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爱书人河之洲
爱书人河之洲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627
  • 关注人气:46,8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思想,大智慧

(2012-09-21 08:02:39)
标签:

成功

智慧

人生

淡泊

努力

校园

分类: 心灵励志

藏传佛教老师曾用他们简单却超凡的教学使我们开始认识真正的自己。他们所传授的可以看做是小思想和大智慧。对大多数人来说,小思想就是对每天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的看法——从简单的计划、抄写,对大小事情的焦虑,对自我关注、自我克制以及克服自身狭隘的能力的提升。

小思想作用于我们的大部分时间,但是却不涉及了解自身,无法让我们认识到自己与生俱来的佛性。在一天快结束的时候,我们带着焦虑、不耐烦、愤怒和冲动完成了所有需要完成的事情,但同时,我们又会觉得筋疲力尽、空虚乏力。有个老师曾这样说道:“我们白天的工作已经把运用我们的智慧转变成了掩盖我们的思想。”

另一方面,大智慧被人津津乐道并欣赏的地方就是它本身启迪教化人的能力。其特征在于对我们固有的喜悦、智慧和同情的信赖。

小思想应予以小关注;大智慧就需要大的关注。然而,大多数人却正好相反。如果我们不信任自己本身卓越的地方,我们也就无法轻易从别人的身上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有趣的是,心理学家理查德·艾尔帕(Richard Alpert)(其实Ram Dass这个名字更为人所知),列举了一些西方心理传统和印度教的/佛教中的人的思维模式之间存在的区别。

如果我们度过一生,就好像将自己囚禁在一个由社会概念、文化、家庭和个人经历构成的监狱中,让它操控自己,那么我们就会使自己走投无路。也许有些人会有一个井然有序、舒适的牢房,但是有些人的牢房却是一团糟、凌乱不堪的。我们将这种相对井然有序和杂乱无章的状态,称作“精神健康”或“精神病态”。

他说,大多数西方心理学表现出来的类似于一种管理者的作用,他们来到一个地方,收拾打理,使其更加有秩序,更加干净。虽然这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我们却依然被关在牢房中。他把心理学看做一种自我意识,或者就像佛教所说的小思维方法。印度教或佛教的心理学不仅仅通过干预,还包括专注、冥想的方法,给我们指了一条逃出牢笼,走向更广阔、有着更多可能性的世界,到达佛教所谓的大智慧的境界。但是我们同时也需要认识到艾尔帕描绘的始终是一种卓越的模型,很多现代心理方法正在逐渐地靠近大智慧的方法。

艾尔帕讲述了一个伟大的西藏女性瑜伽修行者玛吉拉准(Machig Lobdrön)的故事。玛吉拉准那前一分钟在哭,后一分钟却在大笑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

当有人问她为什么她可以一下子哭,一下子笑的时候,她回答说:“我开心地笑,那是因为启示经常恰好就在生活表层下,近在咫尺。这真的是一个令人高兴且奇妙的发现。我哭,是因为生活中还会有焦虑、痛苦和绝望。启示那样切近,同时又掩藏得那样深。”

运用大智慧生活并不要求我们放弃日常事务,那样是非常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必须正确看待他们。而这些也需要减慢你前进的脚步,及时沉思反馈。而后,我们需要花时间和空间去关注大智慧的形成,看看小思想是如何落到次要位置的。

简言之,上述教义都说明,太注重小思想,我们只能是一个不开心的,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当我们注重大智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更加迷人、快乐、举足轻重的人了。

(来源:译言  作者:Marguerite Theophi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