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4月5日前后。清明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从古至今,清明节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来曲江春游踏春便是其中之一。皇室贵族、文人骚客、市井黎民春季踏春历来首选曲江。史料记载,每年三月三上巳节至清明期间,唐皇与贵妃必登临芙蓉湖畔的紫云楼与天下百姓一起同游曲江,共享太平盛世。青青芳草,依依杨柳。曲江优美的自然景色,一直让来此踏春游玩的传统习俗延续至今;在曲江郊游踏青的同时,唐代女子在仕女馆的秋千上一展自己的勇气与开放,而唐代男子则热衷于蹴鞠和打马球。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
唐诗人一首《长安清明言怀》点出了古代长安清明时节万民同游的盛世胜境。清明节的习俗经过历代发展及流传,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财富。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
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绝妙小令:在1078年清明这天,大文豪苏轼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吟诵了这首诗。恰巧张山人兴致很高,知苏轼才华横溢,便有意一试,要求苏轼将该诗变其形,而不失其意。苏轼欣然答应,便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世界上最短的剧本:“时间:清明节。地点:路上。人物、情节: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电影剧本镜头: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