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要】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
(2010-09-19 06:26:39)
标签:
上帝大里即兴创作的智慧兰迪教育 |
分类: 原创读本 |
■活着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现实生活就是一场开卷考试,生活的大门是一直敞开的,可以为你提供无尽的资源,帮你处理有关家庭、朋友以及周围世界的那些没完没了的问题。智利大学著名教授卡洛斯·维葛诺罗强烈建议我们,在学校时要选择一个最差的老师,这样,当你离开学校,没有好老师为你指点迷津的时候,你自己也可以应付自如了。
兰迪在其著作《僧侣与谜语》中强调指出,尽管通过解决难题能够获利,但有一点很重要,即要拥有解决难题的热情,而不是被赚钱的动机所驱使。为了解释这两者的差别,他用传教士和雇佣兵作了比喻,前者满腔热忱追求崇高的事业,后者只是为了满足一已之私。秉持传教般的精神,关注于找到解决重大问题的方案,这样才能造就成功的企业。兰迪的观点得到了作家盖伊·川崎的认同,盖伊说过“有意义应当甚于有钱赚”。
人们总是给自己创造规则,用这些规则编织牢笼,把自己限定在特定的角色中,看不到无限的可能性。
谷歌的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就鼓励人们要适度藐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冲破既定准则。换句话说,就是要尽可能地把目标往大里想。拉里指出,大目标常常比小目标要容易办成事。
挑战“不可能的任务”所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是马上会有人跳出来告诉你,你的想法完全不可行。要解决棘手的问题当然不容易,不过,一旦开始着手,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局限也同样困难。
想出疯狂的创意不需要花一分钱,也不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只需打破常规,去想象一个有着完全不同的自然法则,没有任何限制的全新领域。
规则往往是用来打破的,俗话说“与其请求许可,不如恳请原谅”,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多数规则就像是位于最低层的公共管理者,把那些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人限制在界限以内。
打破规则还有一种方法:打破自己对自己,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期望。
罗森伯格总结了一句话。他说:“当你不再一步一步地机械行事时,一切妙事都会降临。”现成的路人人会走,可是只有当你敞开心怀,在某处突然转弯,当你乐意尝试新鲜事物。待在既定轨道上固然惬意,探索转弯处的奇妙世界更为有趣。
从前有一个叫戈德堡的人,一心想要发财。他每天都去教堂祷告,祈求上帝让他中一次乐透彩。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戈德堡从来都没中过奖。最后,他智穷才尽,向上帝祷告说“你太让我失望了!”突然,上帝低沉有力的声音打破了周围的静寂。上帝说“戈德堡,帮帮忙,你想中彩票,至少得先买上一张彩票啊!”
达·芬奇曾经说过“开始的时候拒绝比到了最后才拒绝容易得多”
区分希望某事能成功与这件事真正能成功,素来是个巨大的挑战。诚然,投入越多,成功可能性越大,但有些努力,不管你注入多少时间、金钱和汗水,永远不会有结果。对此我找到的最为科学的答案是:相信直觉,然后再去审视各种选择。
学习别人身上的经验能显著降低自己失败的概率。不必每件事都去亲自尝试,从周遭环境中收集所有信息,然后运用前人智慧,作出最有利的选择。
在社会上,一个问题通常会有很多个正确答案,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待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时失败也会成为一种宝贵的财富。失败是人生得以前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步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从失败中找寻方法的过程。每个人的一生中都要经历一些挫折和坎坷,而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你能否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把它们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当中,用这些知识逐步完善自己,不断前进。
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T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但要具备一定深度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一定宽度的创新精神和经营理念,这样才能使他们团结其他学科的人才,更高效地工作,将他们的想法付诸实施。
