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读本(23)】加德纳:黑天鹅效应
标签:
房产财经圣弗朗西斯科传统经济学希勒美国休闲 |
分类: 原创读本 |
生活在欧洲的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天鹅是白色的,但在17世纪,可怕的可能性出现了: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
纳西姆·塔勒布——一位有着科学头脑的公共知识分子和决策研究人员,紧跟这一潮流,他现在使用“黑天鹅”这条术语来表示那些能够给人们带来重大影响,而且超出了人们正常预期和规模预测的事件。
本书作者丹·加德纳在地平线上又看到了一只黑天鹅——不,是一群黑天鹅。作为一位资深撰稿人和屡获殊荣的新闻记者,他认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太多无法预料的突发风险——金融危机、地震、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恐怖袭击,食品安全,疾病,车祸,而当风险发生时,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以做出恰当的判断,避免焦虑与不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调。
在与心理学家、经济学家和科学家的对话中,加德纳不仅揭示了我们如何对风险做出判断,阐释了财团、政客、社会活动分子和新闻媒体是如何影响上述判断的,而且通过分析解释了我们所处时代的一大迷题:为何有史以来最安逸的一代人正做焦虑和恐惧所闹?
木书在对风险领域研究的开创性意义方面值得关注。作为一位资深的媒体记者,能够静下心来系统探讨关乎人们身心健康的风险与恐惧问题,着实不易,而丹·加德纳。
金融危机,恐怖袭击,食品安全,疾病,车祸,地震,海啸,洪水……我们随时都面临着黑天鹅事件,在日显脆弱的现代社会中,这些黑天鹅与我们的距离正在越来越近……你的心理准备好了吗?本书会帮助你彻底摆脱突发性事件的困扰,让风险和恐慌远离你的视线。
《黑天鹅效应》一书写得非常生动,它对人类恐惧这一奇特而具破坏性的天性进行了精彩透彻分析。——《星期日电讯》
丹·加德纳的《黑天鹅效应》一书对于渴望对风险做出清晰判断的每个人而言,无疑是无价之宝。——《卫报》
太完美了……加德纳把一切分析得头头足道,从媒体对非理性恐惧事件的偏好到政治家为实现某一特定目的而卑鄙地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这真是对现代人所患妄想症的绝好矫正法。
——《经济学人》
丹·加德纳,是一位屡获殊荣的新闻记者,现为加拿大《渥太华公民报》的资深撰稿人。他获得了法律学位和历史学硕士学位。
在写作本书的早期,我决定不写金融风险方面的内容,而只写一些可能引起人们生病、受伤以及死亡的风险。我曾对朋友讲过,我只写人们头顶上的危险,而不写银行账户的风险。这只是我的一个随意的想法,初衷只是为了避免使本书显得过于浮华,因为这与主题并没有太大干系。的确,我们是用大脑应对金融风险问题,但同样是这个大脑,却也可用于判断生活和身体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并分辨出风险的主次。也就是说,大脑在思考这两类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在我们看来,媒体应当扮演重要的角色。毋庸置疑,实际上,许多个人和组织的利益命悬买家、消费者和投资者决定之一线。从风险观的角度来看,只要你犯下错误,就有可能为此付出代价,不管最终受到伤害的是你的脑袋还是你的养老金。
事实证明,这一随意做出的决定是一种失策,因为显而易见,被风险事件所充斥的2008年其主角完全是美元和美分。随着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华尔街的信贷紧缩接踵而至。国际金融界的擎天大柱摇晃着一根接一根地倒下,世界股票市场一落千丈,各项经济指标全线告急。2008年即将过去,我们却仍在经济危机中挣扎。而实际上,危机很可能才刚刚开始。
实际上,我们要知道导致这场灾难的真正原因,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点和时刻。其中一个地点是圣弗朗西斯科,一个时刻是2005年。当时,在圣弗朗西斯科以及整个美国,房地产价格延续着几年来扶摇直上的势头。因此,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和卡尔?凯斯决定对圣弗朗西斯科购买新房的人进行一番调查,向他们询问一个实际上早已萦绕在他们内心的问题:房地产价格是否会继续上升?如果是,何时达到顶峰?普通老百姓可能并不会明确地将这类金融问题看作是一种风险决策,而实际上它们的确是。只要涉及到金钱,便存在一个或收益或损失的问题。如果将自己所有的钱都藏在沙发底下,那么我们可能会规避银行倒闭的风险,从而因此而受益。但同时,我们便不会得到将钱存入银行而带来利息的好处,这便成了一种损失。而如果你的房子万一着火,你的沙发和你的钱将会付之一炬,这一损失就无法估量了。无论怎样,有一点是千真万确的:每一项金融决策都是一项风险决策。
