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巴马:我为什么乐观

(2010-07-27 06:53:28)
标签:

清洁能源

禀赋

美国人

奥巴马

校园

分类: 经济管理

河之洲点评:展望未来的40年,奥巴马总统指出,永不止步地破解任何问题的探索,怀揣远大梦想并且坚持使之成真的意志,即使在最黑暗时刻也能引导我们通向光明的持久的信念,这就是美国人的禀赋和精神;

 

奥巴马:我为什么乐观

 

■很显然,我们没有办法知道未来40年会遇到什么挑战或出现什么新的可能。也没法知道2050年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但是只要我们做了时代要求我们做的事,那么我相信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光明。

这种自信源于美国人的禀赋。在最初的时候,我们已经一遍遍重塑和再造了我们自己。1750年代的殖民者们想象不到40年后的情况,他们将要生活在一个新的国家,一个独立的帝国。19世纪第一个十年里的农民们想象不到40年后的情况,他们土地上纵横交错的铁路连接起了东部的港口和西部的市场。再近一些,我们的父辈在他们的童年时代也不能想象世界会被互联网所改变。

我们不断地改变自己证明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企业家和革新者,科学家和工程师,梦想家,思想家和造物者的努力。也是我们时代的证据。几千年来,每一块大陆上的人们都过着与祖辈父辈们相同的生活。但是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变化的步伐不断地加快,新的技术与革新以快于以往任何时候的速度纷至沓来,取代了先前的东西。

许多重塑这个世界的革新来自于私营部门。可以说,商业活动总是我们活力的源头。但是政府仍然帮助我们在适应和引导未来中发挥着作用。从伊利运河到太空探索再到互联网,我们总是齐心协力激励创新。这也是我的政府支持和赞同的。在过去一年里,我们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了史上最大的资金,这些资金将促进我们不能预见的新技术、新疗法、新突破的出现。

除了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之外,还有我更为重视的两个领域——教育和能源——这两个领域的投入将增强美国人接受考验的能力,并使我们紧紧抓住当世的机遇。19世纪,我们为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变制定了合适的土地政策。20世纪,我们依据GI法案将一代老兵送入大学,为庞大的中产阶级的形成和数十年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要采取新的策略,不但要为我们的孩子在与世界劳动者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做准备,也要为我们的国家在世界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做准备。这就是我们逐步增加佩尔教育津贴(Pell Grants)以确保他们不受通胀影响——接受大学教育以及高级培训——使不可计数的学生获得更强的支付保障的原因。这就是我们终止给银行提供数以亿计的资金,终止他们作为中间人管理学生贷款的资格,并且使贷款偿还更可控以避免学生们毕业时背负沉重的债务的原因。这就是我们在美国的学校里开展争先竞赛,促使各州争取更多税款用于提高学校教育水平的原因。

象积极应对教育挑战一样,我们也必须积极应对能源挑战。从富兰克林对于闪电的试验至今天的各种研究试验,我们一直在寻找新形式的能源。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墨西哥湾悲剧性的漏洞事件正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存和美国宝贵的自然资源,也使得我们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更显迫切。与此同时,其它国家——从中国到德国——也都在进行着清洁能源的建设竞赛,他们也已认识到这是新世纪新的工作机会和新一轮工业化的关键所在。

如果我们希望继续领跑全球经济,美国就必须在这个竞赛中领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清洁能源上投入巨资,提供补贴给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板制造公司,以使未来的几年中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翻倍的原因,这也是我们努力达成一个历史性协议——第二个正在进行——显著提高轿车和卡车的燃油效率的原因,这也是我努力推动综合性的能源和气候立法——释放清洁能源的潜力以保护我们的经济、安全和环境的原因。

当年我宣誓就职时,我有机会要求美国最好的博物馆的展品在白宫陈列。我的一个选择是来自史密斯森国家历史博物馆的专利模型: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1849年设计的收报机;亨利·威廉姆斯(Henry Williams1877年设计的汽船轮舵;以及约翰·A·皮尔(John A. Peer1874年设计的齿轮切削机。

这些模型如今都陈列在椭圆形办公室的书架上,我每天都会看到。对我来说,是这些东西提醒我什么才是美国人:我们的精神;永不止步地破解任何问题的探索;怀揣远大梦想并且坚持使之成真的意志;即使在最黑暗时刻也能引导我们通向光明的持久的信念。这就是美国人的禀赋。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我不能预测未来40年会发生什么,但我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原因。□

(本文摘自:《史密斯森杂志》 ,奥巴马/, 译者campaig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