在给学生们布置一些让师生都很头大、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时,我亲身感觉到了那种团结协作、绞尽脑汁和奇思妙想如泉涌的激情。
离开学校之后,你就是自己的老师,要判断自己需要了解什么,从哪里寻找信息,以及怎样才能掌握这些信息。
我们每天都能挑战自我。换言之,我们可以透过一副不同的眼镜看世界――能让我们以全新视角看待问题的眼镜。我们迎战的问题越多,解决问题的信心就越强,技巧也就越熟练,也越容易将问题当做机遇来看待。
态度也许是决定人们成就几何的最主要因素。真正的创新者敢于直面困难,颠覆固有的传统设想。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在产品设计领域,发现问题被称之为“需求挖掘”,是一项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技能。
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那些最接近这些问题的人由于熟视无睹,反倒无法发现这些问题,或者即便发现也不会去思考彻底解决的办法。
当现状已经根深蒂固的时候,那些最接近现状的人们很难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有些人很擅长发现并挑战既有现状。他们探索寻求创新方法,解决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挑战合理性和可能性的界限。
那些投资于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公司,就以能准确地判断问题和为解决问题敢于冒高风险的精神赢得了业界的赞誉。他们不会看那些一个一个逐步解决的小问题,只守望大机会的出现。他们展望未来,分析即将面临的新问题,然后再把钱投向能正面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领域。
挑战传统的思维局限,找到周遭的难题,不屈不挠地设法解决,结果会大有裨益。这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团队协作精神,执行方案的能力,从失败中学习的意愿,以及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不过,首要的是态度,相信问题能够解决的态度。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得越多,找到解决方案的信心就越足。
其实,我们所做的,只是让他们看到有形的事实,然后告诉自己,“把周遭的问题转化成机遇,我们也能。”
如果目标够大,人们通常可以支配更多资源,达成目标的途径也要多一些。
虽然多数想法表面看上去很傻很蠢,却也往往蕴涵着潜在的精彩构思,因此进行这种练习是人们敞开胸怀,探寻问题解决方案的极佳方式。它不仅质疑了“构思非好即坏”的一贯说法,而且证明,只要心态正确,就能想到更多的主意和方法,从中挖出有价值的东西。
不存在什么烂点子,这是一场成功的头脑风暴的显著特征。应当摆脱“可行的点子才是有价值的点子”这样的想法。克制住修改“烂”点子的冲动,先跟别人分享,这样才能鼓励别人演变出疯狂的点子来。
帕特里夏·瑞恩·麦德森的书――《即兴创作的智慧》,设计了一个非常棒的热身活动,很好地说明了两个观点:一是没有烂点子;二是以他人的点子为基础予以发挥能得出好点子。
常有新办法可以绕开规则行事,得以跳脱传统的条条框框,另辟蹊径达成目标,记住这一点极其重要。
罗滕伯讲了一个与打破规则有关的故事,是关于两名战斗机飞行员分享彼此的学习经历的。第一名飞行员说:“我的导师教给我1000条驾驶战斗机的守则”。另一人说:“我的导师只教了我三条。”第一个人听后扬扬得意,心想自己尝到的要多得多。第二个人接着说:“我的导师告诉我有三件事千万不能做,其他的都由我自己看着办。”这个故事说明,掌握反规则的少数事,好于记得自以为应当做的许多事。这个故事还提醒人们,规则和建议有巨大的差别。一旦建议逐渐减少,你会发现,规则往往比想象的要少得多。
无论什么领域,餐馆也好,职业生涯也罢,人们都可以突破看似舒适却处处限制自己的条条框框,获得自由。
规则是可以被挑战的,知道这一点很振奋人心,这提醒人们,常规途径只是解决办法的其中一种。
不要害怕走出舒适区,要学会正确地藐视所谓不可能的事,彻底地改变陈旧想法,像上面我那个学生说的那样“不再一步一步地机械行事。”
从一个领域跨越到另一个领域的最佳方法,就是弄清如何转化个人才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其他人也许看不到两个领域的相似性,因此你的职责只是让这些相似性凸现出来,这样你就能脱颖而出了。两个不同领域的专业术语有时迥然相异,但职位功能可能极其相似。
无论是在多复杂的组织里,你身边都会有机遇。即使你不擅长发现机遇,解决问题,但只需有一丁点创造力,就能找到一种方式,调整自己的技能去应对挑战。
角色的自我实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想办法把别人舍弃不要的事物就成有用之物。别人粗心放弃的项目往往蕴涵着巨大的价值。
