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富兰克林异类练习时间勤奋校园 |
分类: 原创思想火花 |
格拉德威尔的《异类》,绝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应该不断翻着看,我们脑海中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原则受到了挑战,甚至可以说是在颠覆我们日常思维或常识,令人耳目一新。刚看几章,就爱不释手,感触至深。
成功除了才智和勤奋外,社会环境和机遇也相当重要,一个人如果不能正视自己周围的环境,不能把握好每次机遇,即使才智够高,也难于成功。成功是多方面品质共同推进的,正如生物学家所讲的“环境适应学”:森林里长得最高的一棵橡树,之所以能够长得最高,不仅仅因为长成这棵橡树的种子最坚硬;还因为没有别的树木遮蔽它的阳光,因为树木周围的土壤肥沃而深厚,当这棵树还是幼苗的时候,没有野兔咬啃它的树皮,也没有伐木工人在这棵树木还没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来砍伐。
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成功的因素早已存在,但我个人,甚至周围的人却无所知。当时,我不聪明智慧一般,社会环境、家庭背景都不好,更别说机遇,属于一开始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的人。虽说我不知道成功等式右边都是些什么东西,但我从一开始却是一个不服输的人,现实残酷已经存在,我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我紧紧抓住自己的命运,用勤奋来理补自己先天的缺陷。
从父母,更多的则来自 于老师和一些常在外面混的“大人物”嘴里得知,许多成功人士的故事。虽然有些模糊,但却也形成了我对成功的初步认识;有付出就会有收获,除了努力,还是努力。这种理念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当时,什么东西都缺,连读书的钱都不够,更别说要买课外书。于是,我只能是就书读书,不断地、反复地读课内的书,按我们现在时尚的语言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当时这种无奈之举如今却成为一种奢侈的行为。虽说,我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我却选择了正确的路,而且坚持走到底。当时,这种“付出辛勤汗水,就会有回报”文化,使一些身处贫穷、而有志于走出穷山村的小孩看到希望,那就是勤奋必将带来回报。
在一定程度上,分析推理智商的来源,基本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可以用IQ来测量,但IQ对成功的推动作用已经不再那样明显。《异类》里提到个人物——克里·兰根,6个月大就开始讲话,3岁时就会阅读,天生的聪明人。可后来因为缺少社会悟性,其结果却出人意料,最终并未成功。所以,社会悟性是一种知识,它是一系列需要学习的技巧,应该来自于某处,比如我们生活的家庭就是一个影响我们处世态度和社会技巧的地方。
一直以来,我也认可家庭对小孩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有心插柳才能柳成荫,小孩的误大部分都来自于家长的不作为,我们总以大人一套来应付小孩,而不是放下思想,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与小孩在一起,读书、讲故事、下棋或做游戏,随便做一样事,都可以令人满意。然而,大人却经常表面在与小孩玩,一边却想着自己的事,两件事一起做,结果相当糟糕,因此,这种时间的投入,只会让小孩更加感觉大人在敷衍了事。大人的一言一行都不断地影响着小孩,只有发自内心真诚去对待小孩,小孩也才会更听话、更投入,虚伪的行为终有一天会穿帮。《异类》这本书加固了我这种思想,我很感恩我家小孩从小就受我影响,喜欢思考,喜欢阅读,有个人的看法,而且慢慢地能接受我的教育与想法,我们一家人一起成长,互相激励,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成才的关键,一万个小时。这个理论以前听过多次,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也在博客中多次引用,但《异类》通过案例让我了解得更加清楚。我花费了许多时间与精力,一直在寻找一些育儿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不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我还想让他一路小跑,顺利到达终点。当我发现小孩对围棋和钢琴特别有兴趣,我很开心,因为这两样技能的成功路线大致有迹可寻。5岁开始起步很正常,开始的时候,每个人练习时间几乎是一样——每周2至3个小时,但到8岁左右差别开始呈现出来,出色的人练习时间开始多于其它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周练习的时间也在增长,9岁每周6个小时,12岁每周8个小时,14岁每周16小时,这样一步一步增加练习时间,一直到20岁,还在不断练习,天才就是这样炼成。一万个小时理论看似简单,坚持起来很难,二十年如一日地练习,没几人能做到,所以天才永远就是那样的少。
职业的曲棍球运动员在起点上,只是比他的同龄人表现得稍微好一些。这一点区别使得之后的差别越来越大,此后,这种刀锋效应又引起区别的进一步扩大——就这么一步一步地,让一位曲棍球运动员成为了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他起初只不过比他人稍强一点罢了,最终成功了,就是因为他们永远知道自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即使错过一次练习的机会,也会在下一次补齐。
一定要记住一点,成功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取得的,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预见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机会的把握能力,还要执著地努力。成功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有些东西掌握权不在我们手上,但我们依然可以做得更好。如果不能比别人聪明,那一定要比别人努力,如果不聪明,又努力不够,那一定还要找到办法超越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