再看看人家这位五十六岁的向导:面不改色心不跳,步履矫健,行走如飞。这也难怪,人家在大山里生活,是大山锻炼了他们的体魄,我们这些所谓的“山友”怎能和他们相比。
我们这次一共来了九位队友,刚爬一座山峰就有两位队员因体力不支败下阵来,只好打道回府了。这是十分明智的选择,外出爬山游玩,“安全”二字是最重要的。









远望群山



山顶伴风?
这是哪位大仙写的。



太阳队


这段山路很陡峭





行进中的黑鹰队


这个爬山队伍大部分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护林员,我们的向导



目的地到了。
谢谢您,向导大哥!


我们上午九点开始爬山,三小时以后到达“小狗人家”。
“小狗人家”是驴友给护林员住的小屋起的一个绰号。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到现在我也没能明白。
中午十二点,我们在“小狗人家”附近围坐在一起开饭了。队友们拿出各自带来的午餐,倒满白酒,边吃边喝起来,顷刻之间,欢笑打闹声响彻寂静的树林。
下午一点,我们又开始了新征程。


“小狗之家”,一个奇怪的名字


中午来“小狗之家”吃饭的驴友很多

开饭啦!

参加穿越的七位队友合影。
下午的山路平坦了许多,队友们开着玩笑,行进速度明显加快了。


今天北京天气真给劲儿,瓦蓝瓦蓝的天空万里无云,从山顶看到的大烟囱冒出的缕缕白烟直冲云天。
一路上我们遇到了很多山友,都是来这里爬山的,尤其是以年轻人居多,也有七十多岁的老年人。

京西古道马蹄窝


这段山坡很陡,必须小心为佳



“地下有冰!”
美女差点摔倒,指导员赶紧将她扶了起来。


这个村子已经没人居住,据说正在进行搬迁改造。

废弃的煤窑






夕阳西下,我们快步向车站走去。





下午四点,经过六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当看到370路公交车站时,队友们高兴极了,欢呼着跑了过去。


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
最后的胜利,往往存在于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昨天上午,当我们爬了一个多小时后,大家汗流满面,呼呼的喘着粗气时,当我听到那位向导说,我们刚刚走了四分之一的路程,当时我心里彻底凉了,也曾经有过放弃的想法,最后坚强的意志占了上风,终于坚持下来了,最终跟着队伍到达了目的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