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行迹】普陀山旅游第二天

(2010-03-22 14:19:10)
标签:

老太太

法雨寺

小沙弥

观音

普陀山

旅游

分类: 原创影视旅游投资

320,根据导游的安排,主要是佛顶山、法雨寺、西天三个景点。

(五)佛顶山

又名白华顶、菩萨顶,为普陀山之主山。山分支脉,分别向南、北、东伸延,主峰海拔291.3米,从远处眺望,诸峰若拱,峰顶垒垒如杯瓢,覆于积水之上。

佛顶山时有云雾缭绕,誉称为“华顶云涛”,为普陀山十二景之一。“华顶云涛”是普陀佛国景观壮丽之神。或烟涛滚滚,远近山峰在云海中像一座座浮岛,悠忽之间,却又云遮日霾,空水难辨;或一时四山之巅被云雾阻塞,烟峦一抹;或四山突现,如幻来之海市蜃楼。

峰麓古树林中建有第三大寺慧济寺,寺院因地巧构,几座大殿一字排开,别具一格。三大寺中惟慧济寺主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观音殿中镌有123尊集唐、宋、元、明、清、名画家所绘的观音宝像石刻。

慧济禅寺又称佛顶山寺,坐落在海拨299.1米的云雾山中。145间殿堂楼阁隐于翠绿丛林,用彩色琉璃瓦盖顶的大雄宝殿,在阳光照射下呈“佛光普照”奇景。

香云路是从法雨寺到佛顶山的一条石板路,有1087级石阶,全长约1公里。此路原为羊肠小道,道光绪三十年慧济寺主持文正和尚同监院庆祥募化砌石而成,途中有香云亭、云扶石、海天佛国崖等景点,四周秀峰险石,回首眺望、山海气观尽收眼底,大有“身登青云梯,平碧见海日”的意境。

在香云路中段的拐湾处,有方形巨岩矗立路侧,岩面“海天佛国”四个大字出自明代抗倭名将候继光手笔。每个字约一米见方,它十分贴切地概括了普陀风光的特点,后来便成了普陀山的代称。在海天佛国崖上又叠一石,高插云海,险而且玄,石上刻着“云扶石”三字。

******

喝“腊八粥”是普陀山僧人为感谢后山民众帮助建造慧济寺而流传的风俗。据传,明万历年间,普陀山有个法号叫圆慧的小沙弥,不仅学佛刻苦,干活勤劳,而且对普陀山的地理环境研究也很感兴趣。一天,他在上佛顶山砍柴时发现了一块刻有:“慧济禅林”四个大字的石碑,心想,要是在佛顶山建一座庵堂,供僧人静心用功学佛修心多好啊!于是他把自已的想法告诉了师傅。师傅见他说话自不量力,有些生气,圆慧发誓说:“师傅,我明天就离山化缘去,不达到目的誓不回庵。”

过了三天三夜,圆慧坐在河旁边手敲木鱼边口诵佛号,忽见两个仆人前来问道:“小师傅,我家老太太生病多年,没有一个大夫能看好她的病,今天听到了你的木鱼声音,心中非常舒服,所以她一定要请你去她家坐坐,圆慧就随仆人来到了老太太家中。说来也奇怪,老太太一见圆慧病就好了许多,老太太问小沙弥会不会看病?圆慧说不会看病,老太太又问他会念什么经?圆慧说我出家没几年,只会念大悲咒。老太太说:“我听到你的木鱼声音,心中特别好过,你就念大悲咒吧。”于是,圆慧就边敲木鱼边念了几遍大悲咒。真是佛法无边,老太太的病又好了许多,连她自已也不相信病会好得这么快。老太太认为这个小沙弥就是菩萨应化,特地来救她的。老太太就问小沙弥是从何处来?为什么要在河边敲木鱼?圆慧将经过说了。老太太说:你过几天回普陀山去,在佛顶山上搭一个茅蓬,每天在那里念佛看经好了。一月之后我会派人到佛顶山察看地形,替你建筑庵堂。

自从圆慧回山后,老太太写了一封烧了角的急信给她在朝为官的儿子。信中写道:“母近病重,望儿见信后速回!”她的儿子是个孝子,得知母亲病重就骑快马回了福建泉州。但当他一进家门看到老母身体好好的,心里就起了凝团。这时他母亲就与他说起自已病好的原委,并对儿子说:“娘为报佛恩,已许下了大愿,要在普陀山佛顶山独资建座庵。为了满足老太太的心愿,她儿子就带领一批土木工到普陀山,找到在佛顶山上学佛念经的圆慧,察看了山上地形。几日后他回家将建庵的砖瓦、木材等备好运往来普陀山。造庵需要大量建筑材料,尤其是用来做梁柱的木材,都是合抱粗的原木,而佛顶山是普陀山的最高峰,地处海拔有近300米高,且山路陡峭,要把这么多又粗又大的木材运上山去十分费时费力。这时,住在后山的民众都来帮忙,他们给老太太的儿子和圆慧出了个主意,趁天气寒冷,晚上在山道上浇水,第二天早上,水都结成了冰,山道成了天然的滑道,一根根木头系上绳顺著滑道往山上拉,用这个办法,终于解决了运木材和其他大型建筑材料的难题。为感谢后山民众帮助建寺,圆慧和尚就在寺院建成后的腊月初八这天,用白米、红枣煮粥宴请普陀山民众和前来朝圣的香客。

从此,每逢腊月初八这天,普陀山各寺院都要请当地民众和香客喝“腊八粥”,此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我的行迹】普陀山旅游第二天

【我的行迹】普陀山旅游第二天

【我的行迹】普陀山旅游第二天

    (六)法雨禅寺

又叫石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院。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初名海潮寺。万历三十四年(1601),改名为护国镇海禅寺,后毁于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建大殿,并赐匾额天花法雨,于是改为法雨禅寺,后经历年扩建,法雨寺逐渐成为普陀第二大寺。

法雨寺占地9000平方米,共有殿堂294间,分列在六层台基上,从天王殿、玉佛殿、九龙殿、御碑殿、大雄宝殿、直到方丈殿,殿殿升高。法雨寺中的玉佛殿面宽三间,外加围栏,黄琉璃顶。现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从北京雍和宫移来的,原来供奉的是普陀山僧人慧根从缅甸请得的玉制释迦牟尼佛像,像高2米,雕刻精细,后被毁。

方丈院中间七间为印光法师纪念堂。印光法师俗名赵绍严,陕西人,光绪十九年(1893),印光到普陀山,在法雨寺研究佛经,长达十余年,著述甚丰,在他的影响下,数百人皈依佛教,1941年圆寂。他是公认的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我的行迹】普陀山旅游第二天

 【我的行迹】普陀山旅游第二天

【我的行迹】普陀山旅游第二天

(七)西山景区

1)观音古洞:里面有个观音洞,顺时针走一圈,洞很低,导游说要弯腰低头,这样表示对观音的尊敬,也不会碰到头,来年没有磕磕绊绊。

2)极乐亭,可以在此休息片刻。

3)二龟听法石。二龟听法石,分辨雄雌

4)磐陀石,三个字其中两个写错了,后人解释说:怕那个石头倾倒下来,题字的人故意那样写的。

5)石牛,大家都去从头开始摸,并靠靠牛的腰。不摸牛角和牛鼻,不然会爱钻牛角尖,被人家牵着鼻子走。

6)梅福禅院,道人炼丹的地方,炼丹炉还在,里面供奉的是释迦摩尼。

7)“心”字石。

【我的行迹】普陀山旅游第二天

【我的行迹】普陀山旅游第二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