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天赋与创造力
(2010-11-13 07:00:54)
标签:
美国教养创造力马文·明斯基教育 |
分类: 经济管理 |
【河之洲点评】我们的大脑是个封闭的体系,大部分的研究者都一致认为:智力并不代表一切,人还要有创造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提升教养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知道什么事情是不应该知道的。教养就像一个“磁场”一样,对于男女两性的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智力、天赋与创造力◆
美国大脑研究专家马文·明斯基在《心智的社会》一书中,把大脑比作一个政府机构,它有特定的部门、领导管理、组织结构以及行政程序。而各部门本身,就像现实世界中的官僚机构那样——完全没有思想,只接受并执行上级下达的指令。当各部门合作无间,才能导致意识的涌现。
在心智的社会中,是通过语言、感觉和意识的参与来进行沟通的。这同时也意味着,在下层所发生的一切是默默无声的。所以,我们不需要想,就能走路;不需要想,就能思考。
“大脑的大多数活动是在进行自我观察”,这个事实让人进一步提出假设:智力的高低与记忆力有关。只有储存量很大的人,才能充分支援大脑的内部加工。事实上的确如此,许多专家声称,他们研究过的神童都拥有超乎常人的记忆力。
大部分高智商者表现出比一般人更强的生存能力,心理上更稳定,甚至在身体上更健康。于是,天才便在某种程度上凡人化了,原本笼罩着他们的耀眼光环逐渐褪去。
那些最聪明的人从底层爬了上来,进入精英阶段。“教育与天赋是成功的基础”这一原则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整个社会一分为二——由傻瓜组成的下层阶级和由聪明人组成的上层阶级。
民主并不是要强制人人相同,而是忽略他们的不同。它不否认性别、出身、肤色、信仰和天赋之间的差异,重点是让自己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这样,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发展就不必老是挂钩。社会不是人类自然条件的延续,社会是选择性地利用了自然条件的多样性。
我们越来越没有理由去妒忌那些天才。因为,科学家对天赋和智力的研究也有了一番变化。原本集中化的IQ被分解成各种不同的智力元素,而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大部分的研究者都一致认为:智力并不代表一切,人还要有创造力。
为了区分创造力和智力,研究者把思维方式分为收敛型和分散型。
收敛型思维是指直接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新讯息;而发散型思维则是远远独立于已有知识之外的新讯息。
只有独创性还是不够的,发散型思维还要求具备批判能力,以过滤没有意义的突发奇想,并迅速判别一个念头可行或是不可行。
“双向联想”就像是突然发生的“思想闪电”,点燃了灵感的火苗。历史上许多创造发明就是这样问世的,许多精彩的隐喻和笑话也因而形成。
让双向联想式思维放电的最佳环境就是,当许多想法接二连三地从脑海中汩汩而出,从潜意识奔腾的暗流中汲取灵感,这种才能是创造力中最重要的元素。
发散性思维与批判之间存在一种合作关系;潜意识负责提供各种天马行空的点子,“自我”则从中尽情拣选。
之后有人提出了“脑力激荡法”“服务自我的回归”也被提升为一种社会性的技术。其他创造性的思维策略还有:逆向思维、极端式思维和“偷换命题”。
通过上述方法,即使是最不可思议的点子,“自我”都能进行适用性的检测。然而这并非一蹴可及,而是要不断练习直到不需要思考、浑然天成的地步,让各种奇思妙想涌入脑海,大幅提升创造力,不仅很快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还可以为乍看不相干的事物搭起桥梁,让它们产生关联。
创造绝对不同于狂热,后者面对过于复杂的情形反而会陷入恐慌,而倾向于以粗暴的方式去简化问题。狂热就如德国物理学家兼讽刺作家里希登贝克所形容的,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但什么事都做不来。
创造性、幽默感以及对类比与隐喻的运用,都根植于“双向联想”的思维。美国教育学博士爱德华·德·波诺所提出的“水平思考法”与此相互呼应,它包括:捕捉灵感的敏锐度。
长久以来,神学家致力于将创造这个概念无性化,所以上帝创造万物是无性的;而艺术家遗传了上帝的特质,他们都是受造物的“造物者”。上帝创造了世界,艺术家创造了自己的世界,而有教养的人则是重新创造了自己。