大量研究表明,勇于增强个人技能、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成功的可能性远远高于那些认为自己才能有限的人。后者被自己的固有技能束缚,认定自己只能担任某些特定角色。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第的卡罗尔·德韦克对此进行了深刻的论述,说明对自己擅长的事持固定型心理定向的人,从长期来看,不如那些持成长型心理定向的人。
只要你在审视每一种情形时都抱着改善的心态,你就能发掘出无穷的机会。接下来的事就看你能不能作出决定,去接受挑战、解决问题了。
主动出击,把握机遇,而不是坐等他人把机会送到他手中。
干劲十足,工作努力,还有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动力。
没人会把成功的工具奉送到自己手中。发挥自己天生的才能,尽心尽力做事情,而不是坐等他人拿出方案来。
环顾四周,寻找组织中的缺口,争取想要的职位,设法运用自己的技能和经验,主动迈出第一步,超越过往的成就。周围永远都有等待被发掘利用的机会,不要再坐等别人邀请你,不要再对身边的机遇视而不见,要学会主动把握。当然,主动把握需要努力、干劲和动力――不过这些正是领导者的宝贵资本,这些能让我们有别于等待别人提拔的平庸之辈。
失败是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当你正在拓展个人能力,第一次尝试某件事,或者正在承担风险时尤其如此。
失败为人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降低了人们重蹈覆辙的概率。失败同时表明,为拓展才能,你勇于接受了挑战。事实上,许多成功人士都认为,从未失败过只能说明承担的风险还不够。
KPCB创投公司的兰迪·科米萨则指出,将失败视为某种资产是创业环境的标志。兰迪还说,每当看到从未经历过失败的人,他就很好奇,这些人究竟能从个人经验中尝到些什么呢。
从根本上说,一切学习均来自于失败。
我们不会期望孩子只尝试一次就能什么事都做得尽善尽美,同理,我们也不应当期望,担负复杂任务的大人一上来就做对所有事情。
要亲自动手,不断尝试,屡败屡战,不然的话,几乎学不到东西。不能指望读完规则就会踢球,研究过乐谱就会弹琴,看了菜谱就会做饭。
虽然你可以大读特读有关领导力的书,但只有真正经历过领导者所面对的挑战和困难,你才能准备好承担起领导者的责任。
组织行为学家鲍勃·萨顿在他的书《浑蛋止步法则》中详细阐述了“达·芬奇法则”,书中谈到,对于一份不太适合的工作,一旦发现无法再继续,就应当马上辞掉。
放弃也体现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放弃说明局势在你掌控之中,你想什么时候离开就能什么时候离开。
放弃的好处是,放弃之后,你可以像一张白纸般重新来过。而且,如果你肯花时间思考发生的事情,放弃不失为一次无价的学习经验。
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至关重要。你得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停止执著于行不通的想法,什么时候应当转变而尝试新想法。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他们会不断推出新出意,这次挫败只不过是途中一小步趔趄。
我们通常认为坚持不懈值得钦佩,但是执著于一件永远不会有结果的事情,坚持不懈反成为一种愚蠢,这时候,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坚持呢?维基百科CEO吉儿·佩奇那对这种两难的窘境有段精彩的描述:“把汽油淋在木头上,顶多是把木头弄湿了;可是如果淋到的是一小簇火苗,起来的就是一片熊熊烈焰”。也就是说,知道精力是不是花在可能有回报的事情上非常重要,这是人生最大的挑战之一。
放弃很难,不过更难的是做到妥善地放弃。
失败不能避免,成功的关键不是避开每颗子弹,而是被击中后能够迅速恢复。
车轮吱吱作响不见得能改变结果,但它能让你早点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别再坐等永远不会来的“YES”了,早做总胜过晚做,这样能把精力放在成功概率较高的机会上面。
成功的职业生涯并非直线般一帆风顺,其间也是像波浪一样有起有伏的。
多数人的人生之路都布满大大小小的失败,关键在于你能不能从失败的打击中恢复。对大多数成功人士而言,人生的谷底垫了层橡胶,而不是水泥。他们触底时,会先稍稍沉下身去,然后反弹而起,利用冲击的反作用力把自己推向又一个机遇。
失败一点也不好玩,向世界宣布自己的成功则有趣得多。但我们可以把失败当作经过伪装的不可思议的良机,它能迫使我们审视目标和事情的优先顺序,还经常驱使我们前进,比持续成功推进的速度要快得多。
个人成功和失败的比例是相当的。因此,如果想拥有更多成功,你就得接受更多失败。失败和成功是一个整体的两面,不可能只要其中成功的一面,而选择失败的一面。
我们常常游走于成功和失败的边缘,搞不清楚会落在哪一边。
即使决策是基于对风险的精确分析制定的,也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因为风险是始终存在的。
