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马拉松”
今天原准备去北海公园玩儿,在前门倒5路公交车,刚一上车售票员就高喊:“天安门不停车!”
汽车直接就拐到了人民大会堂的后面,停在西华门十字路口的南面就不动了。
我透过车窗向前一看,浩浩荡荡的长跑队伍把长安大街挤得满满的,啊!原来今天有“国际马拉松比赛”。
征得司机同意我提前下了汽车,快步如飞的跑到长安街边,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参加长跑的人群中,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中国人、外国人,五颜六色,红旗招展。我赶紧掏出相机“咔嚓!咔嚓!”的照拍了起来。照了几张后我觉得还不过瘾,又走过地下通道,来到了长安街的北面,抢占有利地形赶快又拍照了几张。
今天突然遭遇“马拉松”的袭击,真没思想准备,但抓拍到了一组北京“马拉松”比赛的盛况。
返家后,在网上又重新回忆了一下关于“马拉松”的出处,连同这一组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的精彩镜头献给博友,先睹为快。
世界上最长的田径项目——马拉松赛跑。马拉松原为希腊的一个地名。在雅典东北30公里。其名源出腓尼基语marathus,意即“多茴香的”,因古代此地生长众多茴香树而得名。体育运动中的马拉松赛跑就得名于此。希腊波斯战争(公元前492-前449年)中,公元前490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渡海西侵,进击阿蒂卡,在距雅典城东北的马拉松海湾登陆。雅典军奋勇应战,在马拉松平原打败波斯军队。史称马拉松之战。为了把胜利消息迅速告诉雅典人,希腊派遣长跑优胜者斐迪庇第斯(Pheidippides)从马拉松跑至雅典中央广场(全程42公里195米)。在极速完成36.2公里的路程并传达胜利的消息后,体力衰竭倒地而亡。而其奇迹光荣的功绩而成为希腊的民族英雄。1896年举行首届奥运会时,顾拜旦采纳了历史学家布莱尔(Michel
Breal)以这一史事设立一个比赛项目的建设,并定名为“马拉松”。比赛沿用当年斐地比第斯所跑的路线,距离约为40公里200米。此后十几年,马拉松跑的距离一直保持在40公里左右。1908年第4届奥运会在伦敦举行时,为方便英国王室人员观看马拉松赛,特意将起点设在温莎宫的阳台下,终点设在奥林匹克运动场内,起点到终点的距离经丈量为26英里385码,折合成42.195公里。国际田联后来将该距离确定为马拉松跑的标准距离。女子马拉松开展较晚,1984年才被列入第23届奥运会。由于马拉松比赛一般在室外进行,不确定因素较多,所以在2004年1月1日前马拉松一直使用世界最好成绩,没有世界记录。(讲解来自百度)

长安大街天安门段实行交通管制,来往的车辆都堵在了道路两旁。

天安门近在咫尺

今天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数总共有三万多人。


从长安大街的北面一侧观看长跑队伍

长跑队伍经过人民大会堂

右前方的建筑是“国家大剧院”。
这个“老外”还拉着一个小车。

人民大会堂


马路两边占满了围观的人群

这支长跑队伍好像是“右安门街道”组织的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今儿天气没挑了。

东面就是国家博物馆,原来的历史博物馆。

长跑队伍通过“国家大剧院”

队伍有点乱?
原来是有人抢着和礼仪小姐拍照呢。

年轻人居多

旗子上写的什么?
好像是:“激情悦跑”。

一片红


总共有三万多人参加,重在参与。


彩旗招展,这些人是参加9公里的队伍。

“迷你”?
什么意思?
年轻人很有创意。

这支队伍应该是“中国移动”组织的

长跑大军终于过去了

天安门前永远是这么多游人

猛一回头,看到天上朵朵白云,漂浮在蔚蓝色的天空里。
人们休闲在双休日宁静、安详的气氛里,享受着美好的幸福生活。
回到家中一查:今天北京举办的国际马拉松比赛,我们国家取得了较好的战绩:男子前三名都是肯尼亚人,而女子第一名:中国;第二名:埃塞俄比亚;第三名:肯尼亚;第四名是我们中国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