那些2005年在圣弗朗西斯科买上房子的人们并没有看到其中的风险,他们所看到的只有利润。希勒和凯斯所调查的购房者们不但认为房价会继续上升,并且认为上升幅度会越来越大,他们预计房价在未来十年内将以每年14%的高速度上升。“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表现出极为乐观的预期,”希勒在他的《终结次贷危机》一书中评论道。还有人甚至认为房价每年涨幅将超过50%。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就在希勒和凯斯的这项调查之后不久,令人应接不暇的美国房地产价格狂飙便停止了。然后,房价就像一架烧尽燃料的火箭一样跌落到了地面。正是这一房价的逆转引发了信贷危机,而信贷危机又动摇了股市,然后局势便一发而不可收了。我们应当牢记这一事件发生的次序。尽管在2008年这场经济危机的背后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但如果没有美国房价的大起大落,这场风暴便不可能发生。
如果我们问及房价到底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波动,大多数经济学家会提到利率、次级贷款、掠夺性贷款、金融衍生品和信用交换、杠杆效应、刺激和调控。这些都是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同时也是媒体报道和公共政策的惯用策略。
然而,还有一些经济学家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尽管传统经济学能够解释很多问题,但它唯独忽视了一些核心的东西。罗伯特?希勒就是一位持此观点的经济学家。“全球金融危机的最终根源,”他写道,“在于房地产投资的泡沫心态。”
罗伯特?希勒的可靠性和正确性是基于其他人的错误性。2000年3月,正当标准普尔500指数直指技术泡沫的顶峰时,希勒的《非理性繁荣》一书出版了。此书认为,股市大涨缺乏足够的理由。希勒写道,这是一种投机性的泡沫,是丧失理性和不可持续的,正如1637年荷兰出现的郁金香热。当时,此书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嘲笑,他们认为,市场除了上升,还是上升。但不久之后,泡沫破裂,此书便立即变成了上榜畅销书。
在2005年出版的再版的《非理性繁荣》一书中,希勒又向房地产业敲响了警钟,他坚持认为这一产业是个巨大的泡沫。为此,他再一次受到了人们的嘲笑,但很快,这场灾难又再一次证明他是正确的。
希勒是如何能够预见到这一切的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只是注意到了一些基本事实。一幅关于美国股市自19世纪以来的价格收益率图表表明,1982~1996年是股市迅猛上升的时期,其后更是如火箭起飞般直线上升。不难看出,这完全是一种不加节制的投机,并且与经济实体没有太大的联系。
然而,大多数人并没有看到这一点。房地产泡沫也是如此。一幅关于自19世纪后期以来美国房屋价格走势的图表显示,除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低迷之外,房价时涨时跌,但大致保持稳定。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房价出现了直线上升。对于这一人们始料未及的价格飙升,无论用银行利率、房屋造价还是人口增长图表,都无法做出任何令人信服的解释。
虽然有些事后诸葛,但我们的确应当说,这其中的泡沫是显而易见的,可当时人们为什么没有看到这些泡沫的存在呢?我在本书中指出,传统经济学将人类看作是智人,而不是经济人。因此,传统经济学难以回答这一问题。“经济人”能够一贯保持理性。在做决定时,经济人会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权衡。然后,他会选择一种最好的方式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经济人永远不会以泡沫严重的价格买下一处房产并寄希望于它持续升值。p2-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