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双11书单买书书山大王 |
分类: 原创思想火花 |
印象中,没有双11的概念,也不曾在双11买过东西。可今年“当当网”收藏夹中的书已有好几页,明年的读本也还没着落。于是乎,在双11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竟然也参与了抢购,对象全是书。第一波毫不手软,下单70本4.6折的书;更大的一波又来了,四大书店都参与了打折,一眨眼的功夫剩余的30本新打折的书全部拿下,明年100本书一次性到位,再次为自己疯狂行动而激动不已。
有人一定会说,疯了吧,一年100本书,看得完吗?其实这个问题下单前,我也多次自问,可内心呼唤相当肯定,“明年双11继续买100本”,决心如此之大,势不可挡。毕业这十几年来,我认真统计了一下,看得最多的一年达到80本,最少的一年也有29本,平均下来,一周一本的速度。昨天我的博客推荐了《李开复:每年读书一百本——我的读书建议》,更加坚定了我2016年100本读书计划的想法。
这一生中,读书带给我启发最多,我的很多人生经验都嫁接于读书的经验。说到书,至少可以聊上三天三夜,而买书那点儿事也够唠叨一个晚上。
我记得我买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小学三年的一本小人书,书名现在已经忘记了,里面全部是插图,没几句话,价格便宜就几毛,可在当时农村的家庭,还是舍不得买,也是买不起,家里几乎没藏书,租借的地方也很少。我清楚记得那几毛钱来自于我奶奶,那时本该买点吃的,可不知道啥缘故,却买了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买书读书成了我的一大爱好。
说到买书,常伴有偷书。说真的,我也有过偷书的经历,至今印象深刻,不过不是偷陌生人的书,是同学带来学校看的书,那时手脚并抖,慌乱之中乱藏于外面沙坑里。本来看完后是应该还回去的,可那时候胆儿特小,怕还回去挨揍,当了一回偷书贼,直至初中时读到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才为自己找到了理由,有了点心理安慰。“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愧疚得很,但也因为这个缘故,从那时起,特别喜欢鲁迅先生的书。
我下的第一个大书单,是2000年《李敖大全集》二十本,依然记得500元左右,半个月的工资,当时我的工资也就1000元多些。一下子看到这么多的书,当时激动得流泪都掉下来了,抱着几本书在手里,特别温暖亲切,那段时间也养成了中午在办公室里看书,不过,人变得有些偏激,后来李敖的书就不敢再看了。这段读书时间成为我很值得骄傲提起的回忆。慢慢地,几乎每年都会有一单上千元的书单。而首桶金的功劳则来自于48本《投资者文摘》,每本50元。然而今年双11刷新了买书记录,起因就是低至4.6折,花费了2000多元买了快5000元的书,不过我相信,没有最大,只有更大的书单在等着我。
买书,我曾经的创举就是拿纪念币换书。在银行工作,而且很早以前就有收藏钱币邮票的爱好,于是,我就把多余的纪念币拿出来跟书店老板或朋友换书。这样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多年,虽然有些纪念币已经升值了好几倍,而我换来的书也可能捐出去或按斤卖掉了,但我不会后悔以前的换书行为,因为这些书,带给我最早的启蒙,如板凳般垫高了我,使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多。
买书,当成一种罪赎。以前能省则省,有段时间一直先到实体书店里去看书,然后再到当当网上去买书,现在发觉自己的这种行为挺邪恶,少了这些书店,城市少却了多少的创意与色彩,现在我不再会干这事了,在机场、车站,甚至在一个陌生地方的小书店里,能买几本算几本。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我也如此。好多的书已经过去了几年,依然静静地躺在书柜里蒙灰,每每看到那堆堆还未开封的书,顿生怜意,这也只能怪早期的我,选书水平实在差,现在打算拾起重读,最多也只能10本挑2本,实在是读不下去,或许也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我的阅读水平在提高
买了很多书,换了很多书,捐了很多书,也卖了很多书,书的故事永远没完……
说到买书,如数家珍,或许是年龄变大话多,或许是书读多了爱说,总之,我跟书的故事,没完没了,还在继续。最后我想说的是:感恩能成为一座书山的主人,而且今年这座山特别高大,本来只取“山人”,如今“山大王”非我莫属,与书结缘,幸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