在提升教养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知道什么事情是不应该知道的。迄今为止,相关研究仍寥寥可数。因为,人们坚信知识没有什么不好的,于是就有座右铭如“学海无涯勤是岸”、“知道得越多越好”。然而,圣经中描述的“原罪”至少让我们领悟到一点,知识有时也会给人带来羞愧与尴尬,与真正的教养格格不入。
与历史上的王朝相比,现代王室成员的婚姻问题只是“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而已。
如果你期望自己是一个有教养的人,那么就不要显示出对这类事物感兴趣的样子。最好的方法是,压根就不知道它们。
基本上,从一个人所观看的电视节目与类型,可以知道他的智识水准和兴趣所在,以及他是如何安排自己的休闲生活的。
一概坚持相同原则,那就是“一无所知”,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本不去看。
如果你实在忍不住瞧了的话,在社交场合的交谈中,应该果断地佯装成毫不知情的样子。
当然,“戒电视”也是分等级的。最高层次就是家里根本没有电视机。
关于提供深入报道与资讯的电视节目,可以放心坦言看过,其他的最好免谈。
一个有教养的人去关注资讯垃圾和几近脑残的滥情节目,是凭着对于自身智慧相当的自信与自傲。
在消费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可以在品味的地图上,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特定的样式、风格、整体感、相关搭配等等,有时能与一个人的教养程度相互辉映、融为一体,有时候却显得十分突兀,完全不搭调。
因此在饮食文化方面,最好不要唐突地发表高论,暴露自己的无知,也不要一逮住机会就卖弄,牵强附会。保险的作法是,如果你略通一二,谈到相关话题时就顺便提起,一语带过,并用自我嘲讽的口吻,避免让人以为你有意制造“轰动”的效果。
虽然上述“最好无知”的领域有相当程度是针对女人的,其实对男人也适用,然而,在男人的世界中多少有些性别差异。
男人对它们的追求往往会转为一种狂热,最大的诱惑便是“体育竞赛”。
男人在心理上最根深蒂固的恶习之一就是“爱吹牛”。男人喜欢自吹自擂,夸夸其谈,比手画脚地表演,像孔雀开屏一样展现自己的优势。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在女人、财富、威望等一切事物上都爱互相比较、竞争。
与教养完全格格不入的,就是各种形式的吹嘘,即使这种吹嘘牵涉到教养本身。如果谁在夸耀自己的教养,那么他就证明了自己的没教养。教养不是用来展示的,不是为了博得他人的掌声。
谁故作风雅,抬高自己,贬抑他人,那么他对教养的追求只是个谎言。教养涵括了对文明举止的正确理解,而它真正的目标是:达到一种不拘泥于形式、自然而然的交流,并让这种交流充实人类的生活。
一方面,我们不要附庸风雅;另一方面,也不要对“骄傲的公鸡”反应过于敏感,毕竟自卑情结并不在教养的项目之列。
教养上的自大自夸已经够丢脸的人,而斥责教养炫耀者的偏执行为也同样令人感到可悲。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了一个让人感觉很不舒服的“骄傲的公鸡”,所有的观察者其实都会暗暗地支持你。如果你表现得宽宏大量,根本不和他计较,那么这只“公鸡”就会慢慢地失血而死。
对与教养知识无关的事物口若悬河地发表演说,或是不合时宜、不看场合地高谈阔论,同样也是违背神圣灵魂的一宗罪。
有几个领域的主要特别容易诱惑男人犯错,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技术创造的奇迹”,其中尤以汽车为首。
还有一些知识,会让人迅速显露出自己的无知。当然,经典知识、普及知识与禁忌知识之间的界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基本上,一个人必须隐藏的禁忌知识有多少,取决他个人的教养水准。此处遵循一个简单的法则:教养之国的新居民应该遮掩起所有的禁忌知识,因为他对该地的风俗民情还不甚了解,还不能正确区分普及知识、边缘知识与禁忌知识之间的细微差别,因此必须格外谨慎行事。
相反地,在教养上已有深厚修行的人可以自由俯瞰那最平凡、庸俗的知识领域。这反而有利于他的声誉,因为大家会认为,他们是以按照灯似的目光自上而下来审视这些黑暗的角落,或许还能从中得出惊人的发现。
对许多人来说,自然科学知识就算不必遮掩起来,但也不属于教养的必备条件。
教养就像一个“磁场”一样,对于男女两性的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甚至是许多婚姻问题背后的一大原因。
(来源/《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