如果你冒险作了一次尝试,结果却不幸失败,切记这并不代表你个人就是失败的,失败是种外在的东西。秉持这种观点,你才能在跌倒后站起来,继续不断尝试。
失败是学习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你若未曾失败过,只能说明你承担的风险还不够。
热情是巨大的推动力,驱使每个人都努力工作,精进技能,走向卓越。
大多事件和新发现都是事后才看得明白。兰迪·科米萨声称,透过后视镜倒过来看他的职业生涯,比透过挡风玻璃顺着往前看要清晰得多。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也是如此。当你回顾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时,过去发生的一切都显得理所当然。然而,你再往前看,前方的道路总是模糊不清,充满着无限不确定。
你评估个人处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越频繁,就越有可能达到一切运转顺利的境地。
就是你必须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角色,让你不觉得像在工作。只有在找到技能和爱好交集时,才能发现这样的角色。如果能建设性地发挥热情,你干的工作就能丰富你的个人生活,而不是夺走属于你个人生活的时间。
别担心看不清眼前的路――眯起眼来也不见得会看得更清楚。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如此。不要太急着抵达最后的目的地――走边道或者绕道常常会带你遇到有意思的人、有趣的地方和大好的机会。
只有当你用时间和不懈努力把“餐桌”布置好时,那些吸引人的“美食”才会落到你的“盘子”里。
他不断用内心的信念激励自己,并为这一信念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和努力。面对种种困难和问题,他们无论是在身体上、智力上还是在情绪上都作了充分的准备,竭尽所能地去克服它们。勤勉和奉献,才是决定你是否幸运的关键。
幸运的人为何幸运
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理查德·维斯曼曾经就个人运气问题做过一个调查,他发现,那些大家眼中比较“幸运”的人,都具备以下一些显著的特点:
首先,幸运的人都善于利用机会。和那些生活态度散漫的人相比,他们更加关注周围环境,因此能从每一次机遇中发掘出更大的价值。他们会留意团队对特定事件的态度,注意小区里刚搬来的新人,甚至会去看看同事是否需要帮助。
幸运的人更乐意尝试自己经验以外的新事物,比如,他们会阅读一些其他学科的书籍,会去一个不太熟悉的地方旅行,或者跟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聊天。
毫不奇怪,幸运的人更容易让人接受。他们更会用眼神交流,并且更喜欢对人微笑。而这些行为,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幸运的人更加乐观,会对自己的生活怀着种种美好的期望,但是这不仅仅是一种自我满足的预言,当事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这更成为幸运的人们在最不如意的状况下,让自己振作起来的动力。
简而言之,善于观察、思维开放、态度友善、积极乐观,这些品质都会给你带来好运气。
世界上存在无数个门,通过这些门,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难以想象的机遇,但是首先,我们要有打开这些门的意愿和勇气。智利大学教授卡洛斯·维葛诺罗说过,如果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却没有结识一些新朋友的话,你不但错过了交友的时机,更是与赚百万美元的大好机会擦肩而过。他告诉他的学生们,每一次,当你踏上一辆公交车时,那儿都有100万美元在等着你,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它。
汤姆·凯利《创新的艺术》的作者曾经说过,每天,你都应该像一个外国旅行者一样,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让旧观念蒙蔽了双眼,每天都在沿着老路匆忙来回,很少停下来观察四周。但是,作为一个到别国旅行的人,你就会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会发现很多新鲜的事物,丰富自己的阅历。只要你肯去观察,每个角落都有那么多迷人的东西。
幸运的人不只是仅仅关注他们周围的人和事,同时,他们也会用不寻常的方式去运用和重组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很多人手头都有很丰富的资源,却不知道如何去权衡和利用它们。而幸运的人更看重自己的知识和关系网络,一旦需要的时候,就能够从中发掘出最大的价值。
