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分类: 牛眼看财经 |
政府部门年底突击花掉3.5万亿元,将有可能引来一场潜在的灾难。
救欧债与突击花钱,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每日电讯报》最新文章《中国准备圣诞狂花钱》指出,“当西方国家的政府在为他们的财政困境一筹莫展的时候,中国官员却面临相反问题:如何在明年1月到来之前花掉多达4.5万亿元的钱。政府官员频繁地穿梭于一场又一场的宴会和酒会,他们存在的挑战是提高一切东西的成本,从计算机装备到旅行开支。”
其一,不救欧债而默许“突击花钱”,易被欧洲政客扣以“漠视欧洲危机”的帽子。从《每日电讯报》上述的文章便可见一斑。而不久前《金融时报》的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提出,中国等债权国必须分担一些债务国的负担,因为它们从向债务国的销售中获益了。除了年底将要突击花掉的3.5万亿元之外,中国目前有3.2万亿元的外汇储备正在寻找出路。虽然没有义务要拯救危难的欧洲,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中国出手购买美国国债却让欧盟记忆犹新。
其二,相关政府部门以计划经济“遗风”突击花钱,为欧盟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找到注脚。欧盟一方面试图获得中国的资金救助,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纵观全球已经有81个国家承认了中国完全市场经济的地位,但是美国、欧盟和日本还是没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欧盟官员曾经明确表示,绝不拿此作为交换条件。“突击花钱”是预算不科学、缺乏规范的表现,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正好给欧盟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提供了一个证据。
其三,欧元区国家对中国救欧债危机的复杂心理,使得“突击花钱”成为部分国家的攻击之的。欧元区17个国家对中国的态度不尽相同,且内部关系错综复杂,中国救欧洲,希腊、意大利自然最高兴,但德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却有可能而削弱,而目前中德之间的贸易往来非常之频繁,因此救欧洲或有可能使中德关系变得尴尬。而其他国家亦有可能以中国政府“突击花钱”为由抨击中国的行政环境。有意思的是,希腊一边债台高筑一边又拼命花钱,据说希腊的公务员占人口比例是英国的5倍,很多公务员一年中有七个月是下午两点半下班。尽管中国人整体上比欧洲人工作辛苦得多,中国与希腊在“高薪养廉”方面似乎有某种共同之处。
在对待欧债问题的立场上,中央领导已经非常鲜明:中国认为欧洲是有能力解决好自己问题的,中国要把自己的事情首先做好,因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对世界、对欧洲的一个贡献。
从丝绸之路开始,中国与欧洲便无法完全分割开来。欧洲已成为中国出口的最大市场,而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对待欧债危机,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理。目前中国在欧债危机中居于主动位置,应韬光养晦获得自己想要的筹码,绝不可因“突击花钱”或其他事件让人抓住把柄,陷入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