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读本(05)】马特•里德利:《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

标签:
万年黑猩猩大猩猩尼亚加拉河校园 |
分类: 原创读本 |

具有那么多高贵品质的人,肉体仍然带着他的卑微起源的抹不去的痕迹。
——查尔斯·达尔文
有些时候,你会对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熟视无睹。1955年以前,人们一致认为人类有24对染色体。这是那种“人人都知道这是对的”的事。之所以人人都知道这是对的,是因为在1921年,有个名叫西奥菲勒斯·佩因特的得克萨斯人,把因为精神失常和自虐而被阉割了的两个黑人和一个白入的睾丸拿来做成了极薄的切片,并把这些切片用化学试剂固定之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佩因特试着数了这几个倒霉蛋的成精细胞里那些纠缠成一团的、不成对的染色体,最后得出了24这个数。“我自信这个数字是正确的”,他说。其他人之后又用其他方法重复了他的实验。所有的入都得到了24这个数。
之后的30年,没有人对这个“事实”表示过怀疑。有一组科学家还放弃了他们在人的肝脏细胞上进行的试验,因为他们在这些细胞里只找到23对染色体。另一个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把所有染色体都分离开的方法,但他显然认为自己看到了24对染色体。直到1955年,一个印度尼西亚人庄有兴从西班牙到瑞典去跟阿尔伯特·莱文工作,真相才被发现。庄和莱文使用了更好的技术,清清楚楚地看到了23对染色体。他们甚至还回过头去在一些书中的照片里数出了23对染色体,尽管照片下面的文字注明应该有24对。没有人会糊涂到不想看见事实真相的地步。
人类没有24对染色体其实是一件叫人惊讶的事。大猩猩有24对染色体。黑猩猩也是。在猿类动物里我们是个例外。在显微镜下面,我们与其他猿类动物最大、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我们比它们少一对染色体。原因很快就弄清楚了,并不是猩猩的染色体到我们这儿丢了一对,而是在我们的身体里,两对猩猩的染色体融合在了一起。人类染色休学第二大的一条(2号染·色体)是两条中等大小的猩猩染色体融合起来形成的。这从人类染色体与相应的猩猩染色体上那些暗带的排列就可以看出来。
教皇让·保罗二世于1996年10月22日在天主教科学院的讲话中提出,古猿与现代人类之间存在一个“本体的断裂”——这个断裂点就是上帝向动物的一个分支注入了人的灵魂的时刻。这种说法可以使教廷与进化论达到和解。也许这个本体的飞跃是发生在两条猩猩染色体融合的时候吧,也许编码灵魂的基因就在人类2号染色体的中间的地方?
就在1950年,伟大的解剖学家J·Z·杨还写道:我们还不清楚人类到底是与猿来自于同一祖先,还是起源于猿在6000万年前就分开了的另一灵长类的分支。那时还有人认为棕猩猩是人类最近的表亲。但是现在,我们不仅知道黑猩猩与人类分开是在大猩猩之后,还知道人类和猿的分开发生在不到1000、万年前,甚至可能是不到500万年前。物种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基因中那些随机的“拼写”错误积累的速度中看出来。黑猩猩和大猩猩的基因的区别比黑猩猩和人类的基因的区别要大——每一个基因、每一个蛋白质序列、每一段你任意捡起来的DNA序列都是如此。用最没有诗意的话说,一条人类DNA与一条黑猩猩的DNA组成的杂合体在比较高的温度。承球能分解成两条,而大猩猩的DNA与黑猩猩的DNA的杂合体或人类的DNA和大猩猩的DNA的杂合体在较低温度下就可分开。
除了2号染色体是由两条猩猩的染色体融合而成的之外,人类染色体和黑猩猩染色体只有极少和极小的看得见的区别。有13条染色体是一点区别都看不出来的。如果你随机选取黑猩猩基因组里的一个“段落”,然后把它与人类基因组里相应的“段落”比较,你会发现只有个别几个“字母”是不一样的:平均每100个字母只有不到两个不同。我们就是黑猩猩,这句话有98%的准确度;黑猩猩就是人,这句话的可信度是98%。
从黑猩猩和人类的共同祖先住在非洲中部的日子到现在,人类只繁衍了不到30万代。如果你拉着你妈妈的手,她又拉着你外祖母的手,你外祖母又拉着你曾外祖母的手……这条线刚刚从纽约延伸到华盛顿,你们就已经要跟“丢失的一环”——人类与黑猩猩的共同祖先一一拉手了。那“丢失的一环”很可能是生活在森林里,一种标准的、现代的、以树为家的猿。在某一时刻,它们的群落分成了两支。造成“丢失的一环”分成两支的,有可能是一座山脉,也有可能是一条河流,也有可能是大约500万年前形成的西部大裂谷把人类的祖先隔在了干旱的东侧。法国古生物学家伊夫·科庞把这最后一种假设称为“东侧理论”:500万年前,当时很干旱的地中海盆地被源自直布罗陀海峡的巨大洪水一一比尼亚加拉河的流量大1000倍——给淹了,这样,就突然把“丢失的一环”中的一部分隔绝在了地中海里的一些大岛上,它们在那里以涉水捕鱼和有壳的海洋生物为生。这个“洪水假说”闹得沸沸扬扬,却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支持它。
让我们据此猜想一下孤岛上被隔离的动物吧。这一小群猿人开始近亲繁殖,被遗传学上的“初始效应”所影响(这种效应使得一个很小的群落可以有很大的、完全是由偶然性造成的遗传变异)。在这一小群猿人中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突变:它们的两条染色体融合起来了。从这以后,它们的繁殖就只能在自己这一群之内进行了,就算是这个“岛”跟大陆重新结合之后也是如此。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惊人的变化。它们的骨架的形状开始变化,使得直立和两条腿行走变成可能,而这很适合于在乎坦的地区长途跋涉。皮肤的变化也出现了——毛越来越少,而且在热天大量出汗,这一点在猿类动物里是比较特殊的。这些特点,再加上给脑袋遮荫的一层头发,加上头皮上结构像散热器一样的血管,都表示我们的祖先已经不再生活在有树荫、多云的森林里了,它们行走在开阔的土地上,行走在赤道的烈日下。
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如今一股新的反科学逆流又来了,他们发起了“新世纪”运动,声称21世纪科学又要靠边站了。
科学就是科学。在2003年5月,正当DNA双螺旋发现50周年之际,世界各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终于破解了基因组的奥秘,他们宣布:人类基因组的完整图谱已被绘制出来,这是人类认识自我的一大飞跃。DNA的科普读物已有多种,但比较起来都不如英国马特·里德利写的这本《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好,该书以史为纬串起了古往今来的一个个“有成有误”的实例,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当今的成就和未来的展望。
这是一本21世纪公民进入基因时代的入门书,而且是一本写得极好的科普书。我推荐各位读者(包括科学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特别是年青人更要读,因为你们是21世纪的主人,不论你们学什么专业,也都会进入这生命科学的会战巨浪之中。我不想在这里选某些章节向读者介绍,但我确信看到这本书的人一定会手不释卷。因为这是科学的魅力,特别是作者的科普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