不要轻视你的经验,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这些经验就变成无价之宝了。史蒂夫·乔布斯头脑开放,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不会因为一些短期的利益而放弃对某些经验的吸取,并且能够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把这些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你的经验越丰富,知识储备越广泛,可以利用的资源也就越多。
只要紧紧抓住周围的机遇,我们就一定会慢慢地将自己从一个舞台提升到另一个舞台,每一次,都会让我们离自己的最终目标越来越近。
对待机遇要思维开放;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密切注意周围的落到你的与人多交流,并使这些互动和交流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所谓创造运气,也就是让不好的事情变成好事情,好事情变成更好的事情。尽可能让自己多接触外界事物,吸收不同经验。要敢于打破常规,用自己的创新方式来组合这些经验。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要无所畏惧地去追求,这样好运气才会落到你头上。
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会对你的人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别人为你做的事情里都包含着一定的“机遇代价”。
无论在什么时候,对别人对你做的事情,你都应当表示感激。
本质上来说,你的声誉是你最重要的资产,所以请好好保护它们。
积极的互动是清澈的水滴,而消极的互动则是红色的水滴,但是它们不是对等的,也就是说,要用很多滴清澈的水滴才能冲淡一滴红色的水滴同,具体的情况也是因人而异。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积极从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当问题发生时你才能迅速作出反应。
做“对”的事,而不单是“聪明”的事
有些聪明人常常会陷入这样的误区,他们自以为有些事干得很漂亮,可没想到那其实不是什么正确的选择。小说《僧侣与谜语》的作者兰迪·科米萨告诉我们,很多人经常把所谓“聪明的事情”和“正确的事情”混淆。一些有头脑的人常常把问题想得非常复杂,绞尽脑汁想出一个他们认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好办法,并且认为这是最明智的选择。可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并没有作出正确的决定。
人们很容易被传统的思维方式束缚,将其他一些可以解决的好方法拒之门外。对大多数人来说,总有那么多人站在你身边,对你的行为指手画脚,鼓励甚至是督促你按照他们指定的道路前行。你只能在这个既定的框架内发展自己,必须步他们的后尘,跟着他们的脚步走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凸显他们的权威,他们都会感到舒服,让别人知道只有他们的选择才是正确的。
“精英综合症”,一个群体中太突出的人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排挤和打压,为了在团体中生存下来,他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才能,和别人保持一致。群体生活是很常见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处在一个或大或小的群体当中,那些想做些冒险和突破的人总是会被其他团体成员拉回来。更糟糕的是,在某些地区,那些敢于创新的人甚至会被当成罪犯来看待。
个人的世界观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生活中有缺陷也有完美,就看你自己怎么选了。
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论是对待自己还是别人都不能过于苛刻。他很希望当初能够对自己或别人犯下的错误多些宽容,希望自己能明白失败本身就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迷茫”也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带给我们很多惊喜和机遇。“迷茫”是一把可以点燃创新精神的火焰,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就是要把自己从安逸、既定的生活当中拉出来,都会发现生活中的无限可能。要勇于失败,更要正视所谓的“不可能”,抓住每一个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大放异彩的机会。□
(文章来源:《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蒂娜•齐莉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